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各地工會及產業工會>>地方工會報道>>陝西

在陝西省紫陽縣,工會連續10年開展勞動競賽和技能培訓,助推茶產業躍升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首選——

一杯茶裡的工會“功夫”

2019年07月03日08:47  來源:《工人日報》

7天,包吃包住,封閉培訓,而后,新一批掌握茶樹種植、茶園管護、手工與機械制茶、茶藝茶禮、綠茶紅茶白茶加工、茶葉營銷審評、茶歌民歌技能的農民將加入茶農的行列。

6月18日,是陝西省紫陽縣總工會聯合農業、人社部門舉辦的第7期培訓班的開班典禮,也是縣總工會第21期職業茶農培訓班開班。

在過去10年,茶事勞動競賽、茶事技能培訓,在大巴山北麓的這個縣裡,紅紅火火。

“連續10年開展茶事勞動競賽不換題,連續10年圍繞茶產業進行技能培訓不歇腳。全縣工會‘咬定茶山不放鬆’的舉措,助推了紫陽茶業強勁發展,使其躍升成為全縣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首選產業,推動全縣40%的人口從農民向產業工人轉變。”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縣總工會主席李龍安告訴《工人日報》記者。

茶香裊裊,山歌嘹亮,在這個貧困山區,工會與茶的故事,仍在繼續……

“靠原來的土辦法,做啥都不得行”

4月18日,一場手工制茶大賽在紫陽縣煥古鎮最大的茶廠煥古庄園熱鬧舉行。作為全縣茶產業第一大鎮,煥古鎮有茶農1.1萬人、茶企78家,全鎮11個村中8個村為產茶專業村,老百姓60%的純收入來自茶葉,去年產茶1100噸、產值3億元。

25口電炒鍋依次排開,20位從各村、各茶廠精選出來的制茶高手,每人領到0.5公斤茶鮮葉后嚴陣以待。

比賽開始。炒鍋燒到200攝氏度,鮮葉投入,隨著畢畢剝剝的爆響,選手快速翻炒,並根據各自經驗不時拋撒上揚﹔然后團揉作形,揉而后抖散,反復多次﹔再開鍋,翻炒、烘干……直到散發著特有清香的茶葉變為灰色,0.5公斤鮮葉變成了0.1公斤的成茶,戴著頭套、穿著白大褂的選手們直起腰來,興奮的臉上挂滿汗珠。整個過程持續了兩小時。

“翻炒快了,殺不了青,慢了就會焦,整個過程靠經驗,憑手感,看顏色,聞香味。”獲得冠軍的大連村村民賈耀才和記者分享制茶訣竅。

賈耀才是一位老茶農,跟另外兩人合伙開了制茶作坊,他專管技術。“去年兩次參加縣總工會的培訓,技術提高很多,這次總算捧回了冠軍獎杯,還得了2000元獎金。”

大連村主任李奎開玩笑說:“是縣總工會把你培養成才的,你那份獎金應該給工會分一半噻。”眾人大笑。

“我去年也參加了縣總的4次培訓,種茶、管護、採茶、制茶、銷售……都學了。不學專門的技術,靠原來的土辦法,做啥都不得行。”李奎自己也是一位茶農,家裡種有8畝茶。

村黨支部書記謝立安也來自茶農世家,全家數次參加過縣總的培訓。這次,女婿李儒劍代表他的茶廠參賽,拿了優秀獎。謝立安告訴記者:“大連村原來是最貧困的村之一,現有茶園2900畝,2007年后村民收入年年增長,有10戶畝產在1萬元以上。”

煥古鎮紀委書記朱棋分管工會,為這次比賽忙前忙后。“現在制茶都是自動化機械,但各環節還是由人掌握,所以手工制茶的體驗很有幫助。而且作為茶葉主產鎮,干部必須懂茶,所以專門安排了一個環節,讓所有的干部都來體驗手工制茶,有兩人還獲得了二等獎。”

競賽培訓10年不歇腳

煥古鎮的這場手工制茶大賽是紫陽縣工會舉辦的無數茶事勞動競賽中的一場。而村民們從工會舉辦的培訓中大獲收益,折射出工會在茶產業上做文章所取得的實效。

一個貧困山區的工會,怎麼“盯”上了種茶、制茶呢?這要從當地實際狀況說起。

紫陽縣位於大巴山北麓、漢江中上游,山大溝深,坡陡水長,交通不便,平地稀缺,嚴重制約著農業發展,但是大量在山上的富硒坡地、溫潤多霧的氣候非常適宜茶葉的生長。其特產紫陽茶更是歷史悠久,聞名於世。

盡管如此,茶業散布農家、富民不富縣,走向產業化需要組織起來,系統、持久推動。

適逢縣委、縣政府發展壯大紫陽茶主導產業,縣總主動作為,發揮工會組織的優勢和長項,通過搭建不倒的茶事勞動競賽舞台、搭建不拆的技能培訓平台,助推紫陽茶產業長遠發展。

2010年3月,春茶萌芽之時,紫陽縣總啟動了“採茶能手、標准加工、茶園標准管理、優秀加工企業、茶葉營銷”5項茶事勞動競賽,同時,深入各鄉鎮,進村入企開展茶園標准管理、科學採摘、標准加工等實用技術培訓與宣傳,並在當年收獲一片喝彩聲。

“從此以后,茶事勞動競賽、茶業技術培訓再沒停過,而且規模、影響越來越大,競賽的類型、培訓的專業越來越細,方式越來越靈活、新穎。現在已發展到各級黨政更加重視支持、全縣茶農自願主動參加的全新狀態。”縣總工會副主席郭晴說。

據介紹,在勞動競賽上,形成了全年四季不斷,將鎮、村、企業、農戶分層次全員納入,從種茶、採茶、制茶、售茶、茶藝等全產業鏈覆蓋的競賽格局。10年共評選表彰縣級種茶能手和採茶能手各550名、制茶能手130名、營銷能手60名、明星企業22家,優秀專業服務隊20個。

在培訓上,縣總連續10年聯合相關部門在鎮村開展以採摘、種植管理等實用技術培訓為主要內容的“萬人茶產業技能培訓工程”,到目前,累計舉辦培訓班400多期,培訓茶葉技術骨干8萬余人次、中級評茶員86名、初中高級茶藝師570名、初級加工技師520人、傳統手工制茶技師110人。

搭建起新的平台

10年持之以恆的競賽、培訓,直接推動了茶產業的持續發展。目前全縣17個鎮全部產茶,2010年到2018年,全縣茶園面積、茶葉產量、綜合產值分別從17萬畝、2983噸、5.6億元,增長到23萬畝、7000余噸、40多億元﹔茶葉加工廠從227個發展到300余家茶廠、248個加工作坊、192個茶葉合作社﹔全縣從事茶業人口12萬人,佔總人口的40%。

如今,紫陽縣總又搭建起新的平台,將茶藝、採茶和制茶體驗、茶業旅游等文化、旅游因子注入茶產業。

3月,縣總在全縣建立12個“茶事勞動競技、勞動就業培訓手工茶實訓、游客手工制茶體驗”三合一基地,4月以來,全縣黨政企事業單位職工採茶、手工制茶體驗活動依托12個基地廣泛開展起來。最近,全縣職工茶藝培訓班、傳統毛尖手工技藝十大能手選拔競賽等正如火如荼。

“我們想通過兩三年的努力,為全縣培養千名手工制茶能手,一方面提高茶葉的質量,另一方面營造氛圍、傳承茶文化,目前全縣干部都爭相到12個基地體驗制茶,使茶文化走向普及,並吸引游客來體驗。”李龍安說。(毛濃曦)

(責編:田少星、程宏毅)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