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熱點專題>>勞動者之歌——2019年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人物風採

【愛國情 奮斗者 最美職工】

從不可能中找可能

2019年05月03日09:22  來源:《工人日報》

蘇保信在工作中。

蘇保信做了很多別人做不到的事,也將很多別人眼中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在安徽銅陵精達特種電磁線股份有限公司,蘇保信多數時間待在實驗室和生產現場。

從學計算機專業的中專畢業生成長為全球領先的特種電磁線生產企業的技術核心,蘇保信多次刷新同事以及同行對他的認知。

蘇保信是2000年來到銅陵精達的。彼時,創辦已經10年的銅陵精達剛剛被科技部認定為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公司生產設備和檢測儀器多從國外引進。

剛到銅陵精達時,蘇保信在生產車間上班。本以為自己會從事與計算機有關的工作,等走上崗位后蘇保信才發現原來自己對電磁線生產一無所知,隻能從一些雜活干起。

事情不難,但是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滿滿的。就在別人都在日復一日重復著這些簡單枯燥的工作的時候,蘇保信悄悄開啟了自己的“超越”模式。

廠裡的機器24小時不停歇作業。等到自己的工作都做完了,同事們都下班的時候,蘇保信便來到機器旁跟隨一些老師傅邊看邊學。師傅們看到這個下了班還不願意回家的年輕人如此好學,都十分高興。

或許是覺得這個“新人”是個可塑之才,企業隨后專門安排一個師傅來帶蘇保信。跟學了一年多后,蘇保信可以獨立完成所有操作,而他的“技術飢餓感”隨之而來,總感覺“自己應該學習比操作層面更高的知識”。

機會總是更青睞有准備的人。不久后,公司檢測部門要從內部招人,蘇保信成功入選,並也因此改變了自己的奮斗軌跡。

“以前隻知道怎麼做,並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做。”蘇保信似乎看到了一片比原來廣闊得多的天地。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這需要更廣的知識面,也需要更多的努力。

和進生產車間一樣,蘇保信在檢測部門一開始只是做最邊緣的“復繞”,這個工種相對簡單,可是“飢餓”的他一心隻想學到更多的檢驗技術。

每次有新任務,別人都是等師傅們調試好設備才過來學,而蘇保信是不請自來,邊看邊記。等到師傅們都下班后,蘇保信繼續留下來。他不敢動這些進口設備,隻能一邊查資料,一邊研究那些全是外文的說明書。

又用了大約一年時間,蘇保信把企業裡現有的所有設備說明書“全部過一遍”,當然,也把所有設備的原理“過了一遍”。

真正讓同事們對蘇保信刮目相看是一次全國性的電線電纜檢驗工職業技能大賽。

在企業海選環節,蘇保信以第三名的好成績晉級華東區決賽。在當時公司所有參賽人員中,蘇保信是資歷最淺的。

而這並不是蘇保信讓同事們“感到意外”的終點。在隨后的全國性總決賽中,蘇保信一鼓作氣摘得全國冠軍。

同事們感到意外,但蘇保信認為這是奮斗給自己帶來的回報。4本厚厚的理論參考書籍,很多人連看都看不下去,蘇保信卻反反復復不知看了多少遍。蘇保信的愛人回憶,參加比賽的那段日子裡,蘇保信“晚上睡覺時,手還在動”。

大賽讓蘇保信收獲了信心,而隨后他又用實際行動証明,自己並非一個隻會紙上談兵的人。

一次,公司針對新能源耐電暈電磁線有關技術難題進行技術攻關,擔子落在了蘇保信身上。“漆包線看起來簡單單一,就是一根線外面包了一層漆。其實評價一根漆包線的特性,有30多項指標需要檢測。”蘇保信說,這些指標之間還有相互制約性。如果提高某一個方面的指標,很有可能會犧牲其他方面的特性,這就需要不同的組合實驗讓客戶所需求的電磁線性能達到最優。

電磁線漆膜的厚度隻有幾十微米,而這幾十微米又分20多層,每涂一層其實隻有2∼3微米,也就是每一層的厚度隻相當於頭發絲的二十分之一。

技術攻關往往要經過上千次實驗才能把工藝穩定下來。在測試和生產的關鍵時期,蘇保信經常通宵達旦忙碌著。實在疲倦了,就在實驗室旁邊的椅子上打個盹。

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蘇保信卻覺得離真理越來越近。技術最終攻關成功。蘇保信給自己寫下座右銘:實干創新、精益求精。(陳華)

(責編:宋晨、黃瑾)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