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勞模風採

鉗工生產零件的誤差要控制在0.01毫米到0.02毫米之間,但他不允許自己有誤差

30年打磨“毫厘之功”

2018年07月12日08:34  來源:工人日報

走進中國航天科工六院三五九廠四分廠的車間,機器轟鳴。一雙關節粗大、皮膚粗糙的手引起記者的注意——這雙手正在嫻熟地操作著一些零件。“一根頭發粗為0.6毫米,我們生產零件的誤差要控制在0.01毫米到0.02毫米之間。”手的主人說話語速快,音量大,一副眼鏡下,一雙專注的眼睛正檢查著零件。

他是鉗工鄭朝陽,他不允許自己有誤差。

他經手的每個零件都“零誤差”

1988年鄭朝陽從航天技校畢業后,來到航天六院三五九廠,成為我國第一個固體火箭發動機研制生產基地的一名鉗工。鉗工的日常工作要用到十幾類、百余種工具,每個人的手法技藝各有不同。差之毫厘,失之千裡。鉗工對裝配操作的精細度按照毫厘計算。航天六院作為軍品加工單位,對關鍵零件的工藝要求誤差不能高於0.02毫米。當精度超標時,就要反復測量、調試,直至符合標准為止。從23歲進入航天六院以來,鄭朝陽用30年打磨自己的“毫厘之功”,他經手的每個零件都能達到“零誤差”。

多年來,他的雙手已像一台精密儀器,可以根據零件型號在幾分鐘裡准確判定是否標准。從事航天事業30年,一直在為生產導彈加工工藝裝備奮戰,他親手打造的工藝裝備,解決了用自動化機床無法滿足精度要求的零部件生產的難題。2015年“九·三”閱兵導彈方陣中,就有兩種新型導彈在生產中使用了鄭朝陽打造的工藝裝備。

手工打造彌補機床不足

鄭朝陽的工作,很大一部分是為生產導彈配套加工工藝裝備。一說導彈,大家習慣把它與“高精尖”聯系在一起。正是因為導彈技術太高新、太尖端,很多零部件的加工無法通過自動化機床來生產,必須借助手工打造的工藝裝備來保証加工精度。

在朱日和沙場閱兵和2015年“九·三”閱兵方隊中,鄭朝陽就參與了兩個型號導彈的工藝裝備的手工打造。甚至可以說,這些工藝裝備的精度,直接決定著零件加工的精度,決定著導彈能否准確擊中目標。

鄭朝陽帶領班組大膽攻關革新,出色地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難關:將自制絲錐改制成獨特的菱形鑽頭,實現了某重點型號高強鋼小孔精確加工,保証了型號定型批產﹔設計制作的聯結套筒刻線工裝,特別是某零件倒棱機的應用,使產品生產效率提高了5倍﹔設計制作的電感固定環工藝裝備,使某型產品加工效率提高了10倍。

在某項批產任務中,零件數量多、批量大,加工精度高、生產周期短,絕大部分零件都需要鉗工進行手工操作完成劃線、鑽孔、打磨、彎曲成形等工序,工作量相當大。鄭朝陽覺得,用老辦法蠻干肯定完不成任務。他帶領全組人員進行攻關,自行設計制造了刀具、鑽模、劃線工裝、彎曲模等各類工具近100件套,確保了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大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最終保証了型號批生產任務的順利完成。

 “活都是踏踏實實干出來的”

2012年,鄭朝陽參與了我國首台三維輥彎成型樣機的研發裝配工作。這是企業與高校合作研發的一項民用產品,零部件的加工精度非常高,沒有任何相關的加工裝配經驗。他是項目技能操作帶頭人,堪稱完美的“工匠手藝”發揮了關鍵作用,一個個其他企業無法攻克的難題都迎刃而解。

他不僅加工生產了無數零部組件、工裝,還完成了對2000多個設備零部件結構的調整、組裝和調試,將理想化的“設計原理”變成了現實,多項技術填補了國內生產空白。

目前,鄭朝陽所在的鉗工小組主要負責新型產品的制作。去年,某新型重點產品生產卡殼,企業領導直接詢問鄭師傅:“能不能干?能不能在次日16時前干完?”他邊查看這一跨工種難題邊回答:“能干,能按時完成。”最終,提前一小時交付了合格產品,避免了產品報廢。

中國航天基金獎、首屆北疆工匠、全國技術能手……40個大大小小的榮譽証書是對他最大的肯定。“我始終堅信,活都是踏踏實實干出來的。把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堅持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我自己這麼做,也要求徒弟們這麼做,踏踏實實把活干好是第一位的。”鄭朝陽說。(記者 李玉波)

(責編:孫爽、閆妍)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