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8日08:31 來源:《工人日報》
駕車從福州市區出發,沿國道新東線一路向東北行駛,大約30多分鐘車程,就來到了海拔500米的大北嶺山區。這段盤旋而上的公路都是“急轉彎”,第一次來的人很容易暈車。
福州晉安區宦溪鎮工業園區就建在這片大山裡,十幾家企業分布於此,涉及建材、家具、化工等領域,除思嘉集團公司是上市公司,其余均為小微企業,2000多名職工在這裡工作和生活。
2017年5月開始的一項調研,讓福州晉安區總工會關注到了這塊職工業余文體生活的“死角”。園區職工與山上的村鎮和山下的城市都少有交集,企業工會組織的活動也不多,職工業余生活十分單調,精神世界也缺乏關照。
在晉安區總的推動下,一個具有北嶺特色的職工之家出現在工業園內,用文體活動撬動基層工會工作,原本寂靜的宦溪鎮工業園區變得熱鬧起來。
工廠圍牆裡的山區生活
“山上的鄉村生活與我無關,山下的城市生活也與我無關。”2017年5月∼6月間,福建省總工會派駐福州晉安區總工會的挂職干部黃永樂在宦溪鎮工業園區調研時發現,這裡的職工多數是“外來客”,生活在工廠圍牆裡的他們普遍對生活環境存在陌生感。
園區內不少企業的宿舍都建在工廠裡,廠房距離宿舍隻用走幾分鐘,下班后職工不是窩在宿舍玩手機就是幾個人湊一桌打牌。整個園區,除了個別幾家企業有簡單的文體設施和活動場所,思嘉公司編印有不定期的職工讀物,職工的業余生活十分蒼白。
一位在園區一家家具廠工作了兩年的木工告訴記者,他平時除了走出廠區在街邊小店買煙,和廠外人員幾乎沒有過交流。到鎮上的農貿市場買菜,在面館吃一碗牛肉粉,然后花10分鐘逛一下一眼就望到頭的宦溪鎮,這對於很多職工來說就是周末休閑生活的全部內容了。
這樣特殊的職業生態讓晉安區總更急於知道,這裡的職工究竟需要什麼,工會又能為他們做些什麼?
向職工發放的300多份調查問卷大致勾勒出了答案,職工們希望工會能開設民族樂器、書法、攝影等興趣課程,與此同時,一個新的群體——“廠孩”進入了晉安區總的視線。
以思嘉公司為例,雙職工家庭很多,不少孩子都出生在廠區。“白天‘放養’在廠區玩耍,下班時家長喊一嗓子,就蹦蹦跳跳地跟在后面回家吃飯。”這樣的畫面是95后思嘉員工陳詩瑩對“廠孩”的“第一印象”。
被大山和工廠圍牆“困”住的職工們,期望自己的孩子有機會參加工會舉辦的活動和興趣班,讓他們的童年除了玩泥巴、踩滑板,還有更有意義的內容。
豐富職工的業余生活,讓職工在山區也能待得住、留得下,晉安區總有了在宦溪鎮建一個職工之家,用文體活動撬動園區工會工作的想法。
大北嶺有了特色職工之家
2017年10月,“北嶺工人藝學堂”在宦溪鎮文化站成立。此后,一支工會文化志願者服務隊每周都會如約上山授“藝”,志願者的誤餐費和交通費由宦溪鎮工會提供。
下班后,園區裡的職工變得“忙”起來。每周三19時∼21時學習葫蘆絲,每周六19時∼21時上書法課,周六或周日學習寫作,不定期還有手機攝影課程,職工們的業余生活有了更多選擇和固定的“節奏”。
一個讓記者印象深刻的場景是,一位還在哺乳期的年輕媽媽在教室裡和幾個孩子一起學習葫蘆絲,她的嬰兒被站在一旁的親戚抱在手中。“鎮上人口少,沒有培訓班,這樣的學習機會太難得了。”這位在包裝廠上班的新手媽媽堅持每周都來上課。
為了方便園區職工和子女就近“學藝”,晉安區總幫“藝學堂”在思嘉公司找到了“新家”。一支由職工、子女和家屬共同組成的“北嶺工人民樂隊”也是在那時成立的。現在,葫蘆絲的樂聲成了園區職工最熟悉的旋律,書法課堂上飄出的陣陣墨香讓不少職工感嘆廠裡有了“文化味”。
2018年1月,一堂手機攝影課在“藝學堂”開講,主講人薛曉秋幽默風趣的講授讓不少職工成了“薛粉”。課后,一場以“我的家鄉”為主題的攝影比賽拉開大幕,返鄉過年的職工們用手機定格下家鄉的模樣。
90多張反映“老家印象”的職工作品中,有妻兒親子互動的溫馨畫面,有緩慢生長的鄉村圖景,也有故鄉村口破舊的老屋,職工參與工會活動的熱情被點燃。
走訪中,晉安區總發現宦溪鎮有著悠久的“工鋪”傳統。從明代到上世紀50年代,通往溫州的宦溪古道上曾長期存在著手工匠人經營的“工鋪”,當地人稱之為“十裡工鋪”。受此啟發,建設集職工書屋、“藝學堂”、職工作品展廳、工會活動室等功能於一體的個性化職工之家的思路愈加清晰。
2018年9月24日,中秋節,一個佔地150平方米的特色職工之家在思嘉公司成立。
照亮職工的精神世界
一次晉安區總舉辦的職工征文活動,讓宦溪鎮工業園區裡“文學青年”浮出水面。征文中職工對工廠生活和內心世界的描摹,讓讀者看到了職工們流淌的人生,也讓晉安區總意識到,職工的精神世界同樣需要關照。
思嘉公司員工魏桃鳳的征文《巧花的故事》,因為原生態的寫作和細膩的情感讓人印象深刻。
江西人魏桃鳳2013年來到思嘉公司工作,巧花是她之前在包裝廠做包裝工時認識的工友,后來巧花來到思嘉公司做起了清潔工,而此時,魏桃鳳已經是廠裡負責人事工作的“白領”。“聰明如她,總能在工作中找到方式方法,為了避免尷尬,所以每次她都是挑我們休息的時候去。”魏桃鳳注意到了巧花工作中的很多細節。直到巧花打算離開工廠時,魏桃鳳才知道,原來她做清潔工是為了方便照顧兩個女兒和老年痴呆的婆婆,一種復雜的情感在魏桃鳳心中升騰。
這些走心的職工文學作品,也戳中了宦溪鎮“谷上谷”民宿老板楊海龍的心。一路從空調安裝工拼到小老板,他至今記得從安徽老家坐火車來福州時的情景,27個小時的火車,他舍不得睡覺,生怕錯過了窗外的風景。
2018年7月,在晉安區總的推動下,“谷上谷”職工書屋在楊海龍的民宿裡正式挂牌,工業園區的職工們又多了一個精神家園。目前,已在這裡開辦了兩場職工文學講座。
臨近年關,不少老板反映員工留不住,擔心來年遇到用工荒。了解到這一情況,晉安區總打算在年底前開展一次職工座談,搜集職工訴求,也讓職工知道老板的“煩惱”,通過雙向溝通爭取讓職工年后能夠如期返工。(記者 王維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