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勞模風採

中石油西部鑽探工程有限公司譚文波扎根一線26年干出非凡業績——

最美職工:一位石油工人的“普通”與“不普通”

2018年05月07日07:54  來源:工人日報

黝黑的臉龐,紅彤彤的簡朴工衣,沾著油污的大手……當4月底記者和譚文波見面時,他給記者的印象就是一位普通工人。

但就是這位石油工人,扎根一線26年,干出了不普通的業績。截至目前,譚文波已獲5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和4項國家發明專利,他發明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橋塞坐封工具更是被譽為世界首創。

唱響石油之歌

走進譚文波的辦公室,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放在玻璃櫥窗裡的老石油工工服、馬燈、鋁盔以及手抄《我為祖國獻石油》的歌詞,這些都是作為新中國第一代石油人的父親留下的。

“受父親的影響,我懷揣著支援邊疆、建設祖國的滿腔熱血,來到了遙遠而又陌生的新疆,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再次唱響這嘹亮的石油之歌。”譚文波說。

“以天為被,以地為床,我相信在無邊無際的荒漠中也能干出一番成就。”譚文波暗自發誓。

白天跟著師傅跑現場,晚上就在廠房裡研究試驗,經常“鼓搗”到深夜,顧不上吃飯時就啃饅頭喝涼水……經過日復一日地摸索鑽研,譚文波陸續完成了螺杆鑽反扭矩背鉗、防井口落物護板等施工工具,並相繼通過現場試驗,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事故風險。

“隨著這些小改革小發明的陸續完成,我不僅對技術攻關有了全新認識與巨大熱情,對於工匠精神也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譚文波說,“敢創新、敢拼搏,這是新時代石油人應具備的精神。”

辦法總比問題多

“辦法總比問題多。”這是多年來譚文波堅定不變的信念。

抽汲求產是油井開採的一項常規施工作業。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由於防噴盒密閉不嚴,抽出的油水飛洒井場,造成嚴重環境污染。

2017年3月的一天,譚文波在完成日常施工任務之余,又圍繞“抽汲防噴盒”的加工改造忙碌著,這已經是他為新項目開發連續作戰的第3天,先后嘗試的4種改造方案,都被他自己一一否定。

“不能急,要保持頭腦清醒,重新整理思路,一定有一種方案可行。”技術攻關進程受阻,神經高度緊繃的譚文波這樣告誡自己。既然要密封,圍堵不行,疏浚可否?當時已是凌晨1時,一個新想法從譚文波腦中蹦了出來。說干就干,他打開廠房燈、啟動電焊機按照新思路對工具開始連夜加工。終於,經過反復多次試壓和動態模擬試驗,看到所有參數符合要求后,譚文波長舒了一口氣。

“出口出油了!沒有污染!”第二天,在新型抽汲防噴盒首次試驗現場,看著自己做出來的新型防噴盒矗立在數米高的防噴管上,譚文波緊鎖多日的眉頭慢慢舒展開來。

據不完全統計,20余年來,譚文波主導研制出近40項創新成果,為企業增效近億元。

把創新的火炬傳遞下去

當各種榮譽紛至沓來時,譚文波始終保持著一顆初心:“我是沿著前輩的足跡成長起來的。現在我要當好‘播種機’,讓年輕人站在我的肩膀上攀登,把創新的火炬傳遞下去。”

為了調動青工的積極性,譚文波自費買來車床、銑床等設備帶領年輕人一起動手,鼓勵他們設計制作工作中的一些小配件,進行創新試驗。

“譚文波以身作則,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為公司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他的工作室已成為優秀人才的集聚地、科研項目的攻關地、工藝技術的創新地。”中國石油集團西部鑽探工程有限公司試油公司黨委書記、工會主席高成軍說。

“帶徒弟的過程也是自己學習提高的過程,更是啟發技術革新點子的過程。”譚文波說,“對自己的工作精於工、匠於心、品於行,這是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記者 李元浩 通訊員 丁磊)

(責編:王瑤、閆妍)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