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勞模風採

在父輩影響下,劉麗傾心打造創新工作室、培養技能專家,詮釋了石油精神的新內涵——

一位“油二代”的繼承與發展

2019年01月29日08:53  來源:《工人日報》

大慶油田是我國工業戰線的一面旗幟,誕生於這裡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共和國勞動者。每年到大慶油田參觀、考察、學習的來賓有一個必去的地方,那就是鐵人紀念館。而今,來劉麗工作室參觀的人也日漸增多。

劉麗是誰?

她是大慶油田第二採油廠的一名採油工,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同時,她也是“劉麗工作室”的帶頭人,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技能專家。

為什麼大慶油田在對外展示的時候把劉麗工作室以及劉麗本人作為一個代表?

回溯大慶油田近60年的發展歷史不難發現,在劉麗的身上,有傳承——對“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延續,更有發展——在新時代讓“我為祖國獻石油”的旋律唱得更動人。

父親的影響

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以王進喜為代表的第一代大慶油田人的典型代表。

和王進喜一樣,劉麗的父親劉文生是大慶油田的第一代石油人,先是在採油隊當隊長,后到培訓中心做教育工作。

作為家裡第6個孩子,父女之間較大的年齡差,使得劉麗對於父親早年的工作並不是很了解。但是,讓她不能忘記的是,父親在80多歲的時候,每天看多少報紙,寫多少日記依然是固定的,從未間斷過。

“據說,父親年輕的時候就這樣。”劉麗至今仍清晰地記得父親伏案寫字時的樣子。

受父親的影響,“學習”二字從未在劉麗的工作生活中間斷過。

1993年,劉麗以專業第一名的身份從技校畢業。上班后,又用1年的時間繼續晝夜兼程地學習,考入大學繼續深造。

事實証明,劉麗的選擇是對的。

如今,隨著開採難度不斷加大,單純依靠簡單、重復的體力工作已經不能滿足實現百年油田的發展需要,以劉麗為代表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職工才是大慶油田可持續發展、實現夢想的急需人才。

擁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在石油行業雖不再是新鮮事,但依舊是值得珍惜與驕傲的事。特別是劉麗工作室,人數之多、專業之雜、任務之重,實屬少見。

初創時,劉麗工作室隻有兩個人,如今,已經發展到500多人。在專業方面,劉麗作為帶頭人,需要帶領11個專業分會的創新能手在集輸、測試、作業、電力、機械等30余個工種中交匯融通,縱橫捭闔。

要想在各個方面都能夠保持“發言權”,劉麗就需要不斷地像海綿吸水一樣學習新知識。

走進劉麗工作室,記者看到,不僅有臥式車床、小型台式鑽床這種傳統加工工具,還有近年來剛剛興起的3D打印機。

早在3D打印機剛剛出現的時候,在外參觀學習回來后,劉麗就提出了引入這項技術的申請。

“我也不是完全自學,工作室有專門操作這個設備的工作人員。”劉麗指著這台3D打印機說,我們工作室的每一個人都要關注本行業最新的、最前沿的變化。

女兒的傳承

在劉麗眼中,父親那代人最大的特點就是:老實、認真。這也是大慶油田傳家寶之一——“三老四嚴”精神的體現。

1998年8月,劉麗宣誓成為一名中共黨員,在此之前,她已經寫了兩年多思想匯報。

“每次思想匯報都會給父親看,他會逐字逐句地批改,跟我交流最近哪方面工作做得還不夠,哪方面還應該加強。”劉麗回憶說,“父親總能給我指出很多不足。”

同樣,劉麗也總能指出別人的不足,尤其是在面對參加技術技能競賽學員的時候。

近年來,通過技能競賽嶄露頭角的一線職工越來越多,他們享受到的不僅是工資、獎金的提高,還享受了評選先模的待遇。

有名氣、有利益、有發展,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油田職工投身勞動技能競賽。劉麗就是這些普通員工成功道路上的導師。

作為從大賽走出來的選手,劉麗深知參加技能競賽對於一線職工的職業發展有多麼重要。所以,她以從父輩那裡傳承下來的精神嚴格要求每一位參賽選手,這就難免讓有些選手對她產生“恨意”。

大慶油田第二採油廠“十大巾幗標兵”唐海燕的成長就是從“恨”劉麗開始的。

2010年,在唐海燕參賽前的培訓中,劉麗曾因為站位、姿勢等“小失誤”嚴厲地批評了她。

使用過的工具怎麼擺放,扳手從哪個位置開始扭動等一系列別人不太在意的事情在劉麗眼裡都是大問題,絲毫不能放過。

這種嚴厲的要求讓不少初來乍到的學員都感到吃不消。

每年大賽之前,為了抓緊每一分鐘,隊員們經常從早上5點到晚上10點都泡在訓練場上。但讓他們敬佩的是,訓練場上,劉麗永遠比他們來得早、走得晚。

辛勤的付出換來的是豐碩的回報。

多年來,劉麗的工作室累計培訓學員1.5萬多人次,其中13人被聘為技能專家,67人被聘為高級技師、技師,135人被評為廠級以上技術能手。不僅打通了一線工人成長成才的通道,更給職工扎根在一線、奉獻在一線、成才在一線樹立了堅定的信心。

母親的驕傲

劉麗的母親許賀玲曾經是大慶油田的家屬工。如今,盡管身體還硬朗,但已經87歲高齡的老人家聽力、記憶力已經大不如前,很多事情她都記不住了。甚至在採訪到最后的時候,老人家都睡著了。

但有些事情,老人家一輩子都忘不了,比如挨餓。那個糧食短缺的年代也是國家石油會戰的關鍵時刻,如何讓一家人吃飽成了難題。

“您是生產隊隊長,您家咋還能挨餓?”記者不解道。

“那時候哪有人想自己啊,都是想大伙。”老人笑著說。

對於劉麗這代人來說,這樣的日子早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但是,老一輩人身上的“集體觀念”卻一點兒都沒有淡化。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技能專家這個身份每隔3年要接受重新評聘,並非終身制。每次評聘都是一次激烈的角逐,在大家眼裡資歷深厚的劉麗也要經歷這個殘酷的考驗。

然而,她並沒有因為評聘難度大、名額有限、競爭激烈而獨善其身。

“我開始沒有勇氣,是劉麗鼓勵我報名的。”鄒繼燕是劉麗工作室的成員,她在被劉麗鼓勵報名時還暗想,“她就不怕自己的榮譽和地位受到‘威脅’嗎?”

“劉麗工作室不是我自己,如果隻有我一個專家,那工作室的意義就沒有發揮出來。”在劉麗看來,隻有整個團隊強大了,才能真正助力油田發展。

正是在這種思路的指導下,工作室從2011年成立時隻有劉麗一名中石油技能專家,發展到現在的6名。而在大慶油田20多萬名職工中,這樣的技能專家也隻有22名。

以劉麗工作室為根據地,多年來,劉麗共參與出版發表專業技術書籍19冊、論文10篇,編寫培訓教材38套,為完善集團公司題庫體系建設、推動石油系統採油技術提升作出了重大貢獻。

不久前,新時期產業工人杰出代表、全國勞模許振超在大慶油田參加活動時,聆聽了劉麗工作室的匯報后高度評價說:“與生產崗位的創新創效相比,劉麗工作室在操作崗位創新創效方面難度更大,應用面更廣,需求更強烈,效果也更好。” (制圖 張菁)

奮斗與創新永不過時

張菁

當下,“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等字眼聽起來似乎有些過時,但若與敬業奉獻、自主創新、科學發展等時下熱詞聯系起來,或許就不覺得陌生了。沒錯,“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所代表的,正是為國爭光的愛國主義精神,獨立自主的創業精神,講求嚴謹的科學精神,埋頭苦干的奉獻精神。無論何時,這些都是激勵人們奮斗的寶貴財富。

如今,生產條件進步了,工人們不用再人拉肩扛、端水打井、跳泥漿池,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依然在延續,時代賦予了它們新的內涵,像劉麗這樣的新一代石油人,正以他們的努力詮釋著新時代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

父親作為第一代石油人對劉麗的影響很大,在父親的影響下,她像海綿吸水一樣不斷學習新知識的勁頭,正迎合了新時代油田發展對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職工需求。她勤勞、嚴謹的作風,她的“集體觀念”,也同樣來自父輩的傳承,而在她的演繹下,這些優秀品質又有了新的發展。在她的帶動下,油田的技能專家、高級技師層出不窮,她的工作室帶領500多名技能人才在30余個工種中交匯融通,縱橫捭闔。

新時代,各行各業的進步都離不開這種能夠在傳承中演進與發展的人才,崇尚勞動,崇尚奮斗,崇尚創新,永遠不過時。(張世光)

(責編:田少星、閆妍)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