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勞模風採

做技能報國的產業工人

——記中車長春軌道客車焊接操作工謝元立

2019年04月29日08:48  來源:吉林日報

身材結實,長相憨厚,49歲的謝元立早已是我國高鐵行業的“明星”工人了:職業高中畢業的他,可以編出連博士都嘆為觀止的程序﹔一手焊接絕活,以嚴謹著稱,甚至讓有些苛刻的德國同行都佩服不已。

是什麼練就了謝元立“一身武藝”?

“既然干了,就得干出個樣子來。”這就是他的想法。1988年,謝元立在職業技校焊接班學習了兩年“吃飯的手藝”后,走進了當時長春客車廠的焊接車間。“說實在話,那時的水箱工段到處都黑乎乎的,工作環境很不好,我確實有些彷徨。可當我真正拿起焊槍,焊出第一個合格產品時,我的心態反而平和了。我自己暗下決心:既然干上這一行,就要干出個樣兒來。”謝元立深知,飯碗端得穩不穩,要看活干得好不好。憑借著學校學來的知識,加上虛心請教老師傅,他很快掌握了當時很難掌握的不鏽鋼薄板和鍍鋅鋼板的焊接技術,並在全廠的技術比武中獲得了“青工狀元”稱號。那一年,謝元立隻有19歲。

“青工狀元”稱號對謝元立的鼓舞是巨大的。“我覺得既然當了狀元,別人能干的我要會干,別人不能干的我也要會干。”從此以后,謝元立幾乎把所有的業余時間都用在了鑽研技術上。1995年,經過車間領導推薦,謝元立擔任水箱班班長。“當時水箱班的產品質量和生產進度不理想,滿足不了生產需求,我擔任班長以后,領著大家練技術學本事,並在管理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不到一年就改變了水箱班的面貌,還創造了‘千個水箱無泄漏,萬米焊縫無缺陷’的歷史佳績”。

雖然謝元立手工焊技術有了名氣,但他並不滿足,而是勇於挑戰,選擇去操縱焊接機械手,做個與時俱進的產業工人。

1999年,長客股份為適應市場需要,在硬件上花血本引進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設備——焊接機械手。但這對當時的所有人來講都是一個陌生領域,隻有職高學歷的謝元立連設備顯示器上的英文指令都看不懂,更不用說如何操作了。

“我當時很不服氣,為什麼再高難的手工焊我都能學會,換到機械手就隻能干瞪眼。”就為了爭口氣,謝元立開始搜集學習資料,咬牙學習最頭疼的英語,還報名參加計算機培訓,憑著一股韌勁,和計算機編程“杠上”了。“當時,機械手廠家的服務人員來廠進行故障處理,我就帶上本和筆,人家說什麼就記什麼,不懂就問,有時候記不住,就厚著臉皮多問幾遍。為了弄清機械手如何執行編程語言,我把每一句編程語言和機械手相應的每個動作都進行了對照研究。”

功夫不負苦心人。謝元立通過刻苦鑽研,硬是掌握了來自德國、奧地利、日本三種不同焊接機器人的編程方法。環口焊接是轉向架上難度最大的焊縫,手工焊接都需要很高的技藝,謝元立卻讓看上去笨拙的機械手靈活繞過障礙實現了360度圓周焊接。這個連外國專家都認為不可能實現的焊接動作,在謝元立手上卻變成了現實。引得廠家經常帶買家來車間參觀,以展示機械手焊接技能的魅力。

機械手環口焊接程序開發成功了,謝元立創新機械手操作技術的信心更足了,他突出模塊化、智能化編程,先后開發、編制了北京地鐵、上海地鐵、新西蘭、澳大利亞時速200公裡動車組、300公裡動車組等數十種構架近百種部件焊接程序。總結並協助工藝人員制定了和諧號動車組、復興號標准化動車組側梁組成等多種自動焊部件的焊接規范及操作方法,大大推動了自動化焊接在高鐵領域的發展進程。

從職高畢業生到“中車首席技能專家”、全國勞動模范,從一名焊工到破解世界性焊接難題的高技能人才、全國技術能手……雖然只是車間裡一名焊接機械手操作工,但謝元立用鑽研與創新演繹了不同尋常的職業傳奇,用焊花點亮了自己的精彩人生。(記者 聶芳芳 實習生 張紫涵)

(責編:倪運運、閆妍)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