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勞模風採

馮世毅堅守崗位26年練成焊接絕技

在噪聲中聽出“交響樂”的韻律

2018年05月10日08:11  來源:工人日報

“聽說有人曾經‘挖’您,當時他們給多少錢啊?”

“不知道,我沒問過。”

連給多少錢都沒問,馮世毅就屢次拒絕了別人的工作邀請。1992年至今,他已堅守在哈爾濱第一機械集團(簡稱哈一機)26年。

哈一機是一家兵工企業。這裡不僅有馮世毅自己的青春,也記錄了他父母奮斗的芳華。

201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門,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舉行。由他參與制造的40噸搶救車接受了檢閱,馮世毅與家人在電視機前共同分享了這一難忘瞬間。

然而,在一年前的2014年,這款由哈一機研制的搶救車在焊接方面出現了研制困難。攻關團隊中的科研人員按照理論模型提出的解決方案,與馮世毅按照經驗提出的方案發生了沖突。

作為焊接攻關小組裡唯一的一位一線工人,馮世毅堅持自己的意見。最終,他的方案被証明是正確的。

馮世毅之所以敢於堅持自己的見解,是因為他扎實的功底和多年經驗。

1989年,馮世毅考入了哈爾濱龍江電工廠技校。當時,學校有兩個專業,一個是鉗工,一個是焊工。馮世毅被分到了焊工專業。

很多人對電焊避之而恐不及,馮世毅卻能在煙熏火燎之中看出金屬溶解的最佳狀態,在噪聲中聽出“交響樂”的韻律。

剛到哈一機上班的時候,作為企業老員工的父母建議他不要去工作相對輕鬆一些的車間,而是到工作環境相比更差、工作強度更大的車間。再三考慮后,他選擇到六車間工作。“六車間是專業的焊接車間,比較累。”他說。

盡管六車間的活兒累,但是,馮世毅還是不斷地自加壓力。

焊工的一個重要素質就是手穩。為了練習手穩,剛上班的馮世毅每天回家后扎著馬步舉小板凳。來家裡串門的人不明就裡,還以為他在練習什麼武術。

此外,他還自費買了大量的書籍刻苦攻讀。對於技校畢業的他,啃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白天工作一天的疲憊加上書中時常出現的難點,經常會在深夜裡給他帶來困擾。

“看不懂那就一遍遍看,找人問,查資料,總之是要弄懂它。”馮世毅回憶。

將近30年堅守焊台,如今馮世毅突然“沒有”崗位了。他現在的角色就像是排球場上的“自由人”一樣,主要負責一件事兒——攻關。

攻關,面臨的項目大多是第一次,是硬骨頭。但,必須成功。

2012年,哈一機首次承擔了裝甲車輛油氣懸挂系統的焊接任務,這個系統類似於汽車上的減震器。在活塞焊接的時候需要把兩種熔點不同的材料連接在一起,而且在減震過程中不能開裂。

“就像是家裡包餃子,一張餃子皮放上餡,捏在一起的餃子皮兩端不是一種面。一邊是白面,一邊是玉米面,你必須把它倆捏結實了。”

這,難倒了很多人。

兩種金屬在焊槍下,如果操作不好一種已經都快“燒成灰了”,另外一種還“紋絲不動”。面對這個問題,有著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積累的馮世毅經過反復試驗終於獲得了成功。

多年來,馮世毅的創造性操作體現在了多款我國新式軍事裝備制造上。平時工作的內容,即使面對家人,馮世毅也不會吐露一個字。

從“中國兵器關鍵技能帶頭人”到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再到全國“最美職工”,馮世毅一次次地站在各種領獎台上。他還擁有相當於正教授級別的研究院級高級工程師的職稱。

“隻有先做好人才能做好事情。”馮世毅說,一條焊縫是否嚴密、是否漂亮,都能夠看出一個人的內心是否“穩當”。

“那到底什麼樣的焊縫才是好焊縫呢?”記者問。

“橫平豎直,就像閱兵式上士兵走的方陣那樣。”馮世毅如此回答。(記者 張世光)

(責編:王瑤、閆妍)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