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2日09:17 來源:工人日報
順著內蒙古伊金霍洛旗的補連塔煤礦井口而下,在黢黑的煤層巷道中乘坐防爆皮卡車穿行40多分鐘,行程10多公裡,才能來到韓偉日常的工作面。這裡機器轟鳴、氣息憋悶、聲音嘈雜。但隻有在這裡,不善言辭的韓偉才會變得口若懸河。
27年來,韓偉就走了這麼一條路,這兒就是他的家,這裡有他的青春、事業和兄弟。這位並不高大威猛的“非典型”內蒙漢子,見証了補連塔煤礦這座目前世界上單井生產能力最大的井工煤礦的興盛繁榮。同時,他也從普通煤礦工人成長為全國勞模。
從輪換工到炮掘班班長
1990年,17歲的韓偉高中畢業,走進補連塔煤礦成為一名農民輪換工。當時的補連塔採用的是炮掘技術,下井要靠“肩扛步行”。每一次下井,韓偉都要扛著近30公斤的炸藥,在黑暗中步行三四公裡。干了一整天的苦力活,夜裡上井累得隻想睡覺。“最初考慮的就是生存。”他說。
入職初,韓偉從裝煤工干起,將煤一鍬一鍬裝進礦車,一個班下來,累得直不起腰,但他從沒叫過苦。一段時間之后,韓偉開始主動接觸爆破工作。一有時間,他就跑到經驗豐富的師傅跟前請教學習,在井下工作時也時刻留心學習各項技術要領。沒多久,他便掌握了爆破技術,成為了獨當一面的熟練工。
一天一天,一年一年,下井上井……韓偉從農民輪換工轉了正,入了黨,成為了礦上的技術骨干。1996年,韓偉被選任為炮掘班班長,同年還榮獲當時的東勝精煤公司“十大明星”稱號。
精心培養 為單位輸送人才
“后來想的就不是生存了,是要把工作干好。”韓偉說。補連塔煤礦連採二隊的電工高玉波與韓偉相識10多年,在他眼裡,韓偉是個敢擔當、會管理的人。“礦上哪個連採隊伍鬆散,那就交給韓偉帶﹔井下哪塊骨頭難啃,就讓韓偉的隊伍去攻,一准都辦好。”
補連塔煤礦連採二隊成立於2011年,是一支非常年輕的隊伍。當時隊上人員是從其它三個連採隊、機電隊以及准備隊抽調過來的,有些甚至是其它隊伍都不願要的無經驗小工,全隊上下隻有幾個主力軍。礦裡任命韓偉為隊長。
“其實當時心裡是沒底的。因為確實不少工人的技能不過關,都得手把手教。”韓偉說,“但是既然交給我這個任務了,說明人家相信我,那就干。”同上班、同下井、同勞動,經過韓偉的精心調教,連採二隊迅速地成長為補連塔煤礦掘進隊伍的中堅力量。
隨著公司建設步伐地加快,井下出現了人才斷層現象。韓偉大膽創新、精心培養,在最短的時間裡培養出了多名合格的連採機司機和其他技術人員,給礦裡其他兄弟單位輸送了多位人才,為礦裡擴大生產規模培養了儲備人才。如今,他培養和帶領的多名員工和徒弟已成長為連採隊隊長或書記。
勇於創新 發明專利
長久以來,“傻大黑粗”一直是煤礦工人的形象素描。但韓偉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顛覆了這一認知。在補連塔煤礦,韓偉的創新能力強是公認的。一些不經意的小點子,就能大大改善工作流程。
礦井工作面支護要使用大量的單體柱子,一根單體柱4米長,重達90~110公斤。原先都是4個人一起扛,要走120米,大家對此怨聲載道,卻又習以為常。韓偉想出一個法子:安上滑道,柱子放在上面,隻需人輕輕一推,就能沿著滑道滑行,既安全又高效,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
2011年,補連塔煤礦新開建一個盤區的大巷道,韓偉為掘進隊長。當時設計院設計的掘進方式存在支護參數的問題,在現場施工的韓偉第一時間發現了問題,同時提出了准確的變更意見。“新開的巷道,地質條件比較復雜,韓偉能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發現問題,更重要的是,他能及時提出准確的修正建議,這非常難得。”補連塔煤礦生產辦主任劉兆祥說。
在神東工作27年,韓偉的職稱只是助理工程師,但他學習的熱情卻一直高漲,不斷掌握著新技能、新工藝,同時注重實踐中的創新。2012年以來,韓偉與同事一道先后發明了“四臂錨杆機啟動預警與行走報警系統”“四臂錨杆機挂網操作平台”等大小專利60余項。他發明的“起接地極拉撥器”實現了接地保護棒循環使用,僅此一項就為全礦一年節省100多萬元。
如今,作為全國勞模的韓偉又承擔起了所在煤礦創新、創效、修舊利廢以及安全、技能培訓等工作,進一步發揮自己的特長。(記者 李玉波 通訊員 高智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