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勞動觀察

誰砸了“章丘鐵鍋”的牌子?

林琳

2018年07月10日08:26  來源:工人日報

爆紅品牌身上真正應該被學習、被發揚光大的,是企業對品質的追求,對工藝和過程的把控,對匠人匠心的傳承,對誠實信用的堅守,還有求新求變求突破的意識和能力。

據央視7月8日、《工人日報》7月9日報道,曾紅極一時、日銷上萬的“章丘鐵鍋”如今開始賣不動了,記者調查發現:在它的出生地山東章丘,不少村民在自家院子裡打著鐵鍋,價格200元到400元不等﹔打鍋工匠袁師傅表示,因為他們的鍋是鐵錘鍛打的,所以村民們都去他那兒買錘子,不會打鍋的也來了﹔一些打著手工旗號的鐵鍋實際上是機器壓制的。

“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1000℃高溫冶煉,36000次錘打……”今年2月央視紀錄片講述了章丘鐵匠師傅傳代打鍋的故事,“章丘鐵鍋”一夜間成為“網紅”。

人紅是非多,鍋紅也難免遭人惦記。“章丘鐵鍋”火了,各種打著“章丘鐵鍋”招牌的鍋紛紛涌進市場,鐵鍋質量參差不齊,消費者難辨真偽,“章丘鐵鍋”名氣大跌。畢竟,並不是所有章丘人造的鐵鍋都能叫“章丘鐵鍋”,更不意味著附近十裡八村甚至整個山東造出來的鐵鍋都是好鍋。好端端的地方特色品牌被毀了,這事必須好好反思。

這當中有產權保護不力的因素,如當地所說,在沒有獲得“地理標志”認証之前,跨地區的監管和保護確實存在一定困難。但更多的還是和盲目跟風、投機取巧、濫竽充數的市場氛圍和社會風氣有關,即一些人總想賺快錢,總試圖以最少成本、最快速度博取最大利潤。

說白了,一些人從爆紅商品中隻看到了商機和金錢,而沒有領悟到也不想領悟其內涵和精髓,所以隻能學到皮毛甚至連皮毛都沒學到。不僅自己的東西賣不出去,還把市場秩序、正當競爭搞亂了。更重要的是,消費者在經歷了多次“狼來了”之后,很可能徹底放棄對“章丘鐵鍋”的執著,好鍋壞鍋統統拒絕。到頭來,“雜牌軍”把“正規軍”拉下水,這筆賬怎麼算呢?

讓我們焦慮的是,遭遇困境的章丘鐵鍋並不是個案。剪刀行業曾經的“中華老字號”王麻子,就曾因假貨泛濫一度陷入申請破產的境地。打造一個優質品牌並非易事,毀掉它可能挺容易——“章丘鐵鍋”從圈粉無數到乏人問津才不過幾個月時間。

一個品牌的爆紅會是偶然嗎?德國的廚具、英國的定制西裝為什麼能成為市場上的名牌?爆紅品牌身上真正應該被學習、被發揚光大的,是其內在的獨特價值,是企業對品質的追求,對工藝和過程的把控,對匠人匠心的傳承,對誠實信用的堅守,還有求新求變求突破的意識和能力。說到底,這些才是一個品牌、一家企業最核心的競爭力和精髓,並且,這絕不是一夜之間就能企及的高度,往往是歷經幾代人、多少年的努力和奮斗。把精髓學到了,早晚能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優勢和競爭力,反之,隻在“皮毛”上用力、隻想速成和山寨,再努力也會無功而返甚至摔得很慘。

“章丘鐵鍋”的遭遇提醒我們,對知名品牌、明星產品、良心企業,要有更多敬畏和尊重,也要有更給力的法律和制度保護。這不是一口鍋的問題,也不是一個品牌的問題,而是關乎千千萬萬中國品牌、中國制造的未來。

現代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也是法治經濟。盜版泛濫,搞得正版沒法活,這是我們不願看到的局面,也是不該發生、不能放任的局面。對黑作坊、小作坊、盜版者的堅決清理和淨化,對粗制濫造、假冒偽劣的嚴厲打擊和懲罰,是市場經濟的必修課和必答題。在保証品牌質量的同時,學會保護自己的商譽、權益,也是知名品牌應該提前做好的功課。

(責編:孫爽、閆妍)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