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勞模風採

勞動筑夢 榜樣同行

2019年04月28日14:38  來源:重慶日報

2018年全市廣大職工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充分發揮工人階級主力軍作用,愛崗敬業、爭創一流,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工作業績,以不懈奮斗書寫新時代華章,為我市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涌現出一大批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4月27日起重慶日報推出“勞動筑夢·榜樣同行”主題採訪,一起去感受榜樣力量。

馮德倫(中)

耕耘電力戰線 他是快樂工作的“光明使者”

人物宣言

把工作當事業,做一個樂之者,努力成為更優秀的人。

曾有一位外籍留學生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不及重慶華燈初上。”誠然,夜幕下的重慶,星光閃爍,如夢如幻。在這燈火闌珊的背后,有一群堅守崗位,“點亮”城市的電力工作者。今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南岸供電分公司的馮德倫就在電力戰線上耕耘了34年,他唱著歡歌,撒播著光明。

元氣滿滿的一天從唱歌開始

從1985年參加工作起,生性開朗、樂觀的馮德倫就愛上了唱歌,平日裡沒事兒就哼哼歌,而每天上班在車庫先開開嗓這個習慣,從3年前就養成了。

“每天唱歌自己心情愉快,也能給別人帶來正能量。”今年54歲的馮德倫現是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南岸供電分公司副總工程師,從一名一線調度員成長到副總工程師,大家眼裡的他總是快樂的,靠近他仿佛也能被快樂傳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34年忙碌而辛苦的工作中,馮德倫說他更願意做一個“樂之者”。

愛為自己攬活兒的“樂之者”

他是位“樂之者”,首先也是位“好之者”。

剛參加工作那一年,為了干好電網調度員工作,馮德倫花了3個月時間跑遍了全市所有的變電站,記下所有變電設備的情況。下班后還常常陪其他同事加班,就為了多學一點。

“重慶電網的接線圖我都能背得下來。”他把接線圖、操作規范牢牢地裝在腦子裡,因為他知道調度員的工作尤為重要,不僅維系著電網安全,更關系到員工的生命。

他說:“要讓規程變成本能。”在自我嚴格要求下,18年的電網調度工作中,他操作零失誤。

“我這個人不喜歡拒絕,不願應付,能做到滿分,就不要隻做到99分。”從調度員成長到“指揮官”的34年,這些都是常挂在馮德倫嘴邊的話。在大家和領導眼中,無論是搶險救災、重大活動保電的安排指揮,還是重點工程、重大事項的組織協調,他總是第一個站出來,攬下活,想方設法攻堅克難。

去年8月初,南岸某片區因新建變電站原因,要有序停電。得知后,部分客戶情緒激動。

關鍵時刻,馮德倫又攬了下來。他主動把自己電話公布在張貼欄內,接受該片區客戶咨詢。

那10多天裡,他每天接聽電話超100個,通過耐心的溝通解釋,絕大部分群眾表示理解和支持,沒有發生重大輿情和群訪事件。

“樂之者”也有落淚的時候

這位工作中的“樂之者”,其實也有為工作落淚的時候。

2013年4月20日,雅安蘆山發生7.0級地震。馮德倫看到新聞后,又主動攬活兒,請纓參與救援。

當天晚上,25輛車、85人的搶險救援隊伍在永川集結,馮德倫任副總指揮,帶領隊伍連夜趕到災區現場。

凌晨2點,作為第一支趕到現場的電力搶險隊伍,他帶領著大家馬不停蹄地參與救援,為醫院、自來水廠、災民集中點應急保電。

遇到救援道路中斷時,他帶頭“手動抬車”、連續兩天三夜沒合眼指揮救援、腳走到腫了一大塊兒……在搶險救援的7天裡,余震不斷、滾石不斷,他和隊伍在生死考驗下,克服著一個又一個困難。

4月28日下午,85人、25輛車毫發無損地凱旋。

馮德倫記得很清楚,回到家后他把在自己關在屋裡大哭了一場,所有的壓力和辛苦在那一刻釋放。

還讓馮德倫印象深刻的一次落淚是去年公司年會上,他在台上分享了自己的一段獲獎感言。大概表達的意思就是公司像他自己的家一樣,他這裡成長、收獲快樂。

那段話他講哭了自己,也講哭了台下的人。他知道唯有熱愛,才能干好一份工作。

把工作當事業 繼續唱著歌前行

秉持著甘於奉獻,敢於拼搏的奮斗精神,馮德倫此前也收獲了國家電網公司勞動模范、國家電網公司“雙越之星”先進個人”“重慶五一勞動獎章”等多項榮譽。

而一花獨開不是春,萬花齊放春滿園,2014年起,馮德倫兼任了“張毅勞模創新工作室”主任,圍繞創新和人才培養他又忙碌了起來。

牽頭舉辦社會電工技能培訓班,擔任重慶大學、重慶理工大學工程碩士研究生企業導師,為公司內外近千余家單位做培訓輔導……這些年來,馮德倫積極踐行社會責任,傳技藝、育德技。

在馮德倫的引領下,“張毅勞模創新工作室”累計榮獲省部級管理創新成果獎14項,省部級及以上職工技術成果獎115項次,國家專利授權98項﹔創造經濟效益超3000余萬元,累計培養出高級技師22人、技師79人、各級優秀專家人才47人。

黃建軍

生產一線的“刀客” 產品精准度比頭發絲還小

人物宣言

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

在影視劇裡,以刀為武器的勇士常常被稱之為“刀客”,他們以刀行俠仗義,行走江湖。而今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重慶重齒機械有限公司的黃建軍拿著另一種“武器”——“鏜刀”,行走在生產線上近30年,加工出一個個合格產品。

技術活兒 誤差度比頭發絲兒還小

鏜刀,實則是鏜削刀具的一種,它常“出沒”在機械零部件裡孔加工、擴孔、仿形等環節,是專門用於對鏜孔進行加工的“武器”,可在鏜床等上使用。

1990年參加工作的黃建軍,從那時起便與這把“武器”邂逅,成為了一名“鏜工”,在他的“江湖”裡每天與鏜床、鏜刀,還有各式各樣的零件相伴。

“鏜工干的是精密活兒,哪怕隻差毫厘都不行。”黃建軍說,他們加工的零部件,都是動力傳動齒輪箱關鍵零部件。所以精准度要求很高,往往要精確到0.01毫米,有時甚至更小,比一根頭發絲的十分之一還小。

在這樣的高標准下,黃建軍嚴格要求自己,從學徒開始,他認真學習各類知識,積累豐富的經驗,拿著小本子取經。

裝夾、找正、上刀、加工、再換刀、再加工……每一次在車間裡他小心翼翼地把握好每個環節,心無旁騖地加工一個個機械零部件,在近30年裡他加工出一個個合格產品,迪拜引水工程、多哈水電站工程、巴黎和意大利地鐵等項目的驅動箱部件等他都有參與加工。

踏實苦干 從一線鏜工到高級技師

在一線車間工作,工作環境自然不是很理想。想干好這一行,能吃苦是必備技能。

高高瘦瘦,帶著一副框架眼鏡,身穿藍色工裝……黃建軍給人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朴素、老實。

有一年臘月29上午,他接到公司委派的任務,需要加班加工一個船舶零件。可原本兩三天的工作量,第二天除夕就要交付給客戶驗收。

那時大家都放假了,天氣又冷,黃建軍在車間裡一個人趕工,餓了就吃碗泡面接著干,一直在鏜床旁從臘月29日上午忙到第二天凌晨四五點。產品第二天也通過客戶驗收,獲得認可和點贊。

“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這是黃建軍常挂在嘴邊的話,平日裡少說多做的他克服了工作中的種種困難。由於長期要打磨“武器”,他的左手食指經常被割傷﹔而在那副眼鏡下,眼角也因為工作中鐵屑飛濺,印燙下了一個深深的疤痕。

秉承著吃苦耐勞,天天向上的精神,如今,他已是鏜工高級技師、重慶重齒機械有限公司機加車間副主任,負責管理公司鏜床生產線,也曾獲“重慶市杰出人才貢獻獎”、“重慶市技術能手”、“江津區首屆津工精匠”等榮譽。

大膽創新 土辦法造出合格產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近30年的鏜工工作裡,黃建軍還一路摸索,追求創新,為了打磨出一個個合格產品,他一路升級自己的“武器”。

2005年,在承擔一項國防科研重點項目輸出軸和聯軸器部套深孔加工中,由於該產品對孔的光潔度、直線度和公差控制都有非常嚴格限制,而原有的加工工藝和方法不能滿足技術設計要求。

“不行就自己動手做刀具。”那會兒黃建軍主動請纓,反反復復實驗,通過不斷摸索,最后大膽採用了自制刀具“浮動鏜孔”解決了該問題,為國防科研和國家重點項目中類似關重部件加工工藝優化提供了寶貴經驗。

2010年,又一項國家重點工程的部件加工試制任務給黃建軍和同事們出了難題:該零部件不僅箱體龐大,且需要加工的箱體孔既大又長,而傳統鏜床的單刀鏜削,很難保証精准的同軸度。

“我們將常規的鏜杆加長,並在鏜杆兩端各安裝一把鏜刀,利用尾立柱配合主軸,對箱體兩面的孔洞進行同時加工。”在黃建軍和技術團隊的摸索下,由他首創的“雙刀鏜削法”攻克該技術難關,也為同類零部件加工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道路。

秉持這樣的創新精神,2016年11月,“黃建軍首席技能專家工作室”授予成立,他成為首席技能專家。2017年,他和團隊在“一帶一路”重點裝備設備盾構機關鍵零部件的生產制造中,4項技術創新項目獲重慶市高新技術產品稱號。

如今,為了把這份“手藝”傳承下去,他帶徒傳技,開展各類培訓,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絕招,他先后帶過20多名學徒,有的進入外企成為技術骨干,有的還成為管理人才。

王慶

85后女孩扎根實驗室 研發藥品讓老百姓買得起

人物宣言

精益求精,不斷鑽研,為國家醫藥事業發展做出更多貢獻。

如今,在全國上下推進醫療體制改革下,越來越多質優價廉的藥讓尋常百姓用得上、買得起。今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重慶聖華曦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藥物合成研究員王慶可以說是幕后英雄之一,85后的她已參與研發了抗腫瘤、抗精神病藥物10余種。

對化學情有獨鐘的學霸

王慶出生於1987年,現任重慶聖華曦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聖華曦藥業”)合成八室主任、注射劑制劑研發項目負責人,也是高級工程師、執業藥師。

一個高馬尾、一身白大褂、鼻梁上架著一副褐色邊框眼鏡……初次見到王慶,很難想象正值芳華的她,已參與研發了這麼多新藥。

“可能是因為小時候容易生病,父母身體也不好,自己便開始關注這一領域。”談起為何對制藥這一行感興趣時,王慶回憶,初中剛接觸化學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高中期間,王慶的化學成績一直很好,多次獲得滿分。

高考結束后填報志願時,王慶毅然選擇了制藥工程專業。當年,她以高分考入西安交通大學,后又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保送上海交通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成了大家口中的學霸。

秉持著這份熱愛,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間,從理論知識學習到基礎性研究,王慶一直在藥物研究領域摸索、成長。

在進行畢業設計時,王慶還參與了對抗非洲錐虫病的研究。“經過我們的研發改良,抗錐虫病效果可提高10倍以上。”王慶說。

成功研發10余種藥物

2011年從上海交通大學碩士畢業后,她回到家鄉,在聖華曦藥業從事化學藥物的合成研發工作。從那時起,研究室便成了她的主戰場。

為了降低藥物成本,2011年-2013年,她參與了一種抗感染藥物的制備工藝改進。

合成、后處理、檢測、數據分析……在那段時間裡,她“扎根”研究室,一忙就忙到深夜,有時一天下來工作超過16個小時。

“我也記不清楚實驗了多少次,有時候每天會實驗10次以上。”經過和團隊一年多反反復復的“折騰”,該藥物改良成功,同時制備工藝獲得中國發明專利授權。

據同事回憶,2016年在她懷孕期間,由於正在研發新藥物,即使快臨盆時,這位女漢子仍還在研究室裡忙碌。

王慶說:“我知道可能不被很多人理解,但這是我熱愛的事業。”

辛勤耕耘,方能有收獲。通過自己的努力,8年來她參與研發了10余項藥物,涵蓋抗感染、抗精神病、抗腫瘤、抗哮喘等多個藥物領域,已取得臨床批件和生產批件多件,部分產品已投入生產。

開發新工藝 研發好藥品

這些研發改進后的藥物有哪些好處?

最直接的成效就是成本下降,還降低了三廢。

乳腺癌作為女性常見的浸潤性癌症,備受大家關注。而大部分抗乳腺癌藥價格昂貴,尋常百姓難以承受。讓老百姓使用到質優價廉抗癌藥,是王慶和公司努力的方向。

目前,王慶正帶領其團隊參與抗乳腺癌藥的開發。

“希望通過我們的工藝改進,降低開發成本,降低市場價格,讓老百姓能夠買得起。”85后的她秉持著為人民群眾研發好藥的決心,力求精益求精,不斷鑽研,為國家醫藥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

周遠付

31年“死磕”竹頭木屑 他讓竹材變出花樣文章

人物宣言

以更加嚴謹的工作作風,更加務實的責任心促進自己,鞭策自己!

工作從“暴走”和“挑刺”開始

晉時,陶淵明曾祖父陶侃利用竹頭木屑,鋪平了行軍的雪后泥徑,還削竹成釘,趕造了大批船隻。在重慶梁平,有一個“死磕”竹頭木屑的人,他叫周遠付,通過對竹材的精加工和綜合利用,不僅減少了木材砍伐,還帶領公司實現了年營業額億元的跨越,既留住了綠水青山,也創造了金山銀山。

“生產車間運行過程有沒有遇到問題?”“工藝紀律是否嚴格按照規定進行?”重慶梁山群星裝飾建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梁山群星公司”)技術員周遠付的一天,就是從兩個小時的“暴走”和“挑刺”開始的。

公司目前有17棟廠房,建筑面積達10多萬平方米,周遠付將這些廠房一一走完,需要花接近兩個小時。

車間裡一大摞一大摞的“竹夾木”板材整齊堆放在地上,等待“變裝”——他們有的被加工廠直接當成裝飾原料買走,有的則將在這裡被加工成竹門、地板、衣櫃等家具產品。

“這種板材在全國我們是首創,兩面是竹纖維,中間是木材,減少了木材用量,成本更低也更環保。”周遠付透露。目前,梁山群星公司每年要收購竹木及竹木加工剩余物近5000多噸,1天生產1000余張竹夾板裝飾板材。

從門外漢成長為技術骨干

加工竹材,代替木材做家具,31年前,全國還沒有先例。

1988年12月,當兵歸來的周遠付進入了重慶星星套裝門有限責任公司開縣(現開州)溫泉分公司,成為生產一線工人。

公司所在的三峽庫區竹材資源豐富,竹木加工企業眾多。用竹材及其邊角材料制成竹門等家具制品,防虫耐用,對比木材,是一種更環保的再生資源。

流水線上的工作沒有消磨周遠付愛思考、勤創新的熱情,他一心想專研出優質的竹材產品,令當地特色資源發揮最大價值。

在溫泉分公司工作期間,周遠付參與了“竹材碎料板、”“一次成型空心板”的研發和試制,兩項成果同時被列入了國家“八五”星火計劃、“九五三峽竹材支柱產業”計劃項目予以推廣,其產品先后獲得“國家發明金獎”和“泰國博覽會金獎”。2009年周遠付參加完成的“竹材加工綜合加工技術與產業開發”項目被評為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周遠付逐漸從一個門外漢成長為公司技術骨干。

2010年,周遠付調梁山群星公司,出任公司技術負責人。時下,梁山群星公司業務還以生產傳統木質門為主,新廠房還是一片雜草叢生、高低不平的建筑工地,周遠付沒有半點畏難和退縮,帶領公司員工和施工方一起,夜以繼日地投入公司廠房、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設備制造安裝等工作。

“廠房建好后,周遠付在工作中不斷嘗試改良設備生產線,讓我們很敬佩。”梁山群星公司員工吳仕君回憶起當時的場景記憶猶新。

“2011年,周遠付為了改造家具門噴涂生產線,連續兩天沒有回家,將礦泉水和泡面買到廠房,通過兩個月的克難攻堅,終於最先建成了國內室內門的UV滾涂生產線。在當時,特別是歐式門的滾涂很困難,生產線建成后,可以說在同行業中非常轟動。”吳仕君說。

因地取材形成億元特色產業

“現在我們的主要業務已經開始向全屋定制發展。”周遠付研究的竹材加工技術,最開始應用在了門上。經過多年的發展,這項技術已經在全屋家具上多點開花。

在周遠付的帶領下,梁山群星公司不僅以竹材為原材料,開發生產出了室內家裝的裝飾板材,還將護牆板、竹木地板等各類竹木結構以及家具推向市場,年產值愈億元,稅利超千萬元。

“竹林比樹林生長速度更快,使用竹材,減少樹木的砍伐,更加環保﹔用戶購買竹材家具,性價比更合適,竹纖維具有韌性,更耐用﹔對農戶和其他竹材加工企業來說,也可以增加收入。”周遠付說,這是一舉多得。

除了從竹林獲取原材料,周遠付研發的竹材運用技術還能吸收當地竹木加工企業產生的鋸沫、枝丫、次小薪材等加工后的剩余物,提高了竹木資源利用率。據統計,2018年梁山群星公司年綜合收購竹木剩余物46850噸,助農民及竹木加工單位增收1731.44萬元。節約木材8萬多立方米,相當於減少0.8萬畝成熟林的採伐量。

古語有雲,“竹頭木屑之積,亦雲多矣,將欲一旦而用之可也。”周遠付和團隊通過不斷地創新摸索,正將普通人“看不上眼”的“竹頭木屑”,變成有用、好用之材,既保護了生態環境,留住了綠水青山,也創造了收益,收獲了金山銀山。(文圖由市總工會提供)

(責編:倪運運、閆妍)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