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勞模風採

以匠心 致初心

——記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西北工業大學第三六五所王魁元

2019年05月14日10:42  來源:陝西日報

4月29日,記者在西北工業大學第三六五所飛機裝配車間見到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王魁元。在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國慶閱兵和慶祝建軍90周年朱日和閱兵中亮相的無人機方隊就是在這個車間完成裝配的。

50歲的王魁元在這個車間已經工作了近30個年頭,參與並見証了我國無人機事業的發展與騰飛。

1990年,王魁元從部隊退伍后來到了西工大第三六五所,成為了一名鉗工。他勤學苦練,短時間內就基本掌握了“鋸、銼、鏨、磨、劃”的功夫,漸漸在車間有了名氣。

在當學徒的第八個月,王魁元就被安排獨立加工零件。“那時粗粗地看完圖紙就覺得已經掌握了裝配技能。”有些心浮氣躁的他沒想到,加工好的零件經檢測,近七成是廢品!問題出在哪裡?王魁元徹夜未眠,仔細比對圖紙與零件,才發現自己加工的零件在很多細微之處與圖紙不符,加工精度達不到標准。

那段時間,王魁元白天在車間趕進度,晚上住廠裡查資料、搞實驗,光自學的筆記就寫滿了兩個本子,手上的水泡長了挑破、破了再長,終於使零件達到生產要求,保証了尺寸精度。

2004年,車間需要裝配一款新型無人機。由於加工時間緊、精度高,王魁元夜以繼日地“泡”在車間。兩個月后,經過對某關鍵技術的改進,零件不僅精度遠遠高於設計指標,合格率也達到了100%,生產周期卻隻有原先的四分之一。該型號無人機當年的順利交付,幫助部隊快速形成戰斗力,為國防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2006年,王魁元憑借十余項技術革新獲得了單位首屆“拓荒獎”一等獎,掀起了工人們主動鑽研、探索新工藝的熱潮。2008年,他開始擔任飛機裝配車間主任,並在此崗位上兢兢業業、忠誠擔當地奉獻了十余年。

除了不斷“銼磨”技術外,王魁元還不斷“銼磨”著自己的學習能力。他自學了《結構力學》《飛機裝配工藝學》《飛機鈑金工藝學》等課程。

針對某型無人機零件裝配精度不達標,王魁元篩選出某新型材料用於修復模具,把原來已經報廢的工裝改造升級為合格模具,並有效提高了裝配精度﹔自行設計制作的側力板工裝夾具,使側力板承力盒安裝涉及的多項關鍵參數精度合格率提高到100%。相關成果為所裡累計節約成本3000余萬元。

王魁元深知無人機事業的發展需要更多有知識、能創新的高水平技術工人。在榮獲“三秦工匠”后,他成立了“創新工作室”,僅用1年時間,帶領團隊申請專利12項,創新應用5項,技術改進40余項。他還經常舉辦講座、演示、手把手教學活動,累計培養勤勞之星、創新之星、崗位技術標兵和生產一線技術骨干30余名,打造出了“金牌”裝配制造團隊。2018年末,在某新型無人機生產中,該團隊僅用10天就完成8架機翼裝配,創造了企業部件合攏效率歷史新高,有效保障了裝備及時交付。

自1958年成功研制試飛我國第一架無人機以來,西北工業大學在研制、生產無人機的道路上已走過61年。一代代無人機人始終秉持著“拼搏、創新、協同、奉獻”的精神,對科技創新不懈追求,對設計生產保持匠心,對國防工業無私奉獻。正因如此,我國國防科技實力才會不斷提升,我們的國家才能真正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中國的無人機正在走向世界的前列,高精尖技術的發展隻能依靠自主創新。作為技術工人,隻有主動擔當、勇於創新,才能把我國的無人機事業推向新的高峰。”王魁元堅定地說。(記者 呂揚 通訊員 付怡)

(責編:倪運運、程宏毅)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