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全總要聞

工代會上的“大工匠”

2018年10月25日08:20  來源:《工人日報》

中國工會十七大,2009名代表,有一線職工、基層工會干部,更不乏在各自領域頗有影響力的“大工匠”。他們走到哪裡,總會有代表或工作人員圍上來,要求合影留念。那神情,就像看到了明星一般。

他們的出名,在於身懷絕技,也在於平凡中創造的令人矚目的業績。回顧成長歷程,總有一個時刻,讓他們終生難忘。

高鳳林:《實話實說》讓技術工人成明星

無論走到哪裡,為火箭焊接“心臟”的高鳳林都是眾多媒體追逐的“焦點”。如今,他已收獲全國勞模、最美職工等眾多榮譽,習慣了站在聚光燈下、領獎台上,成為備受關注的“名人”。但回想多年前第一次找到“星星”的感覺,他依然津津樂道。

1999年“五一”國際勞動節期間,當時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做了一期節目,主題是“咱們工人有力量”。高鳳林作為嘉賓參與了節目錄制,通過自身經歷,暢談工人在國家制造中發揮的作用。

節目播出后的火爆程度,超乎他的想象。他走在街上,甚至帶女兒去書店買書,都會被人認出來。數百封全國各地觀眾的來信,通過中央電視台轉交給他,甚至有二三十人找到他所在的首都航天機械公司,其中既有白發斑斑的老者,也有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

“用現在的話說,咱也有‘粉兒’了!”高鳳林說,自己當時好像找到了“星星”的感覺。

事實上,能上《實話實說》當嘉賓,源於高鳳林多年的積累。早在1996年,高鳳林已經登上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領獎台,榮獲全國十大能工巧匠等榮譽,攻克了鈦合金自行車焊接、長三甲火箭發動機焊接等多項難題。

在第66屆紐倫堡國際發明展上,他一舉將3個創新發明項目金獎收入囊中﹔在丁肇中領導的由世界16個國家參與的反物質探測器項目中,他被委任以特派專家的身份,督導項目實施……高鳳林成為國際舞台上的“明星”。

2015年,高鳳林榮獲全國勞模,並成為《大國工匠》欄目開播“第一人”。在他看來,時間和實踐証明,咱們工人有力量,產業工人是托起制造業發展的耀眼明星。

賈向東:“免檢焊工”的光輝時刻

2012年8月22日,被譽為職工技能“全運會”的第四次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焊工決賽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94名電焊精英雲集江蘇南通。

這是一次高手過招,參賽者全部為各省選拔出的前三名。理論、仰板、全氬焊、立板補焊、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經過3天激烈角逐,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山西電建二公司焊工賈向東的名字出現在榜單首位。專家評價他的作品,無論從焊縫外觀、探傷,還是高度差、寬度差、咬邊、正面和背面成型,都近乎完美。

這是賈向東第二次參加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上一次他獲得了第二名。

相對於其他同行,在全國大賽的平台上進入前三甲,已算是技術頂尖了。但賈向東想看看,自己能不能“得第一”。

登上領獎台的那一刻,聚光燈投向這位時年29歲的年輕人,他微微笑著,把功勞都給了企業和師傅:“其實我也沒做出什麼偉大的成績,只是很幸運地走進了一個重視技術、崇尚先進的好企業,遇到了一群無私傳授畢生所學的好師傅,在本職崗位上做了我應該做的事情。”

賈向東年紀輕輕就擁有了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金牌工人、免檢焊工等諸多殊榮。他的努力,是為了一個目標——做全中國最好的焊工。

李剛:從一線走出來的“電氣華佗”

2013年6月,“中國夢·勞動美”全國勞模先進事跡宣講團赴粵渝陝宣講,人稱“電氣華佗”的李剛,成了企業職工熱議的人物。

“有問題找李剛”,這是天津鋼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管加工部廣為流傳的一句話。在工友們心中,李剛就是“神一樣的存在”:20多年來,靠著刻苦鑽研,他從一名普通的電氣設備點檢員一路成長為新時期學習型、知識型、創新型產業工人典型。

“1990年工作之初,我所在的管加工部引進的都是進口設備,為了防止技術泄露,外國專家在安裝調試時,用布幔將工作區域圍擋起來。”那時,李剛就暗下決心,一定要掌握先進技術為中國工人爭氣。

靠著這股不甘人后的信念,這位隻有中專學歷的一線技工一路鑽研並最終掌握了這些“洋設備”的核心技術。從處理傳感器信號不靈的小毛病,到改進工藝、優化生產線,他都“手到病除”。

如今,李剛經常以技術專家的身份赴美參與公司項目,現場指導當地技術人員。“從前,咱們中國工人學‘洋師傅’,現在我要帶‘洋徒弟’了。”他自豪地說。

肉孜麥麥提·巴克:“小巴郎”成為“明星採油工”

1994年,18歲的肉孜麥麥提·巴克遇到了一個可能改變命運的機會:成為新疆油田公司重油公司的一名採油工。

從南疆和田縣的一個偏僻村庄走出來的他,技術和文化基礎都不盡如人意。他就利用空余時間閱讀大量專業書籍,反復到採油現場觀摩學習,用11年時間自學考取了兩個大專文憑和一個本科文憑。

“我相信機會總是留給有准備的人。”1999年,23歲的肉孜麥麥提·巴克在新疆石油管理局首屆少數民族職工職業技能大賽上獲得採油工種第一名﹔30歲時,成為新疆油田的技能專家﹔33歲時,成為中石油唯一一名維吾爾族技能專家。如今,“小巴郎”成了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

盡管已經掌握不少令人羨慕的“絕活”,但他認為,更大的挑戰在於“如何長期保持這種技術水准”,這需要保持終身學習的習慣,為技能創新提供持續不斷的力量。“在這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時代,要始終保持對工作的熱情和對行業的熱愛,堅持學習、與時俱進。”

耿家盛:36年練成業內“一把刀”

車工一把刀,每把車刀都得靠手工在每分鐘3000轉的砂輪機上打磨。對於車工而言,磨刀是基本功,卻也是最難出師的一項。工作36年,耿家盛磨過的刀自己都算不清,但業內人人知曉他擁有一雙車工的“尖刀”之手。

在工會十七大的會議現場,不似“尖刀”聲名般的凌厲,大多數時候他或思考,或奮筆疾書。

來自雲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的耿家盛代表,出生於車工世家。在業內,耿家盛的強,是靠真刀真槍比出來的。1990年,他在“全國青工技術大賽雲南省選拔賽”中獲得車工第二名,隨后,“優秀技術技能選手”“車工技術能手”“全國技術能手”等代表業內權威的榮譽稱號接踵而至。

2003年,他代表雲南省挺進“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決賽,雖然僅獲得車工第14名的成績,但賽后的一張代表團合影成為他珍藏的寶貝。照片中,父親在他左側,同排的還有雲南另一位車工大王——全國勞模趙學全,一位是啟蒙恩師,一位是業內翹楚。(記者鄭莉 張銳 黃康 王群 李娜)

(責編:王楠、閆妍)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