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各地工會及產業工會

日前,福建省總工會的青年干部走進企業和一線職工交朋友、認師傅,同吃同住同勞動,掌握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和基層工會改革的第一手資料——

工廠裡來了“新員工”

2018年11月06日08:12  來源:《工人日報》

穿上工作服,踏著鐵頭鞋,崗前培訓后戴上安全上崗証……日前,福建華電可門發電公司的車間裡,走進來幾名“新員工”——他們是來自福建省總工會青年讀書社的青年干部。

10月22日,福建省總工會把青年干部組成5個調研小組,前往福建各地對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情況進行為期一周的調研。與以往不同,這次調研不事先預設主題,和一線職工同吃同住同勞動,與一線職工交朋友、認師傅。

福建省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丁文清在行前動員會上表示:“這次調研的目的在於讓青年干部深入基層一線,聽真話、接地氣、通下情,了解基層工會和一線職工的真實需求和現實困難,掌握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和基層工會改革的第一手資料。”

進工廠,交朋友

自己找隊友、自己做方案、自己與企業協調……選擇乘坐動車或自駕車的方式到達調研地點,自行解決吃住,不給當地企業和工會增加負擔。福建省總工會機關青年讀書社社長、宣教部的林勤介紹說,以“完全自理”的方式開展調研,目的是讓青年干部們零距離接觸一線職工。

“當我穿上統一的工裝、吃著工廠的食堂餐,面對著高高的鍋爐和飛轉的汽輪機,感覺就是這裡的一分子。”《生活·創造》雜志社的俞怡琦這樣說。

如此近距離地與一線職工打交道,對許多青年干部來說還是第一次。

“以前調研下基層,往往是開座談會、‘點將’式挨個聽發言,雖然人下去了,心卻沒有與職工拉近。”權益部的紀榮凱感慨道。

然而,如何在第一時間與職工拉近距離?這在出發前一直是五個小組長之一、勞動部的高帆擔心的問題。

來到調研地點后,高帆發現,當組員們亮出工會“娘家人”的身份,很快就讓職工有了親近感。“孩子多大了?什麼時候來廠裡上班的?在這裡工作生活有什麼困難……”耐心地與職工交流,一起話家常,工友們很快打開了話匣子。

勞動部的鄭鎮發現,當工友們向調研小組的“門外漢”介紹起自己的本職工作時,原本拘謹的職工變得滔滔不絕,自信而又生動。“這次調研,我們小組交了十幾位職工朋友。”高帆的微信裡,留下了好多工友的聯系方式。“走到職工身邊,真心換真心,就有說不盡的話。”他在調研筆記上寫道。

下車間,認師傅

青年干部們不僅與職工交朋友,和工友們共同勞動,還在車間拜起了師傅。

在宣教部挂職的寧夏工會干部鄒岩所在的調研小組來到了福建青山紙業股份公司。初入車間,她就被周遭環境所震撼:“噪音大、粉塵重、氣味刺鼻。”

鄒岩的師傅是青山紙業機電維修公司鹼一分廠綜合組組長余亮,在這個崗位已經干了26年。余師傅指著一台1984年產的老機器對她說:“進廠后一直負責維護它,啥時候這條生產線停了,我也該退休了。”他的眼中閃過脈脈溫情。

法保部江雲的師傅,是青山紙業機電維修公司檢修班班長陳永鬆。江雲注意到,由於常年在高噪音環境工作,陳師傅的嗓門特別大。“因為嗓門大,親朋好友都誤以為他脾氣差,但我能感受到他的用心和細心。”江雲了解到,陳師傅不僅技術過硬,而且臟活累活都搶著干,青工們很服氣。

鄭鎮跟著可門發電廠的師傅們輪崗。他從師傅們口中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責任。“為保証鍋爐正常運轉,師傅們在遠離市區和家人的偏僻廠區恪守崗位,詮釋了朴素的愛崗敬業精神。”鄭鎮對記者說。

來到福建潯興集團公司調研的干校青年教師張雅雅,記住了師傅們身上許多令她感動的細節: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成品二車間主任方維燦,進廠27年,名言是“我吃點兒虧沒有關系,不能讓工友們吃虧”﹔“晉江工匠”、 技術研發中心高級工程師程文淦,介紹起自己的發明就快樂得像個孩子……“與職工交談時,發現他們眼裡有光,這都源於他們對工作充滿熱愛。”張雅雅說。

學經驗,找問題

一周下來,青年干部們聽到了“工友之聲”,也發現了好做法和真問題。加強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工會如何使出實招和硬招,青年干部有了更多思考。

林勤了解到,青山紙業是一家有60年歷史的老國企,前幾年由於效益不理想,技術工人工資待遇一直沒有提升,人才流失比較嚴重。為改變這一狀況,企業專門成立了機電維修公司,在體制和機制上釋放出潛能。

一條造紙生產線從原來的60多人,精簡到16人,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企業也開始把節省的資金向技術工人傾斜。“改善職工待遇,讓更多取得職業技術等級証書的技工得到聘用。”林勤在他的調研筆記中寫道。

可門發電是個成立15年的年輕企業。在這裡,近600名員工的平均年齡隻有33.5歲。企業抓住了“青年優勢”,注重開展技能競賽激發職工潛能,並以“職工創新工作室”作為培育人才的孵化器。僅在2017年,可門發電就涌現出了兩名“五一巾幗標兵”和兩名福建省“金牌工人”,這讓女工部的陳紫印象深刻,“工會‘娘家人’要持續為女職工帶來關心和幫助,幫助她們既立業又成家。”

張雅雅在思索的是技術工人的“成長”與“融入”:“如何暢通技能人才評聘通道,加快技術工人成長?外來技能人才難以融入城市,缺乏歸屬感,如何保障他們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務?”

福建省總工會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陳榮星表示:“青年干部們在調研中切身感受到一線職工的生產生活狀況,對轉變作風具有重要意義。下一步,各調研小組將會根據調研內容形成有分量的報告,針對問題和短板提出建議。”(記者 於靈歌)

(責編:王楠、閆妍)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