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各地工會及產業工會>>地方工會報道>>上海

浦東工會將公益項目接入“戶外職工愛心接力站”,構建愛心生態圈,打造服務職工新“端口”

升級版工會服務,戶外勞動者請“接收”!

站點成為職工與工會互動的空間,延長工會服務手臂的載體

2019年02月19日09:54  來源:《工人日報》

對於很多快遞員、送餐員來說,每天在地租昂貴的商圈奔波,卻從沒想過能像白領一樣在這裡坐下來。

而在上海恆生商業廣場,每天不忙的時候,外賣小哥趙剛都能走進一間小屋歇腳。喝杯熱水、給手機充電,這間設備齊全而先進的“戶外職工愛心接力站”讓他對工會服務有了最直觀的感受,對這座城市有了“家”一般的親切感。

在上海浦東新區,全新升級的“戶外職工愛心接力站”,正作為工會服務對接職工的“端口”帶給戶外勞動者“家”的體驗。公益項目從這裡陸續接入,21個自建的市級接力站點、33個區級接力站點、126個條線落地站點,在全區逐步構成了立體式的愛心生態圈。

經歷了“建起來”的1.0版本探索之后,浦東新區總工會正逐步將接力站推向2.0升級版:不再只是戶外勞動者休憩放鬆的地方,而是被納入浦東職工四級服務體系,成為職工與工會互動的空間和延伸工會服務手臂的載體。

外賣小哥在商業廣場有了歇腳地

2018年7月,恆生商業廣場“戶外職工愛心接力站”的揭牌吸引了不少市民關注。

這是一個不算大的空間,但由於位於唐鎮商業廣場的正中央,顯得格外搶鏡。“這裡原本用於商業出租,一年也有十幾萬元的利潤,但唐鎮總工會考察多地之后,還是認為這裡既顯眼又是外賣小哥集中的地方,最終找物業公司商量,爭取到了這個空間。”恆生接力站的相關負責人唐力明向記者介紹接力站選址的“曲折”。

祝橋“戶外職工愛心接力站”的選址同樣下了一番功夫。現在的站點原本是社區保安室,正對路口,門口有一個公交車站。“以前環衛工人乏了隻能在馬路牙子或者公交站的空椅子上坐坐,我們協調把保安室騰了出來,讓環衛工人在想休息時能找得到。”祝橋接力站的相關負責人郭芹介紹說。

“新建站點必須在沿街面的顯眼處、在戶外職工的聚集處、在底層街面的便捷之處。”浦東工會在規劃2.0版本的“戶外職工愛心接力站”時對選址做出了明確要求。

“接力站項目啟動時,第一批上報的10家接力站中,體制內企業自建的佔了40%,當時的目標還只是建起來。”據浦東新區總工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第二批接力站並沒有著急“上馬”,而是在“回頭看”總結經驗不足之后改進了方案,從頂層設計確立了接力站新的定位和功能。

2018年初,升級版的“戶外職工愛心接力站”規劃中,“動作”最大的一點,便是將其作為繼區級服務中心、街鎮開發區服務總站、園區商圈樓宇服務站之后的又一個服務陣地,納入浦東職工四級服務體系的整體規劃,並將這一服務輸出“端口”延伸至最貼近職工身邊的地方。

資源下沉讓站點就像“家門口”

建在公交車站的祝橋站點,門口一塊明亮的玻璃上醒目地寫著站點所能提供的服務內容:“WIFI、針線包、茶水、充電、食物加熱……”幾位正在休息的快遞小哥對記者說:“這間小屋讓我們這些天天在外風吹日晒跑單的人感覺心裡暖暖的。”

而在塘橋工會“戶外職工愛心接力站”,最受職工歡迎的還有當日的報刊和新進的書籍。據塘橋街道總工會梁詠茜介紹,他們將職工書屋同步“嫁接”到了接力站裡,報紙雜志直接訂閱到站點,書籍則與塘橋街道職工服務總站形成流通,定期輪換補貨。

位於川沙鎮的華夏社區“戶外職工愛心接力站”被譽為最像“家”的戶外驛站。在那裡,能想到的戶外職工需要的設備都能找得到。站點設有洗手間、數十個充電口,還備有針線包、急救藥品、雨傘,門口是一個讀書亭,連座椅都配備了大小不一、高矮不同的各種款式……許多來休息的職工都稱這裡是“戶外之家”。

盡可能多地讓各類資源下沉到“端口”,這是浦東新區總工會“戶外職工愛心接力站”的共同特點,也是工會工作堅持的方向。去年,區總在街鎮補貼自建接力站的基礎上,加大了資金與資源的雙向下沉。今年,區總明確,所有資源優先服務“端口”站點,讓每一個職工對工會服務觸手可及。

公益項目接入形成愛心生態圈

熟悉洋涇街道崮山路“戶外職工愛心接力站”的職工都說,這個6平方米的專屬空間有神奇的吸引力。

室內不僅有標配的微波爐、飲水機、電視機、空調、小藥箱、免費充電器、WIFI等,還通過社企共建,引入了“食物銀行”和“共享冰箱”兩大公益項目﹔這裡不僅全天24小時開放,還常常能看到愛心志願者的身影。

“愛心接力站不僅是戶外職工的服務陣地,同時也是黨群工作的街面工作陣地。”在浦東新區洋涇街道總工會專職副主席秦偉的指引下,記者看到,接力站的臨街電視屏上,滾動播放著時政新聞等內容,共享冰箱裡裝滿了愛心企業捐贈的食品。

目前,包括送清涼、節日慰問等一系列關愛戶外職工的公益項目正陸續接入接力站。在去年的臘八節,接力站還熱熱鬧鬧地組織了一場“送臘八粥”和義賣活動。通過站點平台,愛心服務以點帶面,已逐步構建成了立體式的愛心生態圈。

2018年,洋涇街道總工會還借助接力站,通過“三先三再”的優質服務,促進沿街服務行業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組建聯合黨支部和服務行業聯合工會。將街區“兩非一無”人員吸納到工會大家庭中,真正拓展了站點功能、延伸了服務手臂。(記者 錢培堅)

(責編:田少星、閆妍)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