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各地工會及產業工會>>地方工會報道>>四川

18名工匠在創造行業奇跡的同時,注重團隊建設、人才培養——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2018年04月09日09:18  來源:工人日報

“干一行,愛一行”“隻把一件事做好”“不斷努力做得更好”……這是前不久記者在四川採訪時從工匠們口中聽到的聲音。

3月26日至30日,中華全國總工會和國家網信辦聯合開展了2018年“中國夢·大國工匠篇”網絡媒體採訪活動。來自各新聞單位的26名記者,分赴四川成都、德陽、綿陽、自貢等地,深入企業一線,沉到車間班組,探訪大國工匠。受訪的18名工匠來自各行各業,全部是四川一線職工的杰出代表,他們在創造出一個個行業奇跡的同時,還注重團隊建設,培養人才,生動詮釋了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外延。

欲成匠 先做工

欲成匠,先做工。記者此次探訪的18位工匠,都是從車間班組、從當學徒一點一點歷練出來的。

“我不是一個聰明人,但我明白熟能生巧的道理。”中建鋼構四川有限公司焊接技能大師梁飛告訴《工人日報》記者,入行初期自己每天天不亮就來到車間拿起焊槍練習,等別人上班時他已練習了一個多小時。從業24年來,梁飛未燒毀過一把氣割槍,所用焊絲足以繞地球一圈。憑借扎實的焊接技巧,他參與了國內多個城市地標建筑的建造。

“當工匠是需要歷練的。”西南科技大學制造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蔣剛稱,自己從小就是機器人“發燒友”。上大學時,一到假期他就跑到廣東、重慶等地,到廠裡面去打工,當學徒。正是這些艱苦的歷練,讓博士畢業的蔣剛擁有很強的動手能力,成為四川省首屆30名“四川工匠”中唯一的來自高校的代表。

端起酒杯,觀色、聞氣、輕抿……在年過花甲的范國瓊看來,酒味的調制,就在於這一呼一吸、一斟一酌之間。從事白酒嘗評勾兌工作的她,已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了36年。因為勾兌工作需要敏銳的嗅覺和味覺,“川妹子”范國瓊的飲食早已與“麻辣”絕緣,一輩子也隻在結婚那天化過一次妝……凡事嚴於律己,范國瓊終成業界大師。

精益求精 用匠心創新

勤學苦練、精益求精、開拓創新、不斷追求,是杰出工匠們身上體現出來的共性特征。

“能提升一點是一點。”國機重裝二重裝備大型軸類精加工高級技師龍小平在完成對世界首件CAP1400核電轉子的精加工時,不停地試切、失敗、調整,再試切、再失敗、再調整……他在車床旁站了30多天,每天一站就是十幾個小時。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不斷摸索嘗試,龍小平將核電轉子架口的精度從0.01毫米提升到了0.003毫米,相當於頭發絲的1/30∼1/20,精度提升了3.4倍。

在中石化西南石油局採氣首席技師鄧遠平看來,工匠要立足崗位,“把手裡的活兒做到極致,做到最好”。鄧遠平的同事羅廣祥告訴記者:“一顆螺栓上多緊,抹多少潤滑油,‘首席’都反復實踐,確定一種最完美的方法和標准。”讓羅廣祥印象深刻的是,鄧遠平曾利用下班時間,通過一口井一口井地調試,排除處理了70多口老型號採油井的問題。

航空工業成飛的數控航專設備電氣維修高級技師申少澤則認為,作為一名工匠,不僅需要具備精湛的技藝,還應大膽實踐,開拓創新。在數控設備維修與改造一線工作的10年間,申少澤參與“塔式五軸數控法向自動鑽鉚系統”“龍門式五軸聯動高速銑床改造”等多個重點科研項目,獲得集團及公司科技進步獎及發明專利20多項。他提出的飛機產品數字加工領域中在線逆向編程制造方法,攻克了國內無數模、薄壁易變形的技術難題,填補了國內自動鑽鉚在線編程技術的空白。

傳道授業 讓匠心薪火相傳

在優秀工匠的心中,傳承是一種使命和責任。他們傳道授業,推進班組建設,隻為培育出更多更優秀的技能人才。

作為創新工作室帶頭人、中建鋼構培訓主管,梁飛始終堅持“抓班組就是抓管理,強班組就是強基礎”的理念,平均每年開展焊接技能培訓12次、技能比武3次。據統計,梁飛工作室共培養出合格焊工600余人,多名徒弟現已成為車間核心骨干。其所在的焊接班組榮獲2017年度“四川省工人先鋒號”。

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智能控制研究所副所長胡明華,同樣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他將學生引入技術團隊,在實踐中成長。在團隊內建立傳、幫、帶機制,培訓、指導學生參加各類比賽,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使學生們迅速成長。

“團隊的管理,就像一棵大樹。團隊這棵大樹好不好,取決於團隊中的每一條枝干。”四川航天川南火工技術有限公司的裝配鉗工楊尹渝,在自己30多年的實際操作和班組管理實踐中,逐步總結和摸索出一套管理方法——“共好管理法”,有效提高了航天火工品零組件加工質量,促進了班組文化的形成。

“鼓勵創新,讓班組中每個人的能力都得到充分發揮。員工的思維模式逐漸從為別人工作變為為自己工作,再到為團隊工作。”楊尹渝強調,“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記者 肖婕妤)

(責編:張文卓(實習生)、閆妍)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