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熱點專題>>勞動者之歌——2019年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人物風採

走近浙江省3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他們說——

“這是我一輩子都會堅守的事業”

2019年04月25日10:07  來源:浙江日報

編者按:幸福,是奮斗出來的。4月23日,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全國五一勞動獎和全國工人先鋒號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表彰92個全國五一勞動獎狀、695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797個全國工人先鋒號獲得者。在這一張張勤勞的面孔中,不少來自於浙江。近日,我們深入他們的工作一線,一起傾聽他們在人生道路上秉持初心、勤勉奮斗、堅守夢想,用雙手和汗水創造美好生活的動人故事。

瑞安交警李建興:48萬輛機動車的最強大腦

4月19日,周五,晚高峰比平時提早了近半小時。瑞安市公安局交警大隊指揮室內,科技中隊指導員李建興目不轉睛地盯著液晶屏幕牆。不斷切換的監控畫面,顯示著全市各條主干道的交通運行情況。“羅陽大道和104國道交叉口南口出現車輛滯留,隊尾已排至馬鞍山路口,南北向紅綠燈周期調整到46秒,疏導部分車流……”隨著一連串指令下達,5分鐘后,原本即將“打結”的路口恢復順暢。李建興長長舒了口氣,來不及喝口水,又忙著指揮調度下一個繁忙的主干道。

頭頂“大蓋帽”、矗立在車流人海中,“嗶嗶”吹著哨子,變換各種指揮手勢,大概是人們對交警的固有印象。而李建興所在的交警指揮中心掌管的不是一兩個路口,他們要負責調度的是整個瑞安市48萬機動車和100多萬人口組成的交通“洪流”,這個擔子可不輕。

2013年初,瑞安市公安交警大隊成立了溫州首個縣級公安機關規范化交警指揮室,各方面都表現出色的交警塘下中隊基層交警李建興被派到指揮室擔任指揮長。瑞安是全國有名的經濟百強縣,老百姓生活水平較高,平均每三四個市民就擁有一輛機動車,機動車擁有量在全省同類城市排名第二。車多、交叉路口多、道路狹窄,城市基礎設施較為薄弱是當時瑞安交通的特點,“堵車”成了瑞安人的生活日常。群眾不滿意,一線交警也跟著“吃苦”。

如何在“螺螄殼裡做道場”?計算機專業畢業的李建興是典型理科男,他一直琢磨著要讓交通變得智慧,幾個電話給了他靈感。“很多朋友聽說我到指揮室工作,出遠門前總給我電話詢問路況,能不能也讓老百姓都知道?”李建興想到了在剛剛火起來的微信平台上進行路況直播。當時手機網絡還沒有開通4G,打開監控視頻要近半分鐘,李建興自己畫圖紙和軟件設計企業反復修改,不斷優化用戶體驗, 將時間控制到了6秒左右。記者點開“瑞安交警”的路況“雲直播”平台,30多個道路關鍵節點堵不堵,一目了然。這項便民的“黑科技”后來被多地交警部門引進,“瑞安交警”也成了當地最早火起來的“網紅”號,如今已經吸粉28萬人。

為提高交通指揮的效率,李建興還帶領團隊搭建了“一體化智慧交管”平台。過去交通指揮中的路況監控視頻、信號燈控制、誘導屏等分屬於不同系統,各有一台電腦掌管,這讓李建興很頭痛。以查看路況監控視頻為例,指揮室民警需要熟記上千個監控點位的名稱,效率可想而知。李建興和程序設計人員一起連著研究了幾個月,終於把這些系統全部整合到了一個高度集成化的軟件控制系統中,指揮調度效能提高了一大截,這在溫州乃至全省都屬領先。隨著交警指揮室的高效運轉與近幾年李建興牽頭建設的一系列高科技智能交管“機器人”的成功運用,現在瑞安城區早、晚高峰時,以往一個路口擁堵導致周邊連續幾個路口“鏈式反應”的現象不再出現。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作為48萬機動車的總指揮,是不是很有成就感?李建興笑著點點頭。

有件事,李建興至今記憶猶新。2016年的清明小長假,指揮室接到報警電話,一位產婦在前往醫院途中突然臨產,車輛被堵在車流中。李建興立刻和值班人員分工指揮,對講機裡的聲音此起彼伏,“沿線交警做好接應准備,車牌號為‘浙C7C××’的銀灰色轎車,即將開到飛雲高速入口”……警車從56省道一路鳴警笛開道,沿線的幾十個信號燈路口,悉數為他們優先放行,擁堵路段則提前疏導,終於將這一家人順利送到醫院,母子平安,“多虧了瑞安交警給了我們一條生命通道!”

在李建興看來,“能讓老百姓不堵車不堵心,才是最大的成就感。”

衢州工匠葉土良:省下1300萬元的技能大師

頭頂橙色安全帽、眼戴透明防護鏡,站在普通車床前,葉土良的神情變得認真專注。速覽加工圖紙后,調轉速,挂擋,抬啟動杆,一連串動作行雲流水。

葉土良,衢州元立金屬制品有限公司技能大師工作室主任,也是今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之一。

暮春時節,衢州元立金屬制品有限公司機械修造廠車間裡,機器轟鳴﹔數十台車床依次排開,身著灰棕色工服的工人,車銑鑽磨,手藝嫻熟。

在車工王俊勇負責的普車邊,三三兩兩站著不少工人,他們的目光聚焦在此刻正操作車床的葉土良身上。剛從北京出差回來,葉土良又一頭鑽進了車間。幾天不在,幫同事成功解決幾個堆積難題后,大家喊他“露一手”。徒弟王俊勇主動讓位,葉土良也沒扭捏,直接上場。

車床啟動不久,車刀位置陸續“吐出”一根根鐵絲圈,仔細一瞧,大小、粗細都分毫不差,不過幾分鐘,原始金屬塊便被削出了漂亮的螺紋。斷電、卸工件、再將各部手柄打歸零位結束,干淨利落的手法不禁讓人拍手稱贊。

“王俊勇平時加工的零件相對比較復雜,不過葉大師什麼都會,這對他來說太小意思了。”呂卸芳進廠7年,是金工1班12名普車車工之一,葉土良曾擔任過她的班長。

從葉學徒到葉班長再到葉大師,改變的是稱呼,不變的是葉土良在車間一線的好學和奮戰熱情。

27年前,18歲的葉土良去朋友工作的機械車間參觀,第一次看到了車床加工而出的鐵屑,“就跟手工藝品一樣,覺得好玩也很神奇。”有了興趣,當年年底他便加入當地一家機械加工廠。

東看看西瞧瞧,學徒葉土良什麼都想試一試。即使是搬鋼材這樣枯燥的活,在他看來也很有意思,“搬多了才知道鋼材之間還有不小差別,比如35號鋼雖然含碳量和硬度都沒有45號鋼高,但機械上使用更多。”

憑著這股愛琢磨的勁兒,進廠半個月后,葉土良成功加入了車床加工崗並成為當時車間最好車工的徒弟。上班跟著學,下班再復習,看著如此愛學又勤奮的徒弟,師傅也樂意毫無保留地教。“師傅還給了我一本1956年版的車工書,他說看懂這本書,車工基本也就干出門道了。”這本書,葉土良看了十年,裝訂的書線都已破損。

基礎扎實,入門2個月他便成功出師,4個月就開始帶徒弟了,而一般學徒至少要滿一年才會獨立操作。

2004年,葉土良進入元立公司。15年來,他是大家公認的實干先鋒。27歲車間機修工周春光是葉土良的“粉絲”。4年前周春光剛入職不久,遇到了難題,“有車工反映,車床能正常工作但一直有很大響聲。”他跟著另一位有機修資歷的同事找了一個多小時愣是沒找到“病灶”。“最后找葉大師,結果他一聽一看就解決了,原來是車床一根軸稍微彎了。”

你要問問葉土良還有啥絕活?他卻擺擺手說自己“沒有絕活”。他認為,再好的絕活也抵不過現代化的機器,不論是切割面還是光潔度,人工肯定達不到數控設備的水平。“不過,人的創造力是機器永遠無法代替的。”他說。

葉土良所在的企業十分重視技能人才的培養,他在這裡盡情發揮,目前已領頭獲得6項國家實用專利。看到工人對滾筒軸打孔非常辛苦,他一陣捯飭,發明了方頭軸工裝夾具,一次性將10根890斤重的滾筒軸上下固定,統一用車吊翻轉,將效率提升了一倍多……這些年,“沒有絕活”的葉大師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100多項,共節約成本近1300余萬元。

栽培“一枝花”,更需“春滿園”。5年前,葉土良在黨委政府和企業支持下,成立了技能人才工作室,依托工作室平台積極組織技能培訓,先后為企業培養了高級技師6名、技師13名、高級工78人。此外,他還為其他車、鉗、焊企業開展工人培訓,培訓專業人才200多人。“解決一些復雜性加工和一些企業難題,為員工降低工作強度,為企業提高生產效率算是我的強項。”葉土良說,希望通過這些強項讓更多人以工人職業為榮。

金華村醫項建明:扎根鄉鎮20年的健康衛士

4月18日上午7時30分,金華市金東區赤鬆鎮中心衛生院裡一間七八平方米的診室已被病人圍得滿滿當當,他們都是專門來找副院長項建明的。

“項醫生,我這兩天頭有點暈,夜裡也睡不好。”一位80多歲的老奶奶剛一開口,項建明立馬起身,一瘸一拐地走到她跟前,“來,您坐下,我給您量個血壓。”

“項醫生看病既細心又耐心,對我們就像親人一樣。”坐在角落裡候診的邵奶奶沖著項醫生豎起大拇指:“如果沒有他,我可能到現在都沒法站起來。”

邵奶奶今年70歲,赤鬆鎮黃泥壟村人。去年,她因一場意外導致髖骨骨折,在市區醫院做了手術后便臥床在家休養,可半年多過去仍未康復。原來,老人的體質比較特殊,對鈣吸收不良,需長期肌注上級醫院配置的補鈣針,還要經常趕到10多公裡外的醫院去注射。行動不便的她很是發愁。

項建明聽說后,利用午休時間來到家中為老人治療。經過連續60多天的幫助,邵奶奶終於恢復健康,重新站起來了。

“儂哪裡不舒服啦?”項建明用方言關切地問邵奶奶。

“來配點藥,順便看看你。”總擔心身體有小毛病的邵奶奶,見到項醫生心裡才踏實。

說話間,一位病人遞過來30元錢,“項醫師,這個錢還你。”“你啥時候欠我錢了?”項建明一頭霧水。這樣的場景,時常會上演。在偏遠的農村,病人沒帶夠藥錢是常有的事,項建明就自掏腰包。“我都忘記了,但病人都記得牢牢的。”

結束忙碌的門診后,項建明每天會背上沉沉的藥箱,到村民家裡去,他是附近2000多位村民的簽約家庭醫生。

當天下午1時許,項建明剛剛走到赤鬆鎮石牌村村口,六七個村民就圍了上來,熱情地喊: “項醫生,你來了啊!”大家熟悉得像朋友一樣。

這次出診最讓他擔心的是87歲的宋鳳釵。老人心臟不好,年前又中風,最近腳也腫了。他撩起老人的褲腳,邊用手指按壓。接著,他又給老人聽心臟、量血壓。“這是心衰引起的腳腫,我給你帶了藥過來,你吃幾天試試。”

項建明是老年慢性病管理專家,記者翻開他給每一位病人做的檔案,裡面包括病種、等級評估、上次隨訪日和下次隨訪時間等,每一項都羅列得清清楚楚。

多年來,項建明的足跡遍及赤鬆鎮每一個村,穿梭在每家每戶,為他們治病解答,宣傳健康理念,幫助大家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掌握飲食、運動、用藥的正確方法。

20年來,項建明醫治好的病人數都數不清,但其實,他自己也是位病人。出生在金華農村的他8個月大時得了小兒麻痺症,由於當時醫療條件有限,左腳落下了殘疾。由於深知疾病帶來的痛苦,項建明從小就堅定了從醫之路。

1989年,他考上山東省一家醫學院,大學畢業后扎根於農村,1998年被人才引進到赤鬆鎮中心衛生院。在艱苦條件下,在主攻兒科業務的同時,他積極開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工作、及時搶救急性及危重病人,同時力所能及地開展一些外科業務。如今,他已經成為衛生院的金字招牌,每年個人門診量達1萬多人次。

在他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赤鬆鎮中心衛生院從10多年前隻有10多人的小衛生院發展成一家50多人的全省首批甲等衛生院,並成為國家級“群眾滿意鄉鎮衛生院”。

項建明說:“我的很多大學同學都在省級大醫院裡工作,有的甚至是業內頂尖人才。但我不羨慕,在基層醫院做一名全科醫生,會是我這輩子一直堅守的事業。”(記者 李攀 王璐怡 葉曉倩 張亦盈 侯明明 通訊員 張鴻曌 區委報道組 張凱悅)

(責編:倪運運、閆妍)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