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各地工會及產業工會>>地方工會報道

江蘇省多策並舉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

政策加持,讓產業工人由“工”變“匠”

2019年04月08日15:13  來源:新華日報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從失業保險基金結余中拿出1000億元,用於職工技能提升和轉崗轉業培訓。

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建設,事關制造強國建設和實體經濟發展。不久前,江蘇省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第一次聯席會召開,明確了“技高者多得、多勞者多得”導向,通過一個個政策加持,突破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瓶頸,讓產業工人釋放新能量。

產業工人:

面臨這樣的“憂”與“盼”

當前,一個讓人憂心的事實是——流水線對年輕打工者吸引力在下降。

雖然,各地招工引匠力度越來越大,然而那產業工人的隊伍卻不見壯大。如今,在一些勞動密集型制造企業招工時,5年前對求職者“35歲以下”等年齡要求,已放寬到“45歲以下”。很多年輕人寧願做外賣、快遞,也不願從事制造業。美團點評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外賣騎手群體研究報告》,1/3的騎手在送外賣前,職業身份是產業工人。

記者調查發現,待遇並不是產業工人流失的唯一原因。“我們給一線工人開出的月薪已有七八千元,依然很難招足。”雙良集團總裁辦主任周冬敏介紹說,與老一代農民工打工為掙錢養家不同,85、90后沒那麼大生存壓力,對在生產線長期機械干活缺乏興趣,對產業工人職業發展存在的“天花板”有排斥。

生產隊伍面臨老齡化趨勢,也帶來創新能力不足問題。在連雲港興達石英材料有限公司機電設備班班長謝大春看來,從事新材料生產的產業工人,須有工藝科技創新和設備技術改造能力,才能適應機械設備更新換代。“應該開辦創新工作室和大師工作室,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謝大春說。

調查中記者發現,產業工人自身也想提升技能。但如何提升,跟誰學習,誰來“買單”?這些問題,困擾了他們的成長。

“填鴨式、強迫制學習是低效的,無法獲得工人們的認可與贊同,我們需要的是鼓勵型、激勵制學習。”南京際華五三零二服飾裝具有限責任公司縫制車間班組長謝秀榮,在服裝生產一線干了20余年,她認為,由於最基層的產業工人收入有限,讓他們拿著真金白銀去投入到技能學習,是不現實的。產業工人,期待更多力量的扶持。

建強隊伍:

不讓良策“關抽屜”

江蘇是工業大省,產業工人數量龐大。以作為產業工人優秀代表的技能人才為例,據省人社廳數據統計,去年全省新增高技能人才35萬人,高技能人才總量達393萬人,兩項數據連續七年居全國首位。

然而,據省總工會調研統計顯示,處於新興產業一線、能夠解決企業生產過程中關鍵技術和工藝難題的高技能人才,不到我省高技能人才總量1.7%。

省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朱勁鬆表示,我省產業工人隊伍總體素質是好的,但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相比,還存在一些問題和短板,如隊伍結構不盡合理,2447萬名工會會員中,農民工多達1182萬人﹔學歷層次總體還不高。

此外,江蘇產業工人技能素質建設,仍存在諸多突出問題亟待解決,如技能成才制度機制尚未完全有效形成,職業教育培訓項目內容與企業和勞動者需求不相適應,企業培訓主體作用遠未發揮,經費投入與監管不到位等。

如何進一步提升工人技能素質,為江蘇產業轉型提供更為強勁的人才保障?去年11月,我省印發《新時代江蘇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其中主要舉措共23條,重點實施政治建設工程、賦能成長工程、維權服務工程、支撐保障工程以及聚力共建工程等“五大工程”。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省《關於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實施意見》,以及推進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實施意見,已起草完成,計劃上半年出台。

好政策不能關進“抽屜”,各部門紛紛推進“良策”落地——

省教育廳副廳長曹玉梅介紹,我省提出創建50所左右一流中等職業學校,20所左右高水平高等職業院校。到2020年,要建成100個產教深度融合實訓平台,推動職教與普教、高教、成教互補銜接。

省財政部門將進一步加大投入,確保地方教育附加用於職業教育的比例不低於30%,對成效突出的市縣政府給予獎勵。

“我省將全面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年內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500萬人以上。”省人社廳副廳長朱從明說。

朱勁鬆表示,我省還將進一步強化政策扶持,健全向一線產業工人傾斜的分配制度,確保提升技能人才的“身份認同”及薪酬保障。

多措並舉:

讓產業工人由“工”變“匠”

長期以來,我省各地各部門在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方面探索,形成許多好做法。實踐証明,隻有多措並舉,才能讓產業工人釋放“新能量”。

在產業工人隊伍建設中,企業作為用人單位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年29歲的農村娃郭有東,10年前技校畢業后以勞務派遣工的身份,進入中車南京浦鎮公司當焊工。進廠短短5年,已成長為焊工領域的技術大師,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被推薦到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習,取得本科學歷。

公司工會副主席范衛華表示,浦鎮公司始終堅持“把骨干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骨干”“把高技術、高技能人才培養成勞模,把勞模培養成高技術、高技能人才”的“雙培養”理念,通過黨建創新、勞動競賽、先鋒模范工作室等平台,打通產業工人成長通道。

擁有1.5萬名產業工人的中天科技集團,在全國首創“知識產權銀行”,員工所有創新成果哪怕只是口頭建議,都能作為積分存入“銀行”並兌換現金獎勵,至今已發放550萬元。“中天科技已獲得860多個自主知識產權專利授權。我們將繼續加大創新激勵力度,讓員工與企業一起成長。”中天科技集團副總經理、工會主席姜伯平說。

蘇州是制造業大市,產業工人隊伍規模全省領先。當地許多企業建立了以國家職業資格認証制度為參考的內部技能人才評級體系,打破“白領”“藍領”界限,建立管理人員、工程師和技術工人換崗交流機制,給予技能型職工更多發展機會。

“我們一直在探索如何放大優秀產業工人示范引領效應。” 南京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孫強說,今年南京市總工會將建立“南京工匠聯盟”,創新名師帶徒、志願服務等載體和活動﹔成立“南京工匠學院”,邀請“南京工匠”定期授課。

無錫村田電子公司農民工王海燈,是我省提升農民工學歷與能力行動計劃——“求學圓夢行動”的受益者。在參加成人高考、被中國礦業大學錄取后,王海燈享受到一系列學費補貼政策:省總工會補貼500元,無錫市總工會勵志獎學金2000元,中國礦業大學學費優惠1000元,公司補助1000元,而她個人,隻要承擔1000元左右的學費。

在江蘇,已有3萬多名像王海燈一樣的農民工申領了“助學金”。由省總工會、省教育廳實施推進的“求學圓夢行動”,計劃到2020年幫助15萬名農民工接受學歷繼續教育。兩年多來,全省各級工會為此已累計投入2370多萬元,幫助王海燈們由“工”變“匠”。(記者 付 奇 吉 強 實習生 沈佳暄)

(責編:倪運運、閆妍)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