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勞模風採

愛國情 奮斗者

扎根一線的車工狀元

——記河北省特等勞動模范、冀中裝備石家庄煤礦機械有限責任公司車工班組長王景峰

2019年05月05日10:59  來源:河北日報

圖為王景峰正在加工零部件。(記者 方素菊 攝)

﹝奮斗者說﹞

以實際行動弘揚和詮釋工匠精神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收獲是耕耘出來的。17年來,我扎根企業,立足崗位,從一名青年工人成長為技術能手。一路走來,我感恩企業,感恩社會,感恩國家對於高技能人才的重視。

千日修以返初心,萬日煉以達極致。在新時代,我將帶著工業報國的心願,在平凡的崗位上,不忘初心,潛心鑽研,默默奉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弘揚和詮釋工匠精神和勞模精神,為實現“制造強國”而奮斗。

——冀中裝備石家庄煤礦機械有限責任公司車工班組長王景峰

4月29日,記者在冀中裝備石家庄煤礦機械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石煤機公司)生產車間見到王景峰時,他正在普通的車床上加工零部件。他神情專注,動作嫻熟,一個零部件在他的手中慢慢成型。

17年來,王景峰加工出了無數個或簡單或復雜的零部件。而這一個個零部件,也給王景峰帶來了無數榮譽:先后兩次榮獲河北省技術比武車工狀元、河北省五一勞動獎章,曾獲“河北省技術能手”“河北省能工巧匠”“河北省突出貢獻技師”“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今年他又被評為河北省特等勞動模范。

勤奮刻苦,他是生產一線的“明星”

2002年,王景峰從技校畢業后被分配到石煤機公司,成為一名車工,並且有幸師從全國勞模米義平。

王景峰至今記得自己上班第一天的情景。那一天,米師傅問他:“能干活嗎?”技校畢業的他二話沒說,上手就操作,卻沒想到接連干廢了兩個工件。米師傅並沒有訓斥他,而是讓他找出問題所在,並與他一起研究解決的辦法。

“上班第一課,讓我明白了看似普通的車工工作,技術含量卻很高,容不得一點兒馬虎和浮躁。”王景峰說,自那以后他養成了遇事找問題、愛反思、勤鑽研的習慣。

為學到過硬的技術,王景峰常常在別人不用車床時,見縫插針練習操作。住單身宿舍時,每天下班除了吃飯就是看車工工藝理論書籍,或者晚走一會兒,給師傅幫忙,看師傅干活兒的手法,悄悄取經。中午工休很短的時間,他也充分利用上,在車間凳子上研究圖紙工藝。

常言說:緊車工慢鉗工,一把好刀當英雄。磨刀是干好車工的基本功。王景峰在砂輪房裡一遍遍磨刀,磨好后,讓師傅們給指點。通過對比,反復練習,逐漸掌握了磨刀技術。

第一次參加河北省職工技能大賽,王景峰心裡沒底,那一段時間,他反復看理論書,做筆記,早晨到車間外的小樹林裡背,下了班待在車間不走,一遍遍研究實際操作,終於在高手如林的省級比賽中拿到車工比賽冠軍。

功夫不負有心人。進廠短短幾年,王景峰就從青年崗位能手、青年技師,成長為車工高級技師、企業高技能人才。

在石煤機公司機加分廠廠長厚金富的眼裡,王景峰身上有一種與眾不同的特質。“他有一股犟勁兒,勤奮、愛琢磨、愛鑽研。”厚金富說,為擴大產能,公司新購置了一批數控車床。在數控車床還沒到位前,王景峰就自費報了數控機床學習班,利用工余時間到學校學習。當新型數控車床安裝到位時,他已掌握了基本編程技術和操作要領。他還設計制作了10套數控機床輔具。最近公司接到一批緊急訂單,他帶領團隊借助數控機床及輔具,按期高質量地完成了這批訂單,為企業贏得了市場。

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付出努力。這是在17年職業生涯中,王景峰認識最深的道理。17年來,他平均每年完成的工作量,是其他人的兩倍以上﹔每年加班連班在70天以上,廢品率為零,並且一直保持安全生產無事故,是公司生產一線的“明星”。

勇於創新,他是技術難題的“克星”

王景峰的“絕活兒”是加工外形復雜、難度大、尺寸嚴的產品。

厚金富說:“車工這邊干不了的活兒,就找王景峰,准錯不了!”

石煤機公司是一家有著80年歷史的國有企業,承擔過多項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和國家發改委重點研發項目,每年開發新產品十幾種,產品技術含量高,涉及行業領域廣,在生產加工中經常會遇到新的挑戰。

公司首次開發鑽機車產品時,王景峰拿到了關鍵件蝸杆的加工任務。他打開圖紙一看,模數6.3,不是標准模數,第一反應就是“我這普通車床干不了啊”。可轉念又一想,作為機加工主要車間都干不了,這產品咋出來?既然人家設計出來了,就一定要干出來!

心裡憋著一股不認輸的勁兒,王景峰開始翻書、查資料。想到車蝸杆和車螺紋是一樣的,都是靠傳動比實現的,他又向技術人員和老師傅請教,經過在車床上調試,終於加工出第一個特殊模數蝸杆。

可反復試驗后蝸杆精度總是差那麼一點點兒,王景峰的心裡挺沮喪的,懷疑自己是不是方法錯了。但是他依然沒有放棄,一趟趟跑技術組,反復再試再調,經過半個多月的努力,終於成功了。當年公司生產的鑽機車賣了好幾台,為企業創效近千萬元。

特殊模數蝸杆的制作成功,不僅開闊了王景峰的加工思路,拓展了普通車床的加工范圍,還為后續生產增加了一種新的加工方法。

企業的轉型升級離不開技術創新,技術創新離不開車間一線工人,王景峰在創新的路上一直探索著。

在生產煤礦井下輔運產品中,一種支架每批次生產都在二三百件以上。由於它的外形特殊且是組焊件,為保証產品質量,在原工藝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輔助工藝,這就使產品增加了成本,延長了生產周期。王景峰在了解其工作原理后,同技術人員一起經過多次實驗論証,創造了一種新的加工工藝,降低了勞動強度,生產效率提高了兩倍多,每批次節約成本上萬元,同時也激發了廣大職工創新的積極性,公司內掀起了一股創新熱。

2011年,以他名字命名的王景峰創新工作室創立。截至目前,工作室完成創新成果200余項,為企業創造效益達千萬元。

痴迷技藝,他是名副其實的“匠星”

工作上,王景峰追求精益求精,特別是對技藝的追求,近乎到了痴迷的程度。

一根頭發絲的直徑是0.09毫米左右,車工的加工精度達到這個標准就堪稱優秀。而王景峰給自己定下的標准是0.03毫米,也就是一根頭發絲直徑的三分之一。

為將技藝練到精湛,王景峰分秒必爭,每天早早進廠,鑽研圖紙,做好准備工作,等別人到車間,他已經提前開動車床,就連借圖紙、去廁所都是小跑,讓每一分、每一秒都不浪費,很快他就達到了這個目標。

幾年前,王景峰又鑽研起了近乎失傳的、隻有八級大工匠才掌握的摸卡鉗技術。起因是車間將一個很難加工的工件交由他來完成。工件上需要加工一個盲孔,這個孔與其他的孔不同,首先精度要求很高,其次盲孔深度很淺,隻有3毫米。懂得加工技術的人都知道,這麼淺的盲孔,一般的內孔表是無法測量出孔的尺寸的,隻有專業測量設備才能檢測。到最后精加工時,他車一刀就要把零件從卡盤上卸下來拿到檢查員那裡去測量,依據測量結果,回來后他還要把零件重新裝卡、找正、再車一刀,再去測量,嚴重影響加工效率。

王景峰苦思冥想了一整天,突然想起米師傅曾向他提起的絕技——摸卡鉗。他從工具庫裡借出了一個塵封已久的卡鉗。自此,好長一段時間,這個卡鉗始終不離他左右,隻要看到帶孔的加工件,他就拿出卡鉗來去摸一摸、量一量,再同內孔表的測量結果對照一下,看一看摸得准不准。工友開玩笑說他中邪了,死盯著帶孔的東西摸來摸去干什麼。可他不理會這些,依舊認真揣摩和練習,最終將摸卡鉗技術練到了家,成為他的看家本領。

技術上,王景峰毫不保守,總是把自己知道的傳授給青年工人,親自示范,精心指導,培養了新生力量。他帶的10多名徒弟,都成為企業的生產骨干、技術能手。

在車間,趙卜和王景峰的工位緊挨著,趙卜是向王景峰請教比較多的人。“他在我們車間技術水平最高,在加工過程中有什麼難題我們都願意向他請教,他都是傾囊相授,使車間工人的技術水平整體上得到提高。”趙卜說,一次集團舉辦技術比賽,王景峰幫助他解決了一個技術上的難題,使他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記者 方素菊 見習記者 趙澤眾)

(責編:倪運運、閆妍)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