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勞模風採

勞動筑夢 榜樣同行

2019年04月28日14:43  來源:重慶日報

2018年全市廣大職工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充分發揮工人階級主力軍作用,愛崗敬業、爭創一流,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工作業績,以不懈奮斗書寫新時代華章,為我市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涌現出一大批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今日,重慶日報推出“勞動筑夢·榜樣同行”主題採訪第二期,一起去感受榜樣力量。

楊俊榮(左一)

長壽有位“神針女俠” 30余年她用中醫針灸“解”千病愁

人物宣言

病人的康復就是我最大的快樂。

中醫針灸是作為中國傳統醫學,同時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重慶市長壽區中醫院針灸科主任楊俊榮就在這個領域深耕了30余年,她“針到病除”,為數以萬計的患者解病痛。

“午飯幾乎沒吃上口熱的”

“楊醫生,快來幫我看下一嘛!”“楊醫生,我又來找你幫我看看”……每天6:30,重慶市長壽區中醫院10樓針灸科已熱鬧非凡,開始了“打擠”的一天。前來就診的病人幾乎都是奔著楊俊榮來的。

楊俊榮是長壽雙龍鎮人,今年51歲。小時候,她身體不好,腳踝常常扭傷。每次扭傷后,楊俊榮都是通過中藥內服外敷和針灸治療來調理傷勢。童年的經歷在他的心中埋下了通過學習中醫來幫助更多人的種子,“我學中醫就是為了幫助更多的人”。

1988年從重慶中醫學校針灸推拿專業畢業后,楊俊榮到雙龍鎮中心衛生院開始了職業生涯。精湛的技藝讓楊俊榮很快在鎮上收獲了不少“粉絲”,村民們需要針灸治療都找她。2004年,她被調到長壽區中醫院針灸科工作,村民都很不舍。

楊俊榮還記得,剛到針灸科時,科室包括她在內隻有4個人,也隻有三四個床位。

由於人們不了解針灸這門傳統醫學,認為很神秘。一段時間內,楊俊榮的科室門可羅雀,院領導甚至想取消這個科室。

已經堅持這門“手藝”那麼多年的楊俊榮當然不願放棄,她一邊利用業余時間自費外出學習,提升針灸技術﹔一邊主動出診,培養自己的病人群體。

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楊俊榮的口碑傳得越來越遠,她的“粉絲群”也逐步擴大。

經過幾年的發展,她帶領的針灸科也從4個人發展到了30多個人,科室床位常年滿負荷運轉。每天早上從6:30左右科室裡已是人滿為患。

病人來得早,楊俊榮隻有起得早。楊俊榮每天6:30就到科室了,比上班時間提早了一個半小時。

從早上起,她一直要忙到13點左右才能吃上午飯,有時間就回到寢室休息10多分鐘,然后又繼續忙碌。

“在我的印象裡,楊醫生中午幾乎沒吃上口熱飯。”科室的中醫師劉國強說。

“醫者仁心嘛,他們大老遠的跑來不容易,我想盡量幫他們治療。”一天下來,楊俊榮要治療100多名患者,有時要忙到晚上八九點才能回去。

“嘴上的病在腳上治好了”

這麼多人慕名而來,因為她的醫術值得信賴。

拍拍腰、彈下耳朵……楊俊榮施針前,除了詢問患者外,她還讓患者關節活動活動。

“通過望、聞、問、切四診,通過對患者靜態、動態的檢查、比如步態的觀察等找到發病的根本,不但能治好當下的病而且讓患者少患病,提高生活質量。”楊俊榮說:“每一個患者的治療前都要先找到問題的根本,無評估,不治療﹔無評估,不針灸﹔無評估,不手法。”

秉持這樣的理念,楊俊榮也總結出了一套針灸的治療“秘訣”。

有一次,一位灼口綜合症患者找到楊俊榮,稱自己每天口干舌燥特別難受。楊俊榮通過精准評估后,在病人足部的穴位上用針。沒過幾分鐘,病人便感覺症狀有了明顯好轉,“嘴上的病居然在腳上治好了!”

楊俊榮介紹說,這正是充分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辯証論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讓人達到陰陽平衡。目前,她所帶的針灸科已形成了一套以足踝、骨盆和枕后為重點的獨特診療模式。

“楊醫生醫術好,對病人也好。”提到楊俊榮,93歲的汪建華豎起了大拇指。由於腰椎間盤突出,心臟不好,汪大爺的雙下肢長期水腫,腰痛伴雙下肢坐骨神經放射痛,四處求醫問藥但效果不明顯。經人介紹,汪大爺找到了楊俊榮,經過楊俊榮的治療,汪大爺不僅治好了腰腿痛,原本難治的心臟病也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

“我以前都不相信針灸,現在我很相信,我認准了楊醫生。”汪大爺說。

像這樣“針到病除”的例子不勝枚舉。從醫以來,楊俊榮個人收到的錦旗30余面、感謝信100多封,重慶各區縣乃至新疆、湖北、四川、貴州等地無數患者慕名前來。

楊俊榮的一手“神針”見証了無數由混沌變得明亮透徹的眼神,見証了每一副重新挺直腰板的身軀。她曾獲感動長壽十大人物、長壽“十佳德藝雙馨名醫”、長壽“最美醫生”等稱號。

“自創擰毛巾手法”

經過楊俊榮多年的學習摸索,她率先在本地區引進和開展液波透骨療法、醒腦開竅針刺法、圓利針和超微針刀療法等新技術,對肩周炎、面癱、頸椎病、腰椎病、乳腺增生等疾病的治療有很好的療效,個人擅長應用傳統針灸,手法、小針刀、圓利針、宮氏腦針、中藥穴位貼敷等等讓人達到陰陽平衡,從而達到康復與健康。

但對於楊俊榮來說,這些還不夠,她還得在這條路上繼續探索創新下去。今年,她就創新出了一種“擰毛巾”治療手法。“這個手法是我觀察來的。”楊俊榮說。

“女生穿的絲襪,大家平時穿的褲子,有時候走著走著中縫就歪了,就不美觀了。”通過觀察,楊俊榮聯想到人的關節也一樣,錯位了就會引起各種各樣的問題。基於此,楊俊榮想到通過一種“擰毛巾”的手法——一扭,一擰,讓錯位的“縫”扭轉回來。

通過試用,這種手法確實“簡便驗廉”,受到患者歡迎。“簡便驗廉”是中醫上的一種說法,即診斷簡單,治療、用藥方便,治療有效,治療費用廉價。

30余年來,楊俊榮治療的患者成千上萬,看著能為病人減輕病痛,楊俊榮更加堅定了信心,要將這門傳統醫學發揚光大。平日裡,一有空她就組織科室裡的年輕醫師學習,自己外出學習回來又毫不保留的傾囊相授。

“病人的康復就是我最大的快樂。”楊俊榮告訴自己,她會在傳承中醫國粹,治病救人上繼續努力下去。

宇繼生

扎根基層甘當職工的“服務員” 有事兒就找他“幫我幫我”

人物宣言

日日行,不怕千萬裡﹔常常做,不怕千萬事。

作為一個能反映職工聲音和維護職工權益的群團組織,越來越多的職工享受到了工會的福利。今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富士康科技集團重慶科技園工會主席宇繼生,扎根基層工會,甘當職工的“服務員”,為企業數萬名職工帶來了諸多福利。

一個看了就不會忘的電話號碼

走進宇繼生工作的富士康科技集團重慶科技園,一棟粉色的樓宇格外引人注意。走進一看,藍色牌子上寫著“員工關愛中心”幾個字,而右上角的一個熱線電話“78585”尤其醒目。

關於這個號碼,宇繼生講起了它的故事。

富士康科技集團重慶科技園2010年建成投產,2011年11月,在深圳富士康集團工作的宇繼生和他的另一位同事響應集團支援西部建廠的號召,來到這裡負責工會工作。

2011年12月28日,富士康科技集團重慶科技園工會正式成立。可工會建立后,到底要做些什麼?宇繼生將自己在深圳的成功經驗“復制”了過來,在重慶科技園成立了員工關愛中心,也就是那棟粉色樓所在地。

“78585”是員工關愛中心的24小時熱線電話。“78585,諧音就是請幫我幫我”。宇繼生回憶,剛開始選擇這組號碼的時候,還在網上查了查,后來才想到利用數字諧音,這既能體現熱線的功能,又能讓職工容易記憶。

熱線剛開通時,一天能接到上百通電話,包括法律咨詢、政策咨詢等,甚至小到工資什麼時候發,今天有沒有熱水等等。“芝麻大點的事兒都可以咨詢。”宇繼生說。

除了“78585”關愛熱線外,工會還逐漸開通了維權熱線、主席熱線、幫扶熱線、物業服務監督熱線,滿足員工個性化需求。

在宇繼生的帶領下,經過七八年的成長,工會為職工建立起了“一條龍”的定制服務陣地。“我們就是要用心當好職工的娘家人”。正如宇繼生為工會辦公室門口想的宣傳標語一樣:“走進工會的門,咱就是一家人﹔走出工會的門,咱還是一家人。”

一封800字的感謝信

“火災無情,人有情,公司有情,工會是我們員工自己的家。”2018年10月24日,企業周邊安全管理部的俞洪亮和妻子在寫給工會的感謝信上寫到。

去年10月的一天,喻洪亮和妻子正在崗位上忙碌時,突然接到電話說他們家中發生重大意外火災。趕回家后,俞洪亮和妻子看到家裡已經是一片狼藉,所有物品付之一炬,損失慘重。

寧繼生當時正在成都出差,得到這個消息后,他馬上電話安排了慰問和幫扶事宜。隨后,工會同事帶上油、被子等必需品上門看望俞洪亮夫婦,同時還帶去了宇繼生私人墊付的慰問金。后來,工會工作人員還幫助喻洪亮夫婦處理了保險理賠等事宜。

這份雪中送炭的溫暖,讓喻洪亮夫婦很感動,便寫了那封800字左右的感謝信。

這樣的溫暖的事兒,寧繼生還做過很多很多。

有員工孩子得了白血病,他驅車兩三個小時看望慰問﹔員工孩子上學成問題,他出面協調及時解決……工會主席熱線、他的手機號碼接受著“幫我幫我”的信號,而他也盡自己所能提供幫助。

“他考慮得很全面,心非常細。”在同事陳大會眼裡,這位工會主席總能把事情考慮得很周到,讓職工覺得很親切,倍感溫暖。

用心的服務,讓工會的工作得到了集團領導、企業員工的肯定。一面面錦旗,一封封的感謝信,還有工會短信平台員工回復的一個個“謝謝”都記錄著宇繼生和團隊的努力。

一個3人的微信群

“謝謝宇叔叔”“宇叔叔費心了!”……在宇繼生的微信裡有一個隻有3個人的微信群,除了宇繼生外,另兩位是他資助了將近4年的雙胞胎姐妹。

2015年,宇繼生與公司困難員工結成了對子,這對雙胞胎姐妹便收獲了一個關心她們的“叔叔”。

兩姐妹剛上大學那兒會,宇繼生自己出資為她們各買了一台筆記本電腦,平日裡也為她們買各種所需的學習用品,每年春節還會拿著大包小包東西到姐妹家看望,為兩姐妹一人送一個大的壓歲包鼓勵。

“兩姐妹跟我的關系很好,也會時常跟我分享她們遇到的新鮮事兒、和我聊聊她們的困惑。”宇繼生還記得,兩姐妹實習后,還曾拿著一大摞實習心得到他辦公室與他分享,他看后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除了幫扶困難職工子女外,他還帶動職工為災區捐款,僅雅安地震就籌集了30余萬元﹔組織“衣舊情深”捐衣活動,捐贈衣物500余件﹔協調資金為重慶市溫暖基金捐款捐物,對重慶大學城片區的10余所中小學捐贈教學用品等﹔還組織開展殘疾人及女性關愛活動,赴養老院慰問孤寡老人……

一篇新聞報道

“宇繼生委員建議,要鼓勵返鄉就業和吸納來渝就業,改善我市勞動力市場供需矛盾。”今年1月29日,《重慶政協報》在當天刊登的報道中如是說。

這篇報道透露了宇繼生的另一重身份。自2013年起,宇繼生連續擔任重慶市四屆、五屆政協委員及重慶市總工會四屆、五屆委員,通過政協提案、會議建議等方式為電子產業發展、農民工利益訴求、優化企業營商環境等鼓與呼。

近年來,他提交的《關注新生代農民工利益訴求》《加強公共場所母嬰配套設施》《加強農民工技能培訓》《關注電子制造企業發展難點及優化營商環境的建議》等近10篇提案得到市政府重視,為職工群眾及企業帶來實惠。

此前,他還協助所在的富康新城社區落實服務場地及建設社康醫院,解決數萬職工就近就醫及辦事難問題。“他就是職工利益訴求的代言人。”在同事和數萬職工的眼裡,這位工會主席為職工謀福利,反映職工心聲。

“工會工作就是要為職工服務,而做好服務工作就要把職工放在心上,始終保持服務心態。”宇繼生說。

張令

10年跨年夜沒陪妻女 他在阿依河“漂”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人物宣言

獻身旅游事業,助推脫貧攻堅,珍惜勞動榮譽,讓獎章永遠閃光!

日前,中華全國總工會對2019年全國五一勞動獎和全國工人先鋒號擬表彰人選(集體)進行公示,烏江畫廊旅游開發公司董事長張令榜上有名。

對於張令而言,這個殊榮是“漂”出來的。10年跨年夜陪員工沒陪妻女、400米攀岩道第一個體驗、帶領6人團隊開啟阿依河景區旅游新局面……張令一步一個腳印,拼出了彭水旅游的標杆。

企業掌門人 7人團隊拼出旅游標杆

從客運站管理員到公路建設投資公司的普通員工、運營部副部長,再到國企董事長,在外人看來,張令的事業“一帆風順”。

但在阿依河公司總經理羅小軍看來,張令的事業是他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我們公司就是他帶領6個人租間辦公室起步的”。

2008年12月,重慶交旅集團委派張令擔任烏江畫廊旅游公司董事長。當時彭水的旅游景區建設為“零”,阿依河除了一截漂流,什麼都沒有。

組建團隊,規劃景區……為更好運營景區,他勸留了所有老員工﹔為檢驗魔幻漂流是否安全,他第一個下水試漂﹔為控制成本,他偷學房屋、橋梁建造知識﹔為尊重管理制度,對員工董峻江4降4提……

一塊房子大小的石頭矗立在河中,將漂流分兩截,中途靠人工搬運漂流。為了聯通漂流路線,唯一的辦法就是炸掉這塊巨石。朗溪鄉田灣村竹板橋村小組村民董峻江依稀清楚記得2009年1月初炸石的經歷。

董峻江穿著水褲在水裡干活,張令卻光腳站在水中指揮工作,冰冷的河水將他的雙腳凍得紅腫。運石船靠岸,張令就到岸邊拉纖繩,確保安全。回憶起當時的情形,董峻江還把褲腿卷到膝蓋上方,模仿起張令當時的模樣。

因為這樣的實干,員工們都信服他。但作為一家企業的董事長,要“盯”細節,更要拼市場。

阿依河完成規劃后,張令立即布局營銷,吸引游客,將其打造成為彭水旅游的“火車頭”。同時,還提出“旅游興縣”的建議,助推彭水“旅游+”戰略的實施,掀起彭水旅游發展熱潮。

景區看門人 尋找“綠珠”守護綠色

如今的阿依河景區已串聯起七裡塘、青龍谷、牛角寨、青龍洞等景點,而這些發現都離不開張令。

今年年初,張令計劃摸清“資源家底”。聽說山上有個溶洞,於是帶著董峻江等當地村民共8人去踩點。

回憶起那次的踩點經歷,張令笑了起來。“當時我們每人頭戴礦燈、兩把電筒、還提了煤油、帶了火把和很多很多干糧。”

踏入溶洞之初,狀若擎天的石筍、嬉戲的猴群、庄嚴的石佛,奇形怪狀的鐘乳石讓張令震驚,“這些都是養在深閨的寶藏”。

“尋寶”途中,張令等人找不到出路,又不想原路返回。為了快速找到出路,幾人合力推倒了一堵沙牆,張令隨后第一個去到牆的后面。“對面是一個未知數,有危險與否,沒人知道,這時候作為領導人,就得做好領頭羊作用。”

尋找珍珠,串出項鏈,打造精品,還得守護生態。

曾經,張令發現村民在景區砍伐竹木,致使部分地表裸露,於是立即組織阿依河分公司研究林地流轉工作,投入200余萬元,展開萬余畝林地的流轉和植被復綠工作,保護綠水,也保護青山。

走在阿依河景區,除了“一線天”“竹筏放歌”“激情漂流”等精品景點外,還有步道旁邊的小盆栽和小標簽。工作人員說,張令對打造細節的要求就是“與景區、自然相融,不能追求創意而忽略協調。”

扶貧推門人 特設攤位“吆喝”農產品

時下,脫貧攻堅是彭水一大任務。作為國企,烏江畫廊旅游開發公司有責任參與其中。

村民趙朝全說,2009年年初,他並不看好公司發展,甚至擔心土地、林地受損。后來,趙朝全借景區高人氣開起了農家樂,一年收入10余萬,旅游淡季則在景區做工,每天收入200元,生活很是不錯。

與趙朝全一樣,因公司入駐,烏江畫廊、阿依河景區周邊的近20萬貧困人口直接或間接受益。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從2007年的不足600元上升到2017年的13000元,翻了22倍。

大方向是旅游富民,小舉措也有針對性。走進阿依河景區的風情商業街,道路兩旁的堆放著防晒衣等商品的小木屋。這是景區的扶貧就業崗。

張令介紹說,公司有165個扶貧攤位和129間扶貧商鋪,免費提供給貧困戶經營。開設5個旅游商品扶貧專櫃,收購村民的農副產品和手工藝品,並引導游客直接到農戶家裡選購土特產、採摘水果,千方百計助農增收。目前,公司500名員工中有400名是當地村民,其中90%是貧困戶。

家庭過門人 兒子成績下滑他心懷愧疚

董峻江還記得炸石那段時間,張令請他和工友們吃飯。“下力人,消耗大,得多點葷。”桌上簡單的點菜方式,讓他覺得這個領導做事會為下屬考慮。

實則后來也是。10年來,每年除夕夜,張令都在牛角寨陪值班的員工吃飯,發紅包。“數額不大,但那份心讓我覺得很溫暖。”董俊江說。

但對於家人而言,年夜飯,張令又失約了。前幾年家人還嘮叨兩句,后幾年,就習慣了他忙完后,“第二年”再回家。

“長期不在家,娃兒成績有些下滑,如果我長期在他身邊,說不定就要好很多。”問及關於“家”的問題,張令簡單地說了一句。談及孩子,全然沒了講述“干事創業”的激動。眼睛裡些許濕潤,緊接著,他換了一個坐姿,岔開了其它話題。

如今的阿依河景區景點串聯,已通過國家5A旅游景區資源評審,正在全力沖刺5A景區。

“我們要借創建5A為契機,提升服務質量,這對景區后期的運營很重要。”張令最初以為阿依河創建成功、越發成熟之后,可以休息放鬆一段時間,但去年下半年,公司又接手了金刀峽景區和迎龍湖景區的管理,任重而道遠。

在旅游的道路上,他還將續寫更多的故事……

周迎春(右一)

從教25年 為追求“品質 品位”教育他一刻不曾鬆懈

人物宣言

塑造有品位的學校文化,創生有品質的校園生活,培育有品格的時代新人。

教育是國計,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教育”共出現了26次,成為重點關鍵詞之一。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今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重慶市第八中學校校長周迎春給出了一個響亮的答案:做“品質 品位”教育,使師生大勇擔當,情趣高雅,樂教善學,成為思維思想活躍者﹔讓校園恬淡優美,和諧活力,涵養心性,成為師生的精神家園。

“熊爺”“煙熏妝” 這個校長不一樣

2018年9月28日,在重慶八中建校八十周年校慶直播現場,一句調侃校長的彈幕:“校長今天畫的煙熏妝”引起了眾多校友的共鳴,“熊爺”這個綽號也成為刷屏的彈幕之一。

“熊爺”的稱呼來自於高2008級10班的學生。因為經常熬夜,黑眼圈成為周迎春的標志之一,學生們將他和國寶熊貓作比較,同時也說他是班級的寶貝,為了表達敬意,他們在“熊”后面加了一個“爺”,這個綽號至今還在校友們心中留有印象。

對於學生給自己取綽號,周迎春並不生氣,隻要學生們敢叫,他就敢答應,以至於校友們回校都愛笑嘻嘻地和他開玩笑。

每周,周迎春都會抽時間查看校長信箱的信件,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並給他們回信,有的學生也會跑到校長辦公室直接與他探討。

從教師到校長 課堂始終是第一陣地

從教25年以來,周迎春一直保持著一個習慣,那就是聽課。“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當老師要聽課,當校長更要聽課,不然就有可能瞎指揮。”周迎春說,他熱愛教書,為了成為一名教師,在填報志願時,從第一志願到最后一個志願,全部填上了師范專業。

1994年,大學畢業后,周迎春被分配到重慶八中,開啟了他的夢想之旅。據八中退休數學老師黃夢熊回憶,數學組有個年輕人很喜歡聽課,不但聽自己指導老師的課,也聽其他老師的課,一學期下來聽課一百多節,這個年輕人就是周迎春。

正因勤於鑽研課堂,教學效果優異,5年后,年輕的周迎春成為了年級組長﹔2004年,32歲的他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2009年,他成為了“特級教師”﹔2019年,因對教育的突出貢獻,他獲得了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現在,周迎春每天早上6:50走進學校,到教室轉轉,到操場看看,然后再聽第一節課。聽完課后,他會和老師進行交流,給予肯定或提出教學改進意見建議。據了解,在八中,所有校級干部每周聽課不得少於3節。

“教育如果隻盯著分數是件很low的事”

重慶八中,重慶基礎教育的一張名片。81年前,這所學校的建校先賢將“育人為本,追求卓越”確定為學校的辦學理想。進入新時代,八中人在傳承的基礎上提出“品質 品位”辦學主張。

“教育如果隻盯著分數是件很low的事。”作為重慶八中校長,周迎春認為學校的發展應該“求品質,有品位”。有品質的學校是教育教學高質量、師生發展高效益的學校﹔有品位的學校是直面現實、心懷理想的學校,是有責任擔當、有教育情懷的學校。

如何讓八中教育有品質、有品位?周迎春認為一是要塑造有品位的學校文化,二是要創生有品質的校園生活,三是要培育有品格的時代新人。

2013年,還是分管教學的副校長時,周迎春提出了將“海量閱讀”作為一門校本必選課程納入必修課程排課體系,進入正式課表,旨在用書香涵養學生精神。同時,通過“海量閱讀”課程方案規定學生閱讀量,初中學生3年閱讀量達到600萬字以上﹔高中學生3年閱讀總量900萬字以上。通過專家講座、教師指導、同伴研討等方式養成閱讀習慣,形成閱讀方法,習得閱讀能力,達成閱讀深度。

2015年,在周迎春的引領下,八中陸續開展“時事評論課”和“創新實驗設計課”。2016年,在“全國主流網絡媒體看重慶教育”活動中,30多位記者走進八中,在時事評論課上,他們被八中學生的思辨風採所折服﹔在科技實驗室,他們被學生的奇思妙想所征服,紛紛點贊八中教育,點贊重慶教育。

展望未來 八中印記將更加鮮明

“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重慶八中建校之初,創始人楊若愚先生取校名“樹人”。八十一年來,一代代八中人在“育人為本”的路上追求卓越,追求“品質·品位”教育,保証學校高水平發展,可持續發展。

“當下教育發展的兩個關鍵詞是公平與質量。我們將更好地做好集團化辦學,更好地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引領帶動輻射功能,更好地推動教育公平。”周迎春說,要實現教育公平,需要優質教育資源去帶動、幫助和輻射,八中在高水平的集團化辦學基礎上,主動承擔起名校責任,幫扶了一批公辦學校,讓優質教育輻射更廣。

同時,八中將在堅持傳統的基礎上,繼續突破,特色發展,推動學校更高質量、更高品位發展。

此外,為了應對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人才需求的變化,八中在全市率先開展了“三創”教育探索,用行動推動“工業化教育”向“智能型教育”轉變。(文圖由市總工會提供)

(責編:倪運運、閆妍)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