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勞模風採

用勞動書寫出彩中原

——河南省勞動模范與先進工作者風採展(下)

2019年05月05日15:29  來源:河南日報

產業帶領村民富——省勞模、長垣縣樊相鎮小屯村黨支部書記李瑞領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2009年,李瑞領創建了種植專業合作社,靠種植葡萄和桃子,走上了致富路。富起來的李瑞領不忘鄉鄰,通過合作社產業幫扶,帶領更多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李瑞領把合作社建成產業扶貧基地,實施“用工+貧困戶”就業模式、“承包+貧困戶”增收模式、“經營+貧困戶”入股分紅模式,對59戶貧困戶進行幫扶,讓貧困戶真正實現脫貧致富。

脫貧致富,需要精准幫扶。李瑞領深入走訪全村每一戶貧困戶,摸清致貧原因,召開村支兩委會,制定脫貧致富計劃,已安排3戶4人在村裡打掃衛生,平均月收入1200元。

建設美麗鄉村,從改變村容村貌開始。2018年李瑞領當選長垣縣樊相鎮小屯村黨支部書記以來,墊資8萬元為村民改造水沖式廁所123戶,墊資5萬元擴寬了街道路面,帶領村兩委建成了黨建廣場和游園,自掏費用增補了路燈,讓原本臟、亂、差的村庄變美、變靚。

開拓創新爭一流——省勞模、多氟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雲峰

“從多氟多成立之初,就以創新為主線,尋找國家戰略發展與企業高速成長的結合點。國家在‘十二五’期間規劃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多氟多做了三個。”說起公司,李雲峰底氣十足。

在李雲峰的帶領下,公司堅持技術創新,相繼開發出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公司主導產品冰晶石連續15年出口量第一,氟化鋁連續8年出口量第一。

自2006年,公司從傳統氟化鹽行業向新能源產業轉型。李雲峰和技術人員一起奮戰。經過數百次攻關,在2009年實現了200噸電子級高純氟化鋰開工建設。此后,通過不斷自主創新,李雲峰帶領大家打通了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

李雲峰還十分熱心公益事業。先后提供100萬元創業基金,為焦作市青年創業提供資金支持﹔參與並組織單位員工舉辦造血干細胞集體捐獻活動,挽救了8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捐贈500萬元作為公益基金,資助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他不斷用自己的行動努力回報社會。

心中有責追夢一生——省勞模、舞陽縣吳城鎮北高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高景紅

2006年,高景紅剛上任時的北高村,4間破村室漏風漏雨,4個大喇叭沒一個會響,還有3萬多元外債……

高景紅暗下決心,要把北高變個樣。堅持十三年如一日推行公開承諾,對黨員實行積分量化管理﹔每年向村民承諾辦好十件民生實事,年年件件都落地有聲﹔成立紅白理事會等13個群眾自治組織……抓住黨建這個關鍵,高景紅下大功夫把村裡的正氣樹起來、人心聚起來、干勁提上來。

為發展村級經濟,高景紅拿出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勁:建設兩個電子廠,發展13家個體商戶,建設一座光伏電站,發展小雜果、苗木花卉等1000多畝……現在,全村年人均純收入較2006年翻了近三番。

為改善北高村的村容村貌,高景紅自掏腰包請人作規劃,早出晚歸跑項目。自2008年到現在,他先后自籌資金1000多萬元,讓村裡實現了硬化、綠化、亮化、美化。

當了13年村黨支部書記,高景紅說他最大的體會是“依靠群眾才能干成大事,堅持不懈才能終有所獲”。

“工匠之花”璀璨綻放——省勞模、河南永煤碳纖維有限公司聚合車間主任王翔

他多次對聚合技術和純化工藝進行優化﹔他對公司碳纖維制備的聚合、純化技術和裝備技術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他就是河南永煤碳纖維有限公司聚合車間主任王翔。

針對碳纖維生產廢水存在的處理成本高、環保排放率低、資源化利用不足等問題,王翔參與開發了一種碳纖維生產廢水分質處理和資源化綜合利用技術,促進了碳纖維產業規模化良性發展。

該成果實現了溶劑二甲基亞砜資源化利用,生產成本節約207.36萬元/年﹔節約危費品處置費576萬元/年﹔綜合經濟效益可達到783.36萬元/年,累計綜合經濟效益2500多萬元。實現了危廢水的分質處理,累計處理高濃度劇毒丙烯腈廢水1152噸/年,使得中水回用率達到80%﹔協同解決了含難降解、難生化廢水環保達標排放難題。

該項目實施至今,累計獲得省級科技成果鑒定1項﹔發明專利授權1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省級科技成果獎2項,市級科技成果獎1項。

守護水上交通安全——省勞模、濟源市交通航運發展有限公司驗船師張慶儒

所謂驗船師,簡單點講就是“船舶醫生”。張慶儒就是一名驗船師,作為單位的技術骨干,他承擔著洛陽、三門峽、濟源三地市500余艘船舶的船體、輪機、船舶電器及設備檢驗與技術管理工作。

由於工作出色,張慶儒多次被省地方海事局駐張家港辦事處抽調參加省際運輸船舶檢驗工作,服務江浙附近廣大河南籍船東和船員。工作任務重,強度大,需要經常出差,張慶儒有時一天要工作14個小時以上。目前他已參加省際運輸船舶檢驗工作1200余艘次。

2015年,“張慶儒創新工作室”成立。作為技術帶頭人,他帶領同事在船舶污染防控、水上安全宣教、應急搜救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作為水上交通安全知識進校園講師,他深入偏遠山區中小學開展防溺水宣講70余場,受教育學生30000余人。他帶領團隊不畏艱險,積極參與水上安全應急搜救30余次。

讓絞胎瓷再綻芳華——省勞模、河南金谷軒柴窯絞胎瓷業有限公司藝術總監柴戰柱

從一名普通的燒爐工,到“當陽峪絞胎瓷燒制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柴戰柱用30多年的執著與付出,讓失傳近千年的絞胎瓷重新問世,並續寫了絞胎瓷產業化發展的新篇章。

1982年,柴戰柱從陶瓷廠下崗,開始學習絞胎瓷燒制技藝。“開始燒制瓷器成品率極低,有時甚至整窯全部報廢,一窯成本達幾萬元或十幾萬元。”柴戰柱說。

經過一次次失敗,2002年4月28日零時,柴戰柱燒制的第一件絞胎瓷終於出窯了。它的成功,不僅恢復了古代當陽峪瓷窯的絞胎、絞釉、刻花、剔花藝術,且填補了當代我國瓷器生產的一項空白。

柴戰柱所引領的金谷軒絞胎瓷藝術有限公司已形成集設計、研發等於一體的綜合性公司。在他帶領下,焦作當地從事絞胎瓷生產的企業和作坊已達到50多家。“力爭在五到十年內讓絞胎瓷作坊達到300家,打造一個年產值可達3個億的特色小鎮,再造昔日瓷都輝煌。”柴戰柱說。

助力脫貧攻堅責任扛在肩——省勞模、南樂縣張果屯鎮煙之東村黨支部書記趙戰秒

“誠誠懇懇做事,踏踏實實做人”是趙戰秒的人生格言。在勞模助力脫貧攻堅行動中,他把責任扛上肩,帶領貧困群眾在致富路上闊步前行。

2010年趙戰秒聯合村裡種植大戶,成立了聯富果蔬現代農業園區、聯富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為帶動全村群眾走上致富路,按照“園區(基地)+合作社+勞模+貧困戶”助力脫貧攻堅行動模式,以“黨建+勞模+貧困戶”為抓手,趙戰秒不斷探索勞模助力脫貧攻堅行動高效模式,制定具體幫扶措施。

依托合作社建立“勞模助力脫貧攻堅基地”,他設立貧困戶就業崗位,優先安排貧困戶人員就近務工﹔在技術、資金、銷售等方面支持周邊有條件的群眾創辦蔬菜種植項目﹔號召黨員對貧困戶“一對一”幫扶……

在趙戰秒的努力下,有58戶貧困戶進入助力脫貧攻堅基地工作,實現務工與照顧家庭兩不誤。合作社累計傳授蔬菜種植技術等1700余人次,接納貧困人員務工1600余人次,帶動全村貧困戶26戶105人走上共同致富路。

傾心為民辦實事的“領頭雁”——河南省先進工作者、三門峽社會失業保險中心主任燕索超

一個人能堅守扶貧一線多少年?15年!燕索超用真心、真情、真幫、真扶,贏得了群眾的一致稱贊,大家都稱他為“為民辦實事的好干部”。

今年57歲的燕索超,是三門峽市駐村時間最長的扶貧干部,先后幫扶過4個貧困村和4個精神文明幫扶村,累計為扶貧村引項目資金3000余萬元。每到一個村,他都傾心為民辦實事,改善村裡的水、電、路等農村基礎設施,發展項目促進村民增收,每件事都辦到群眾心坎上。

2016年,燕索超到陝州區西李村鄉岩裡村任駐村第一書記,為了改變村裡缺水的狀況,他決定修建攔河壩水利工程項目。一天上午,他和駐村隊員一起邀請工程師實地勘測,在返程途中發生車禍,三人全部受傷,他的兩根肋骨骨折,膝關節臏骨嚴重損傷,最后被鑒定為十級傷殘。

殘疾的身體沒有阻擋他脫貧攻堅的責任和夢想。燕索超說,自己甘願做脫貧攻堅道路上的一頭“孺子牛”,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幫助更多貧困農民奔向小康。

讓茶產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河南省先進工作者、信陽市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呂立哲

在信陽茶產業界,呂立哲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

自1985年參加工作以來,呂立哲幾乎把所有時間全都用在茶葉科研和技術推廣工作上。

擔任國家星火計劃重大項目“信陽茶葉優質高效生產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首席專家,在浉河區建成1萬畝核心茶葉示范基地﹔主持建設我省唯一的茶樹種質資源圃,構建了茶樹種質資源信息數據庫……30多年來,他主持和參與了國家和省市科技項目20多項,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5項,發表學術論文60多篇,主持起草省級地方標准5部,為信陽乃至我省茶產業的發展作出突出貢獻。

為給茶葉企業和茶農提供更多技術支撐,他常年不辭辛勞地奔波於各個茶葉主產區之間。每年有近一半時間是在基層一線。我省40多家茶葉企業、50多個鄉鎮的茶園、茶葉加工廠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為發展壯大茶產業,呂立哲和團隊還開展了“信陽紅茶品質提升關鍵技術研究與品質標准創建”等課題研究,不少課題取得了重要進展。

守護藍天白雲的“環保衛士”——河南省先進工作者、河南省環境監察總隊主任科員趙輝

2016年7月,全省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打響以來,趙輝就全身心投入到污染防治攻堅工作中。

他利用節假日深入60多個市縣暗訪調研,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決思路和辦法。他主持起草的各類會議材料、報告等200余份達數百萬字。

面對突發環境事件,善應對能取勝。趙輝參與了近年來我省所有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應對工作,每一起事件均得到及時妥善處置。他還深入鄉村、企業一線調研,科學制定全省燃煤散燒治理實施方案,推進全省燃煤散燒治理,保障了群眾清潔取暖。

連續三年,趙輝沒有休息過一個完整的節假日,方便面、常用藥是他案前的標配,辦公室沙發是他的行軍床,夜以繼日是他的工作常態。在污染防治攻堅戰中,趙輝經受住了來自心理和生理、工作和生活等多方面的考驗,始終堅持高標准、嚴要求,圓滿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立志建設新農村——省勞模、滑縣上官鎮郭固營村黨支部書記王善良

2000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王善良領導全村加快發展,使過去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村窮村,發展成為聞名全縣的小康村。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王善良認為:“斬窮根,興辦教育是根本。”他牽頭成立了郭固營村促進教育發展基金會,每年大年初一上午,都隆重舉行全村優秀學生表彰大會,對當年獲獎的小學、初中、高中和升入大學的優秀學生發放獎金、獎品。10多年來,全村的入學率都保持在100%,全村升入大學的學生累計達到76人,研究生達到12人。

要脫貧致富,發展產業是關鍵。2014年以來,王善良積極配合鎮政府在村裡建設工業園區,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熬了多少夜,查都查不清楚。王善良的執著和付出,深深感動了入駐企業客商,獲得了“工業園區王保姆”的雅號。如今,工業園區已基本成型,入駐企業讓30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每年村民收入增加1000多萬元。

情系故土富鄉親——省勞模、襄城縣洪元實業有限公司車間主任王代濤

談到獲得省勞模的感受,王代濤坦言:“這是一份新的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1990年,19歲的王代濤來到深圳,進入一家鞋廠工作。從一名普通員工做到車間主任,王代濤一步步實現自己的價值。經過多年積累,2008年10月,他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天曉鞋廠,有了屬於自己的事業。

功成不忘家鄉。每年回鄉,王代濤都會利用自己的人脈,帶一些商業成功人士到家鄉去走一走、看一看,希望他們能夠到襄城投資興業。2011年,他終於引進了一家大型台資企業——宏福集團。時年3月份,該集團在襄城投資興建了精美鞋業有限公司,解決了當地4500人的就業問題。

為更好地支持家鄉事業的發展,2012年,王代濤毅然放棄在東莞創建的公司,回鄉創業。7年來,他先后招引了博達鞋業、洪元實業、梓楹鞋業等12家企業入駐襄城,並出資修建了家鄉的道路,積極參加公益活動幫助鄉鄰。他說:“我是農民的兒子,就要為群眾辦實事,讓家鄉富起來。”

做一名焦裕祿式的好干部——河南省先進工作者、南陽市農村能源環境保護管理站站長沈桂富

“要像焦裕祿那樣勤勉工作,即便倒下,也要倒在工作崗位上。”13年前,沈桂富被查出腸癌3期,疾病也沒有讓他放棄工作,他始終堅守在工作崗位上。

從那時起,每次住院就醫之前,他都會把一切工作安排妥當。無論在哪治病,他都堅持每天通過電話了解工作進展情況,就連手術當天也未耽誤。他化療採用兩周一次的方案,化療間歇期間的七八天時間,他都會堅持去單位上班。他飽滿的工作熱情和干勁,感染了身邊每一個人。

此后,從市種子站到市能源站,又到市良種場……雖然工作一次次調動,但“不講條件、不計得失,勇挑重擔、攻堅克難”一直是沈桂富對工作不變的追求。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日益受到重視,他又帶領全站同志,奮戰在“碧水保衛戰”和“淨土保衛戰”的前沿:抓好省市重點民生工程沼氣建設,推進農村能源革命﹔做好全市秸稈建設工作,實現衛星監測“0”火點歷史性突破﹔做好土壤污染防治、農業污染源普查等農業環保工作……沈桂富一直拼命干。

自我造血謀發展——省勞模、鹿邑縣馬鋪鎮馬北行政村黨支部書記雷學鋒

“黨把全村1000多人的前途命運交給了我,我隻能擔當作為,不容后退半步。”2011年,雷學鋒以高票當選馬北村黨支部書記。從那時起,他便把全體村民和黨員的信任全都擔在了肩上。

利用本村是政府所在地的優勢,雷學鋒他們決定在村裡建設臨路商品房。當時集體經濟沒有錢,借不來錢,貸不來款,雷學鋒就從家中拿出給兒子娶媳婦蓋新房的錢36.5萬元,作為村裡發展的啟動資金。

臨路商品房的建成,當年為村集體增加經濟收入20多萬元。此后,服裝城的建成為村集體經濟增加收入44萬元﹔填坑建設的農貿市場,使集體經濟增加收入30萬元,村民增加收入70多萬元。

自我造血,自我發展,不等、不靠、不要。利用村集體收入,馬北村建起了標准化的村室黨建陣地,5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和舞台,硬化了三條道路,還安裝路燈和監控、健身器材……如今的馬北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群眾安居樂業,集體經濟快速發展。

黃河安瀾的守護者——河南省先進工作者、河南范縣黃河河務局河道修防工林喜才

從1981年接班入職以來,林喜才一直扎根基層治黃一線,用敬業奉獻的實際行動護衛著黃河的安瀾。

林喜才始終認為:“河道修防工不只是下死力的活兒,裡面的學問大著呢。”工作沒多久,因為愛動腦筋,琢磨技巧,他研制成功了防汛搶險挖掘機插樁器,此項成果在搶險防汛中派上了大用場,還獲得黃委創新成果獎三等獎。

在抗洪搶險中,林喜才不斷強化“內功”,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搶險救災的本領,採用絕招絕技,讓一線職工擺脫繁重的體力勞動,最大限度地減少工作的危險性,先后成功搶護防洪工程重要險情20余次,避免洪災損失1000余萬元。

一花獨放不是春。2004年以來,林喜才一直擔任河南河務局河道修防工技能培訓教師,盡心盡力培養優秀技能人才,共參加各類辦班40多期,培訓職工3000多人次,其中技師513人,高級技師348人,為黃河技能人才的培養發揮了積極作用。

(責編:倪運運、閆妍)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