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勞模風採

一群匠人相聚於大慶鐵人學院,碰撞著超越技能的思想火花,追尋著大工匠精神之魂——

跨越——邁向大工匠⑤:尋覓,在鐵人工作過的地方

2018年08月17日08:32  來源:《工人日報》

“我們為什麼干活,為什麼精益求精地干活,為誰而干活,這是從普通勞動者成為一名工匠人才必須明確的重要問題。”

說這話的人是全國勞動模范代旭升,勝利油田東辛採油廠職工技術協會會長,以他為主人公撰寫出版的《大國工匠代旭升傳》是中國首部大國工匠長篇傳記。不久前,他參加了由全國能源化學地質工會組織的培訓班,培訓地點在大慶油田鐵人學院。

正如代旭升所言,青年技工要成長為高精尖的工匠人才,不僅需要把技藝錘煉到極致,還需要開闊眼界,向不同行業的專家、勞模學習,這種交流碰撞既有益於創新能力、創新思路的開拓,也有助於解決思想上的困惑,對如何做好本職工作產生更深層的思考。

交流后的思考:

“怎麼樣向著高精尖、更有難度、更有質量的方向創新”

大慶油田工程建設有限公司安裝公司電焊工王召軍,是大慶油田電焊領域的頂尖青年人才,擁有著“焊王”稱號的他曾經多次在國際焊接大賽中獲獎。

盡管是土生土長的大慶油田人,但是,這次參加完鐵人學院舉辦的全國能源化學地質工會首期培訓班后,他覺得收獲不僅僅是聽了專家學者們的講課,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與其他學員的交流。

“面對上升過程中一些共性的瓶頸問題,別人是怎麼突破的,通過課上的討論和課下的聊天,我都有了不少深刻的理解。”王召軍說。

談及鐵人學院的創辦初衷,大慶油田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鐵人學院院長王昆對記者講道,黨政領導干部培訓有井岡山學院、浦東干部學院,我們還需要一個專門為產業工人舉辦的培訓學院,“大慶油田決定創辦鐵人學院,就是要用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助力產業工人隊伍建設。”

今年3月30日,大慶油田整合油田教育培訓資源創辦的鐵人學院正式揭牌。隨后,中共中央組織部6月公布的第二批全國黨員教育培訓示范基地名單中,鐵人學院名列其中。

來自潞安集團常村煤礦洗煤廠的閆彩霞在學習過程中,把課余時間都放在了與大師級學員的交流上,與不同行業技術人才的交流,讓她覺得十分過癮。

“我和代旭升大師和王海榮大師都進行了交流,他們一位是石化採油技師,一位是陝西石油修井大王,從他們身上,不僅學習到了採油相關創新技術,最重要的是切身感受到了他們對各自職業的熱愛,他們兢兢業業一輩子,扎根一線,大膽創新,不僅節約了成本,更提升了行業技術水平,那份執著的精神讓我深刻認識到自身的不足。”

游弋是來自河南能源永煤集團的一名電工班班長,從農民工成長為技能人才。在鐵人學院學習期間,他和身邊人分享了自己的生活故事、學習經歷、創新經驗。同時,他也表示,自己在與其他人的交流中收獲很大。

“怎麼樣向著高精尖、更有難度、更有質量的方向創新,是我同其他人交流后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游弋說。

學習后的感悟:

從技能操作帶往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

“在課程安排方面,我們重點突出了‘工’字號的特征。” 鐵人學院院長助理洪金秀向記者介紹,“鐵人學院的課程分為思想素質、能力素質、作風素質三個模塊,這是根據中央提出的‘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宏大的產業工人隊伍’的目標而總結設立的。”

在鐵人學院的培訓中,不僅有技能類的課程,學院更注重運用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發源地的優勢,將學員從技能操作帶往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

為火箭焊接心臟的大國工匠高鳳林,上海市總工會兼職副主席、專家型工人李斌都是鐵人學院的座上嘉賓。

“我們邀請的一線專家都是學員們可感知、可學習的對象。”洪金秀告訴記者,不僅是外請的專家,優秀學員也會被請上講台與大家分享自己的創新經驗。

每次交流分享課,會由一名主持人串場,將問題提給每一位講台上的嘉賓。據介紹,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嘉賓單純就自己的專業展開發言,引導嘉賓重點談成為工匠的思想、方法。

來自上海雷允上藥業有限公司的張雄毅學員感到,這種面對面的交流對自己提升很大。

“我覺得交流分享這個形式很好,可以從他人的經驗交流中獲取更多的東西,少走彎路,對於拓展自己的視野,更好地提高自己非常有益。”

把學員作為一種重要資源,把交流當成一門課程,從別人身上發現自己的不足,這成為不少人的共識。“雖然大家來自不同的行業,但共同的追求和共通的理念把大家集合到一起來,這本身就是一種學習、一種交流、一種激發。”王昆講道。

大工匠的寄語:

把思想上的事情弄懂了,才能“有動力、有沖勁兒、有耐力”

全國勞模楊海波是大慶油田採油四廠的一名採油工,她從一名普通的石油技校畢業生,一路成長為技能專家:26歲被破格聘為採油技師﹔30歲被聘為採油高級技師﹔33歲聘為大慶油田採油技能專家,36歲聘為集團公司採油技能專家。以她名字命名的“楊海波工作室”早已名聲在外。

作為油田一線職工中的佼佼者,楊海波一直沒有停下學習的腳步。去年6月,她和另外兩名同事向全國著名勞模許振超拜師,許振超為她題詞寄語:“創新無止境”。

什麼是工匠?楊海波曾覺得就是有一技之長、把技藝錘煉到極致的人。而通過這次跨行業拜師,她覺得這只是開始,“工匠們不僅要做工匠技藝的傳授者,更要傳承好匠心、匠魂,幫助每個人激發潛力,讓他們都能在崗位上實現人生理想。”

剛剛在鐵人學院參加完培訓的楊海波感覺自己收獲頗豐。她對記者講道,盡管培訓不是單純地就某一個專業、某一項技術進行分析探討,但多個行業的專家、勞模的交流碰撞,更能讓她對於如何當勞模工匠、做好本職工作有更深層次的思考。

“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工匠的培養、表彰力度,這些都激發了年輕人向上的動力,是好事。”但是,代旭升在實際工作中也發現,不少年輕一代產業工人作風急躁、浮躁,確實存在著為了當工匠而學工匠的情況。

“比如,為了湊材料而搞的一些‘小發明’‘小論文’,有時候並沒有什麼實用的價值或者真正的創新點。”在代旭升看來,這是“為了工匠而工匠”。

“隻有把思想上的事情弄懂了,我們才會明白到底為什麼而干活,為了誰而干活,才能在遇到上升瓶頸的時候,有動力、有沖勁兒、有耐力。”代旭升如是說。(記者 張世光 實習生 張葭朔)

(責編:皮博、閆妍)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