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勞模風採

躲在堅固掩體包圍的特殊車間裡,指揮著核心工序,他一干就是32年,伴隨中國火炸藥技術走進世界前列——

趙洪剛和他的“火藥人生”

2018年10月09日09:03  來源:《工人日報》

“能”,是一個極其普通的漢字。但在軍工領域,“含能”又是各種火炸藥、起爆藥、猛炸藥、擴爆藥等材料的統稱。

在甘肅,有這樣一家企業,能夠生產單質及混合系列160余種高含能軍品,其中60余個品種為國內獨家生產,是中國兵器炸藥先進制造技術的研究應用中心,是國內品種最多、生產能力最大的重點保軍企業,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能”。

在這家企業裡,有這樣一位高級技師,躲在堅固掩體包圍的特殊車間裡,指揮著核心工序,伴隨著中國火炸藥技術,從跟蹤仿制到進入世界前列,一干就是32年,成就一段傳奇人生。

他,就是趙洪剛。

99.9%的極致追求

“人無完人,但我們生產的產品一定要力求完美。”在中國兵器甘肅銀光化學工業集團公司,實行企業“扁平化管理”后,作為“112工組”組長的趙洪剛,統攬全局,提出了一個近於“極致”的要求——優品率99.9%。

近年來,在我國戰略、戰術武器系統及航空航天領域,對射程、威力、精度的高標准要求,最終在生產車間裡都要“落實”為一顆顆結晶的微小火炸藥顆粒。

行業優品標准為95%,企業的標准是希望達到98%,而趙洪剛堅持“我們必須做得更好!”

放在天平儀器上,約30個結晶的顆粒僅有1克的重量。當或粉末、或液體的化工原料經過溶解、造粒、過濾、溶劑輸送與回收、蒸餾等6道工序崗位,經歷過88台(套)設備,走完1600余米管線,最終成為每噸3000萬個光潔、均勻、圓滑的“含能”顆粒時,期間,所經歷的每一秒都在挑戰著“技能極限”。

當最新的火炸藥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生產車間“大生產”的時候,除了一整套嚴格的技術指標外,有關生產工藝、生產過程的描述,常常是一紙空白。“這都屬於各國的高度軍事機密,無處查閱資料。”有專家介紹說。

“技術上已經有了重大突破,生產上就不能掉鏈子,我們工人必須有志氣!” 趙洪剛說。

在“201產品”首次生產中,趙洪剛連續3個月都吃睡在現場,無數次的觀察、比對、演算,記錄生產工藝的草稿就寫了厚厚一大摞,最終整理出“緩慢降溫結晶操作法”。

在某型號產品生產過程中,經歷無數個日夜的“煎熬”,他調整優化工藝思路,首創了黏結液、硬脂酸液勻速、分段、分量加液工藝,不僅有效解決了“撞擊感度”的難題,還將過濾崗位產生的母液水循環利用,大幅節約了生產成本。

正是這種永不低頭的探索,成就了趙洪剛傳奇般的“火藥人生”。在2013年受聘為“中國兵器集團關鍵技能帶頭人”后,幾年間,他就和同事們一道,先后完成了國家級科研項目4項、兵器工業集團級項目11項、銀光集團級項目20多項,成為國內火炸藥領域頂尖的“含能工匠”。

32年的“掩體人生”

2018年,多年默默無聞的趙洪剛被推上領獎台,繼榮獲“隴原工匠”稱號后,又被授予甘肅省五一勞動獎章。

領獎歸來,走進熟悉的車間,趙洪剛說:“突然間,我被自己感動了,此前還沒有誰在這個地方工作過32年……”

這是一個怎樣的車間呢?由於火炸藥的特殊性、高危性,車間外1公裡內沒有人煙,高牆外是一道道用砂石、混凝土壘砌的防爆、降爆的工程掩體。

19歲那年,作為學徒工的趙洪剛首次走進車間,就被這裡高度戒備和嚴肅緊張的氛圍震撼了。有位老師傅過來拍拍他的肩膀寬慰說:“以后好好學、好好干,最多十年八年的,就調走了……”

在這個特殊的“掩體車間”,調走、轉崗是常態。但趙洪剛卻是例外,他成了“鐵打的營盤,鐵釘的兵”,他離不開這裡,這裡也離不了他。9年后,好學、肯干、善鑽研的趙洪剛被工友們推薦為“勤長”,這是一個類似於班組長的崗位。生產的擔子壓在了他的肩上。

近年來,火炸藥品種日益繁多,產量規模卻在減少,這意味著同一條生產線每年必須頻繁轉產20多次。僅在今年8月,趙洪剛的生產線就轉產3次。

由於生產過程中結晶、造粒、鈍化、噴射等工藝“輪番上陣”,生產原料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黏性和黏附性,同事們說,“轉產一次就好比在火山口上雕花,設備中哪怕指頭大點的火炸藥,遇到金屬摩擦都會發生劇烈的爆炸,后果不堪設想!”

為了提升轉產清理效率,趙洪剛圍繞“短”“頻”“快”苦思冥想。通過查閱大量資料,與技術人員展開“頭腦風暴”反復論証,終於設計出快速換產法。通過兩年多的不斷磨合與完善,使產量得到大幅提升,創造出一套以時間為軸,多崗位、多任務協調合作的全新轉產模式,在同一條生產線上像“變魔術”一樣,生產出涵蓋不同軍種裝備所需的火炸藥,適應了新時代強軍目標的要求。

“忠孝兩全”的赤子情懷

火炸藥生產線是極度高危、極限防火的單位,連鐵器工具都被嚴格限制性使用,就怕磕碰、摩擦后的星點火花引爆一場無法估量的事故。

但有一次,一位青年工人從工裝中摸出一個“漏檢”的打火機,下意識准備把玩。剎那間,趙洪剛飛沖過來,抱起這名青工就往外跑,跑出工房、繞到掩體的斜坡后,當胸一拳砸了過去,“兄弟呀!你差點把咱們都報廢了!”

驚魂稍定,兩人緊緊抱在一起……

“火炸藥生產線上工作一場,都是生死相托的好兄弟。”這便是趙洪剛和同事們的感情。

趙洪剛是生產線上的“靈魂”,也是同事心中的“教授”。他在生產中手把手培訓,近幾年間帶出了4名高級技師、7名技師,為含能材料產品混合生產線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能人才保障。

生活中,每天騎自行車“兩點一線”,下班就趕去給母親做飯,這是他的日常。母親患病臥床10年,他和姐姐每天輪流照料從未間斷。

2016年的某天,趙洪剛在家休息,望著勞累的妻子,突然想起,結婚24年了,居然沒有帶妻子出過遠門,“我一定要帶你出去走走。”幾天后,趙洪剛下定決心,請了15年來的第一個年休假……講到此處,這個年過半百的漢子居然在記者面前落淚了。

今年4月25日,就在全省五一表彰大會的前一天傍晚,蘭州水上交通(集團)邀請百余名勞模代表夜游黃河。坐在畫舫船上,穿過百年黃河鐵橋,甲板上河風拂面,遠山朦朧,大家傾情歡笑,彼此分享交流著不同的崗位感受與節日喜悅。唯有趙洪剛矜持寡言,坐在角落裡,靜靜微笑。

這個與火炸藥結緣一生的漢子,此時在想什麼呢?

“和平的生活,真好。”趙洪剛微笑著回答。(記者 康勁 通訊員 譚順蘭 制圖 張菁)

採訪札記

用心感悟才能做到極致

康勁

火藥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是衡量一個國家國防實力的重要標志。然而,近現代以來,中國的火炸藥技術曾落后於西方國家。最近20多年間,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學教授王澤山為代表的科研專家,在火炸藥的理論與技術領域,突破了多項世界性瓶頸,一系列重大發明應用於武器裝備,讓中國的火炸藥技術重歸世界前列,用重遏制、長震懾的火炮實力捍衛著祖國和平。

科研專家為火炸藥技術的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而像趙洪剛這樣摸爬滾打在生產線上幾十年的工匠,同樣功不可沒!躲在堅固掩體包圍的特殊車間裡,每天面對同樣的工房,同樣的設備,在很多人看來都覺得枯燥,可趙洪剛卻說:“我對生產線感興趣,就喜歡琢磨它。”32年來,他將時間和精力凝聚在產品的技術創新和工藝設備的改進上,將整條混合炸藥生產線裝在腦子裡,對每一個螺絲、每一個卡扣和彎頭都了如指掌。有人說,這條生產線對他來說就像捧在手心裡的孩子。

“所有溫度、濕度、速度所帶來的細微變化,儀器隻能提供參數,肉眼無法識別,卻可以用心去感悟和總結。”手捧著這些“晶瑩的顆粒”,趙洪剛會心一笑。是的,用心感悟才能做到極致。

(責編:孫爽、閆妍)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