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勞模風採

一家兩代全國勞模 40年成就南嶺傳奇

2018年05月21日08:35  來源:工人日報

5月8日,全國勞模張偉基在深圳南嶺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參觀者講述南嶺村歷史。他的兒子張育彪也是一名全國勞模。記者 吳凡 攝

開欄的話

40年前,中國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4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億萬人民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輝煌的成就和生動的實踐,印証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在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本報開設《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欄目,集中推出一批稿件,反映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偉大成就以及積累的寶貴經驗,激勵全黨全國人民堅定不移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敬請讀者關注。

“去南嶺?那可是個土豪村。”

提起位於深圳市龍崗區南灣街道的南嶺村,熟悉的人無不一臉艷羨。

的確,對於這個2017年集體總收入3億多元、村民人均收入15萬元、集體固定資產35億元的嶺南小村落來說,它不僅是外人眼中的傳奇,更是深圳乃至全國改革開放的一個奇跡。

在南嶺村,不能不提張偉基和張育彪這兩個人,他們是父子倆,是前任或現任村干部,更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全國勞動模范。他們見証了深圳的改革開放,帶領村民走上了經濟騰飛之路,是南嶺村的“領頭雁”。

昔日“鴨屎圍”

改革開放前的南嶺村有134戶人家、576人,4個生產隊共有20多頭耕牛、10多台打谷機、1間小型糧食加工廠。1979年底,村子集體經濟收入不足7000元,人均年收入不足100元。

那時的南嶺村,遍地鵝屎鴨糞,臭氣熏天,被人稱作“鴨屎圍”。方圓幾十裡的人,都說有女不嫁南嶺人。彼時任第一生產隊隊長的張偉基,心情沉重。

改革開放的驚雷震動深圳,第一縷春風也吹進了南嶺村。心思活泛的張偉基,敏銳地感覺到生活要變了,村民們盼望的好日子要來了!

深圳背靠香港,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將香港的資金引進來,帶動經濟發展。為了改變貧窮面貌、給村子爭一口氣,張偉基當時天天守在寶安縣外貿公司所在的新安酒店外,連一口水都喝不上,就為了能等香港商人來,請他們到村裡考察環境、投資辦廠。

為了吸引香港和內地的資金都來投資辦廠,張偉基帶領隊裡的干部群眾突擊修路,整治臟、亂、差,修整花木,讓村容村貌為之一新。最終,深圳第一家內聯企業在南嶺村落戶。

1982年,南嶺村迎來了第一個讓人眼熱心跳的機會——村子拿到了國家43萬元的征地補償費。

窮怕了的村民,希望把這筆錢分了。張偉基反復思量:分了這筆錢,暫時是能過上好日子﹔但不分這筆錢,就能集中力量辦大事,村民以后能過上更好的日子。他向村民一個個游說:“我們要從長遠去考慮,現在少分這點錢,以后就肯定能多分幾倍甚至幾十倍。”

張偉基家裡勞動力多,分錢的話能賺不少,看他都放棄機會,不少村民同意拿這筆錢投資建廠房、擴大再生產。

1983年,南嶺村用這43萬元建了新廠房,引進港資辦起了生產隊的第一家來料加工廠。同年通過外引和內聯,辦起了3家工廠,這成為南嶺村日后迅速發展的重要基礎。

今時“土豪村”

在張育彪的記憶中,家裡的生活是在1982年∼1983年逐步好起來的。

“當年跑去香港的人都回來了。如果他們老婆孩子戶口還在村裡的,老婆孩子還能分到宅基地、有分紅。”張育彪說。

宅基地、分紅,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就意味著財富,也就是外人眼中的“土豪”。

2004年9月,根據深圳市農村城市化的統一部署,南嶺村改制為南嶺村社區,原住居民1000人,轄區居住人口達7萬人。

改制后任社區委員會書記、社區居委會主任的張育彪,最重要的就是做好人的工作、為社區居民服好務。

村民們富了,如何讓他們富不忘本,是張育彪最操心的事。

“勞動最光榮”,是南嶺村一直以來的傳統,也是社區干部一直堅守和倡導的。

村裡有一位年過六旬的老阿姨,退休前每天負責村辦企業職工宿舍的保潔工作,是一名勤勤懇懇的清潔工。阿姨家擁有一座5層小樓,兩輛轎車。

如今,全村400多名勞動力都在參加集體勞動,很多人在城管隊、道班隊、治安隊等一線崗位上班。

除了做好本地居民的工作,還有就是服務轄區內90%的外來人口。

南嶺村有社區圖書館、青春學堂、四點半課堂、手工創意坊等一系列場所和設施,無論是本地居民還是外來人口,都可以免費前來參加活動。“來了就是南嶺人”,是張育彪和社區干部倡導的一種理念。

南新小區擁有22棟樓房、1100戶居民,是南嶺村實施網線、電話線、監控線“三線下地”工程的試點小區。如今“三線下地”已進入到“剪線”收尾階段,張育彪卻很不放心:“5月份是深圳的龍舟水期,雨水多,施工員如果在雨天剪線,容易發生觸電事故。”

每次巡查南新小區,張育彪必定再三要求現場施工負責人:下雨天不能開工,必須把安全生產擺在首位。

社區工作無小事,張育彪繼承著父親張偉基為父老鄉親服務的精神,踏踏實實做好每件事。

兩代勞模的傳承、分歧和見証

張偉基生於1945年,1989年被評為全國勞模。

張育彪生於1974年,2005年被評為全國勞模。

“作為勞模,要有正確的價值觀,要有堅定的信念,要有奉獻精神。在新時代,更要有創新精神。”張育彪這樣理解“勞模”。

在張育彪眼中,父親就是一名有骨氣的硬漢。“他的信念就是一定要把家鄉發展好。”

從發展“三來一補”企業到合資合作,從在村子裡建起工業區到創辦科技工業園,張偉基帶領村民們殺出一條又一條“血路”,迎來了南嶺村幸福的今天。

張育彪繼承了父親骨子裡吃苦耐勞、吃鋼咬鐵的勁兒。但時至今日,“老勞模”張偉基和“小勞模”張育彪之間有時也會有分歧。在市場經濟洗禮中成長起來的張育彪,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斷,“不能再停留在過去種田、種‘樓房’、種‘廠房’的思維上了,南嶺村要發展,必須向現代企業集團進軍。”

南嶺基金,由南嶺村社區股份合作公司主要出資並發起設立,是廣東首個村集體經濟成立的創業投資母基金。

南嶺母基金,主要投向下一代移動通信(5G)產業、芯片設計制造等領域的早中期高成長性中小企業。在張育彪的設想中,“創投+孵化器”將成為南嶺村轉型升級、推動社區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

南嶺村還與清華大學的清華啟迪攜手,合作建設了清華啟迪(南嶺)科技園。同時與歸國留學團隊合作,建設了南嶺1983創意小鎮,重點孵化創意創新企業。

“南嶺基金投資的10多個項目中,隻要能有1∼2家公司實現上市,轉型發展就算成功了。”他明白,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責任和使命。他和父親偶有分歧,但目標一致,那就是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帶領村民共同富裕。

張育彪有一個夢想——南嶺基金投資的企業有一天上市了,屆時,他要帶著村民去敲鐘!(記者 賀少成 劉友婷 吳凡)

(責編:王瑤、閆妍)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