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勞模風採

告別一廠一地一師傅后,越來越多新型工人走出廠房,走到外地,甚至到國外學習技術——

一群青工跋山涉水去“取經”

2018年07月20日08:34  來源:《工人日報》

2010年,坐在離地面45米高的岸橋駕駛室裡,碼頭裝卸工出身的徐鵬專心致志地看著師傅操作:運行小車、和緩加減擋……生怕一不留神就漏了某個細節。

2017年,在德國紐倫堡一所技術學校,來自深圳技師學院“銀寶山新模具班”的學生呂澤澤親身體驗了德國“雙元制”教育。他還有另一個身份是深圳市銀寶山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員工,通過校企合作聯合招生入學,由於表現優秀,被公司派到國外學技術。

10年前,大多數普通工人學技術方式與徐鵬一樣,在車間由師傅手把手傳授經驗﹔如今,越來越多新型中青工人能像呂澤澤一樣,走出廠房,走到外地,甚至到國外“取經”。

隨著我國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工匠成長之路逐漸告別一廠一地一師傅,培養模式變得多樣化,從普通工人到大工匠之路也更近了。

從蹲在一個車間,到“取經”回來看到局限

“原來可以用二氧化碳去除精密零件的毛刺,新奇又好用的方法。”走出車間,來到天津一家同行業國企參觀學習時,殷招招意識到,技術學習之路無止境,且要突破一廠一地,多到外地“取技術經”。

中專畢業的殷招招在富士康科技集團從事數控加工中心操作已有10年,是部門技術骨干。去年10月,他在深圳市技能大賽加工中心操作工項目中獲得第一名。今年5月,富士康工會推薦他參加到天津的學習項目:數控專業精加工技巧交流學習。

長期以來,殷招招學技能不外乎是車間、富士康培訓中心。到外地學習后,他才發現學技能也要走出去。“參加外出學習,跟著一批具有十多年工作經驗的技師、高級技師學習了幾天,我發現自己仍有很多不足。這些局限性是我在車間不易察覺出來的。”殷招招告訴《工人日報》記者。

陳敏通是銀寶山新模具事業部的高級模具專家,平時負責工序工藝評估、解決技術難題。他曾兩次作為技術骨干被公司派到日本一家技術企業研修。

為掌握先進加工裝配技術,銀寶山新分批派出技術骨干到日本合作企業學習,陳敏通就是其中一員。“我兩次到日本,每次學習半個月,從先進加工裝配技術到現場管理,從設計理念到每一個工序,我們都進行了深入學習。”陳敏通認為,搞技術不能閉門造車、紙上談兵,到外地學習能開拓思路,且成效快,現場有好的經驗能直接借鑒。

據了解,銀寶山新的一批骨干技術工人都辦了護照,隨時能被派去海外做技術支持,解決模具售后問題。“近年來,越來越多年輕工程師被派到海外為客戶解決技術難題,面對面與客戶交流,能更了解客戶需求﹔在解決技術難題過程中,也能學習到不少經驗技巧。”銀寶山新副總裁余文暉如是說。

從跟著一個師傅,到師從多人“快速成長”

殷招招記得,2006年剛進公司從事傳統銑削工段時,有一個技術要點師傅講了好幾次他仍沒有掌握,師傅不在身邊就有點手足無措。“過去很依賴師傅,他不在身邊就不知道怎麼辦,靠自己摸索很難。”

對此,銀寶山新總裁胡作寰亦有同感。他坦言,傳統師帶徒培養技工,培養周期長、復制速度慢,數量也有限,且師傅教徒能力因人而異,學徒往往難以得到較系統的學習。

如今,為突破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鼓勵技術工人帶著任務到各地、國外學習技術、交流經驗,“從跟著一個師傅,到找到很多師傅學藝”,這成為不少企業培養人才的新的“常規動作”,也為中青年工人提供了快速成長的平台。

從維修小哥成長為可編程高級技師、電工技師,富士康自動化設備組長肖雲輝去過多地學習,今年還將去日本東京學習自動化設備相關技術。前幾年,公司希望引進一批新設備,指派肖雲輝到廊坊廠區學習物理氣相沉積技術,以及詳細了解新設備安裝、調試、維修、保養等注意事項。這批設備引進工作由他主導,如今運行已很成熟。

肖雲輝講道,走出廠區學習益處多多。正如廊坊之行,若不是通過學習成熟模式,而是自我摸索,新設備引進一切從頭來,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從事技術工作要善於學習,在借鑒基礎上,不斷創新優化,轉化為自己所需的技術。在他看來,政府、公司提供的學習平台至關重要。他舉例說,考取証書政府有補貼,甚至還提供各類免費培訓。這些年來升大專、專升本的學費,公司全部返還。學習渠道方面,公司常組織員工到外地企業、甚至國外參展學習。“技能提升離不開好平台。”肖雲輝多次強調這一觀點。

從車間練,到練訓聯動系統提升

隨著制造業對專業技能人才的需求量日漸增長,不少制造企業人才缺口逐年加大,單靠社會招聘難以滿足用人需求﹔而校園招聘的學生實操經驗普遍缺乏。因此,不少制造企業自己成立了培訓學院。但與傳統職業學院不同的是,這裡大量引進了一線技師授課,而且,不再是“一師帶一徒”。

銀寶山新培訓學院助理魏來斌告訴記者,學院目前有6名專職技術老師,並且從本企業挑選了一批高技能人才作為學院兼職講師。普通工人成長為技術骨干除了在車間跟著師傅學習,還必須到培訓學院完成相應課程的系統化學習。

陳敏通、龍賽銀都曾是銀寶山新培訓學院的學徒,每年拿到公司發到手中的培訓計劃調研問卷時,都會慎重地在自己感興趣的培訓項目后面打個勾。而現在,昔日的學徒已成了學院的中級講師,工作之余,還要根據工人們填寫的問卷,安排培訓課程。

“公司的資深工程師一般都是培訓學院的兼職講師。每年我們要上夠60個學分,一堂課5個學分。”銀寶山新智能制造服務事業部資深工程師龍賽銀如是說。

“進公司十多年來,我帶了不少徒弟,有些徒弟也已成了老師傅。過去師傅總讓我們背知識,對待新一代員工可不能這樣了,要多幫助他們分析問題,共同解決問題,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他們。”殷招招也是從學員成長為講師、從學徒“進化”成一名老師傅的。他認為,過去出徒更依賴師傅,在信息化時代,學徒要走進學院系統學習,在學習到應用、理論到實踐的反復中,才能快速成才。(記者 劉友婷)

(責編:邱王紫藤、閆妍)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