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熱點專題>>勞動者之歌>>時代先鋒

許國平:千錘百煉為了“一把准”“雕琢”出一個個飛天重器

2019年07月04日08:24  來源:《工人日報》

航天產品不僅是捍衛國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重器,更是一國制造實力的重要象征。

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作為我國微小衛星及相關技術領域的總體單位之一,成立15年成功發射41顆衛星,被稱為“小衛星的搖籃”。

這些成績的背后有著一群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獻的“小衛星人”,其中就包括奮戰在衛星總裝第一線、榮獲過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的優秀職工許國平。

2004年許國平進入衛星創新院工作,5000多個日日夜夜,經過他的雙手總裝的衛星,從創新系列通信衛星到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從40公斤的神舟七號伴星到1.86噸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在他心中始終堅守著一份航天強國夢。

這是一份執著

在很多人看來,總裝是一份枯燥乏味、又苦又累的工作。但在許國平眼中,這個崗位是神聖的、充滿使命感的。

許國平說:“航天產品不像汽車等精密技術或機床類產品,可以通過后期干預來調整最初輸入,可以不斷修正,換言之,這些產品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容錯的。但航天飛行器是要求零差錯的,一個很小的螺絲釘的失誤都可能造成毀滅性災難。”對差錯零容忍的工作態度,使他一直督促自己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匠人。

在天宮二號伴星的總裝過程中,由於這顆衛星的內部空間非常狹小並且部分單機安裝螺釘的位置較深,需要在視線不可見的區域完全憑借感覺盲操作安裝直徑隻有3毫米的螺釘,可操作空間隻能容下兩根手指。

面對這一挑戰,許國平通過對衛星結構的深入研究找到了准確的切入點,在結構星內多次練習,精准到位,不掉不偏。一遍不達標就再來一遍,一天不達標就加班苦練。功夫不負有心人,許國平在發射星上順利完成安裝,並且在后續的螺釘盲操作中,可以做到微小螺釘安裝“一次成”,緊固力矩“一把准”。

在一次總裝過程中,由於供應商未在材料表面留出排氣孔,衛星框架面板或將報廢,重要型號任務面臨推遲發射的重大風險。此時重新制作已經來不及,但因為材料原因報廢而延期發射更讓人不甘心。這時許國平挺身而出,花了兩天時間,用0.2毫米的鑽頭在14塊材料板上打了12600個孔,並且每一個孔都精准對應到需要排出空氣的位置。憑著十多年工作養成的“螺絲釘”精神出色完成了這項高技術、高難度、高水平的任務,使這顆衛星“起死回生”。

這是一份責任

“顆顆螺釘連著航天事業,道道工序維系民族尊嚴”。對於航天工程而言,安全、准確、可靠是永恆不變的主題。

衛星發射入軌后,需在惡劣的空間環境中長期工作並且具有不可維修性等特點,這對衛星總裝工藝提出了細上加細、嚴上加嚴、慎之又慎的要求。

許國平充分體現了航天人“嚴慎細實”的精神,不管是多麼簡單的操作,他都會在干活前認真核校對圖紙、操作時小心謹慎,總裝完畢后多次檢查。他將衛星的每一個部件、每一項操作都當作工藝品對待,對品質決不妥協。

多年來憑其細致入微的觀察、精益求精的態度、精湛高超的技術、迎難而上的鑽研,許國平贏得了“疑難雜症克星”的美譽。他多次在系統試驗、總裝過程中將多項安全隱患、故障難題一一排除,保障了一項又一項型號任務的圓滿完成。

這是一種精神

事實上,從一開始接手設計師交付的零件到組裝完整的衛星產品,這些並不是衛星總裝工作的全部。許國平表示,從組裝好的產品完成各種地面試驗,一直到它裝到火箭上,甚至目送它上天,這都是他們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一名黨員,許國平總是戰斗在最前線,堅持“永遠在現場”。衛星發射前在火箭上進行不間斷的充電作業,須在發射前30分鐘內拔除脫插,並撤離塔架。火箭發射刻不容緩,一旦點火周邊環境將變得十分危險,哪怕在不點火的情況下,燃料一旦有泄漏也會造成中毒。面對這一危險,許國平總是自告奮勇成為最后一批撤離人員,指揮大家有條不紊地完成撤離,在工作中發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

十幾年來,許國平在技術上毫無保留,工作中通過“傳、幫、帶”培養出一批衛星總裝的技術骨干、能工巧匠,提高了裝配中心的整體技術,年輕人都親切稱呼他“隊長”。

默默奉獻,追求卓越,這是許國平的真實寫照。他既平凡又偉大,用雙手練就精湛的技藝,“雕琢”出一個個飛天重器。他用實際行動將工匠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用汗水和努力詮釋了一顆溫熱的匠心。(記者 錢培堅 通訊員 穆廣慧)

(責編:田少星、程宏毅)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