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熱點專題>>中國工會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綜合報道

白芝勇:在技術世界裡自由穿行

2018年10月17日08:18  來源:《工人日報》

2018年10月15日,在中國中鐵系統的一個研究項目評審會上,《無人機+BIM助力施工現場技術管理的研究》項目引人注目,隻需小小的無人機飛一遍,工程現場復雜的地形、建筑物、土方量、棄渣、不合理設計等等一系列問題就能高效、精准、直觀呈現,昔日依靠人工反復跑現場目測、靠經驗估算的費力、耗時、扯皮等等各種麻煩一掃而光。

而這個課題的研究者,就是中國中鐵一局五公司的白芝勇:白面書生,目光清亮,分明是個讀書人﹔手掌厚實,十指粗壯,又像個干活工人。實際上,他正是這樣一個獨特的大國工匠,拎起榔頭鐵鍬,出手就是一流的手藝﹔打開電腦、書籍,又是各種復雜、精密的計算、設計。在技能與技術的世界裡,他已自由穿行近20年。

罕有人生而優秀

1999年,白芝勇技校畢業后被分配到陝西寶雞中鐵一局五公司,他從綁扎鋼筋、打混凝土做起。

“技校畢業,要學歷沒學歷﹔干體力活,又沒有好體力,這樣下去,和陷入泥塘有啥區別!”當時白芝勇作出一項事關人生的重大決定:學習,提升,為自己找到立足之處。

短短的實習期,白芝勇利用業余時間自學,完成了近半課程。后來,他又參加成人高考,考入石家庄鐵道學院。

學習也不限於書籍,一切東西,白芝勇都想看看背后的原理。“小孩的手表電話屏壞了,我把它拆開,搞明白,修好。媳婦的手機壞了,我自己想辦法把它折騰好。”

一個超長的隧道,兩頭一起向中間掘進,它們是如何准確對接不錯位?這正是白芝勇要解決的,在專業上叫控制測量。具體說,設計院先設計隧道位置並在山體岩石上布下控制點,他接到任務后,首先要復測控制點與設計是否一致,然后要將控制點分解為眾多靠近施工現場的點,這需要復雜、精准的科學測量與計算,不能出現一絲一毫的偏差。

而且從經緯儀、全站儀、GPS、無人機到三維掃描,隨著技術、工具的不斷發展,白芝勇學習、創新的空間越來越大。“工具在別人手裡只是會用,我一定要折騰清楚背后的原理,所以不僅比別人更會用,而且還會改造著用。”

干好活、用好工具,就是一個優秀的工匠。29歲時,白芝勇在技能的領域,從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一步步走到技師、高級技師。

懂原理、理論,會用它去解決技術難題,發明創造,又是一個杰出的工程技術人員。39歲時,白芝勇在技術領域,從技術員、助工、工程師一步步干到了高級工程師。

比目標誤差小了38毫米

南京緯三路過江隧道的控制測量工程,是白芝勇工作至今挑戰自我的珠穆朗瑪峰。

那是2012年。隧道需要從北向南,鑽入地下,橫穿長江3.6公裡,到江南再爬出地面,鑽進已經建好的鋼環出口,誤差如果超過50毫米,就會毀壞鋼環。

在構造比較穩定的山區打隧道,誤差130毫米是合理的,但這裡是長江岸邊和地下,江水浸泡,潮漲潮落,控制點的穩定性會受到影響。

和一般人想象的不一樣,控制測量的誤差是不可能絕對消除的,百分之百的准確隻有理論上存在,因為人、測量工具、環境變化都或多或少影響到結果,工程技術人員能做的就是從這三個方面分毫必爭,千方百計把誤差降到盡可能小的范圍。白芝勇最終選擇的是“三保險”——同時用三種方法來控制,即交叉導線網法、豎井GPS控點法、測陀螺邊法,而通常的施工用一種方法即可。

2015年7月,盾構機即將“鑽圈”。當天下午,業主和甲方以及南京市各方嘉賓,齊聚江南隧道口,准備歡慶隧道貫通。白芝勇帶著6名工友也趕赴現場,緊張而興奮地等候著最后一刻。下午5時許,無數雙眼睛一齊投向鋼環出口,隻見一點、一點,伴隨著轟鳴,盾構機緩緩鑽出了土層。最終,以刀盤周圈平均貼合接收鋼環誤差12毫米的高精度緩緩駛出。那一剎那,歡聲四起,掌聲雷動。白芝勇的眼淚奪眶而出:12毫米,比目標誤差小了38毫米,連山區隧道允許誤差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秦嶺特長隧道,烏鞘嶺特長隧道,京滬高鐵,哈大客專……白芝勇工作19年來,參加了幾十個國家重點工程的測量項目,全部一次性驗收通過,沒有出過一次測量事故,全部獲得優質工程。

不易看到的付出

全國勞模、十九大代表、技術狀元……過人的本領、卓越的業績使白芝勇備受尊譽,但在聚光燈的背后,還有人們不易看到的另一種付出。

2008年5月12日,白芝勇帶著幾位同事乘車從寶雞往陝北太中銀鐵路工地趕。快到延安時,忽然車子像喝醉酒一樣飄起來。大家驚醒張望,發現正在過一座大橋。等過了橋,有人接到短信說寶雞地震了。

地震!此處距離寶雞直線距離至少300公裡,震感如此強烈,不知道寶雞怎麼樣?白芝勇一下子彈坐起來,趕緊往家打電話。電話裡媳婦邊哭邊說:“我害怕,你趕緊回來吧。”

后來得知寶雞不是震中,白芝勇心中稍緩。媳婦有文憑,也有自己的工作,但嫁給常年不著家的自己后,不得不辭掉工作,撐起家裡的一切。可在媳婦最脆弱無助的時候,自己不在身邊,這讓白芝勇既擔心又愧疚。下午6時當電話再次接通后,已經轉移的媳婦反而安慰他,讓他安心去工地。放下電話,白芝勇心情很是復雜。

19年職業生涯,白芝勇有過太多非常經歷:單身漢時,大年三十背著年貨興高採烈奔父母,快到家鄉又接到命令,馬上返回冰天雪地的烏鞘嶺鐵路工地﹔成家后,也是大年三十,上午在渭南鄭西客專項目工地干完活,下午坐幾個小時的火車趕回家,僅僅吃個年夜飯,初一一早就返工地,最要命的是沒地方買飯吃……

“諸如此類的事情,隻要是干工程的人,每個人都說不盡,現在情況好多了。”白芝勇平靜地告訴記者。(記者 毛濃曦)

(責編:王楠、閆妍)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