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全總要聞

讓工匠人才成為新時代的“明星”

——5位優秀產業工人代表與記者見面會紀實

2018年10月16日08:26  來源:《工人日報》

10月1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請5位產業工人優秀代表圍繞“做大國工匠,爭當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主題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記者 王偉偉 攝

10月15日,5位優秀產業工人代表走進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廳,與中外記者見面。這是中國工會十七大召開前的首場新聞發布會。

洪家光、潘玉華、高鳳林、譚文波、寧允展——5位在各自領域知名度頗高的產業工人代表,受全國總工會邀請,面向社會各界介紹自己的“成名故事”,並圍繞“做大國工匠,爭當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主題展開交流。

1個多小時的發布會,被工人們的分享和媒體的提問塞得滿滿當當。大家的關注點都投向同一個目標:讓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成為新時代的主旋律,讓更多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涌現。

5位工匠人才閃亮登場

下午3時許,5位身著工裝的產業工人代表走上前台,拿起話筒,面向台下記者及大大小小的鏡頭一一自我介紹。

每個人隻有1分鐘介紹時間,但寥寥數語中,“大國工匠”的形象展現在人們面前——

高鳳林,在火箭發動機的“金縷玉衣”上焊出一片天﹔洪家光,年僅38歲就帶領團隊攻克了高精度金剛石滾輪陰模加工難關﹔譚文波,因為愛搞創新創造,被譽為“油田裡的發明家”﹔寧允展,手中研磨的高鐵轉向架,已經裝上了1000多列高速動車組﹔潘玉華,是一位從事精密焊接組裝工作的“軍工繡娘”。

產業工人代表們侃侃而談,講述著他們磨煉技藝、攻克難關的故事,讓人們看到產業工人不為人知的一面。

仔細梳理他們的工作經歷,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優秀的工匠看重一個“精”字:高鳳林為了練就一雙能做精密焊接的“金手”,吃飯時用筷子練送焊絲,喝水時端著盛滿水的缸子練穩定性,休息時舉著鐵塊練耐力,高溫下觀察鐵水的流動規律。潘玉華,為了達到焊接技術的精准操作,每天往裝滿水的杯子裡不斷投放硬幣,保証水不溢出,還練習用鑷子夾取芝麻粒、頭發絲……上萬次練習,成就了他們精湛的技藝。

優秀的工匠都是“痴人”:執著於“要把事情干成功”,譚文波瞞著單位和家人進行危險系數很高的高壓力實驗,他在手機上事先輸入120號碼,讓門衛拿著手機躲在隔離牆后面,一旦實驗不成功就打電話求助。雖然實驗成功了,他也留下了“拼命勞模”的稱號。

“沒有對崗位的熱愛,追求進步就沒有原動力。”高鳳林也因為太痴迷技術,被同事調侃為“跟產品結婚的人”。

優秀的工匠更有一股“鑽研”勁:洪家光在攻克一道技術難關時遭遇失敗,他不服輸,而是像打了雞血一樣,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一門心思地鑽研。寧允展像繡花一樣,通過無數次手工研磨,將定位臂接觸面研磨成一張紋路細密、摩擦力超強的網。

他們的故事徐徐鋪開,平凡而熱血,也在潛移默化中感染了在場所有的人。

做好工匠,隻有開始沒有結束

工匠精神是什麼?媒體拋出的第一個問題,引來工人師傅們的熱烈討論。

正在全國巡回宣講工匠精神的高鳳林侃侃而談:“‘工匠’兩個字,頂天立地是為‘工’,利器入門是為‘匠’。工匠精神意味著一要愛崗敬業、無私奉獻,二要持續專注、開拓進取,三要精益求精、追求極致。而以精益產品為牽引,需要我們具備3方面的技能:知識技能,技術技能和效率技能。”

“我補充幾句。” 譚文波接過話茬:“工匠精神意味著:精於工,對產品精益求精,對自己技能的死磕﹔匠於心,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冷嘲熱諷,不斷修心﹔品於行,則意味著能抵擋得了繁華的誘惑。”

“既要有持之以恆的堅持,又要有精益求精的態度。在工匠心中,隻有開始沒有結束,不斷追求完美”“新時代下最重要的是創新、變革”“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完成每到工序,做好一件產品”…… 潘玉華、洪家光、寧允展相繼接過話筒,表達自己對工匠精神的理解。

討論的氛圍越來越熱烈,點對點式的提問逐漸演變成師傅們傾吐心聲的“開關按鈕”。

針對社會上一些年輕人不願讀技校、不願當技工的現象,“差兩個月就是80后”的洪家光提出誠懇建議:青年人要堅定信念,耐得住寂寞,不要被社會上各種浮華所迷惑。頂級的高技能人才稀缺又珍貴,這條路隻要堅持下去,一定能收獲成功。

“企業需要領跑者,也需要有深扎於地下的龐大根系。擁有卓越技能的技術工人特別是青年技工就是‘根基’。”譚文波欣喜地看到,國家已經出台了大量利好政策,越來越多企業重視技術工人培養。他覺得,“技術工人的春天來了!”

高鳳林提出,作為技能帶頭人和大國工匠,有義務和責任為企業、行業帶出人才隊伍,為年輕人成長創造好的環境。

“青年工人應該善於創新。”寧允展認為,源自一線的技術創新不一定要“高大上”,很多看上去簡單的改進裝置,隻要工友們在生產實踐中願意用、適用,就算是成功的發明。他現場展示了發明的剝線器,可以把實時線纜輕鬆快速剝離,而且不傷及屏蔽層。“這個小裝置很受伙計們歡迎”。

潘玉華則認為,企業要加強對青年技術工人的培養,特別是建立容錯機制。“隻有允許工人犯錯,工人才敢於去創新,才會有進步的空間。”

“機會難得,我再補充幾句。”高鳳林又舉起話筒,“在工作實際中的創新很大一部分是解決問題,這需要有大量知識積累和科學的直覺判斷。如果是高端創新,更離不開大量理論知識的支撐,因此,建設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非常重要。”

工會十七大的期盼

中國工會十七大即將召開,作為優秀產業工人的代表,5位工匠師傅充滿了期盼。

“中國工會十七大是我們職工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非常期待!”潘玉華微笑著說。

“在這裡說起工會‘娘家’的事,讓我感覺特別親切。我就是‘娘家人’培養技術工人舉措的受益者。”潘玉華說,工會還以她的名字在企業命名了勞模創新工作室,並給予了多方面的支持,讓她感覺特別貼心。

潘玉華的經歷正是各級工會做好勞模、工匠人才培養選樹、宣傳引導、管理服務工作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各級工會在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工會普遍推進了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創建工作,目前僅縣以上地方工會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就達到1.8萬家。由勞模和工匠人才“領銜”開展的攻克技術難題活動,充分發揮了勞模和工匠人才帶動職工創新的作用。

“我期待工會組織在未來的5年裡,為職工謀求更多的福利,讓職工的工作環境、工作質量都能得到提升。”5位工匠人才寄語工會十七大。

——希望工會能推動出台利好技術工人的具體舉措。比如,打通技能人才的職業晉級通道,培養更多“工人院士”,讓技術工人有能看得見、夠得著的職業晉升通道,鼓勵大家從技能、技術基礎工作做起,甘願擇一事、終一生。

——很多青年技術工人特別期待工會十七大召開,我們希望工會推動出台更多利好政策,激勵青年人扎根一線,埋頭苦干。

——“‘娘家人’要為更多一線職工謀福利”“搭建更多技術人才交流學習的平台”“希望工會在激發職工創新和接受教育方面有更大作為”……大家爭相發聲。他們的心聲匯聚成一個聲音:讓一線職工享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記者 鄭莉 陳曉燕)

(責編:王楠、閆妍)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