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綜合報道

垃圾分類兒童教育期待更多蠟筆小新

劉效仁

2019年07月26日14:20  來源:《工人日報》

日本京都動畫工作室7月18日遭縱火,數十名頂尖動畫業從業員喪生,大批珍貴原畫被燒毀,對京都動畫以至整個日本動畫產業都將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令人扼腕。

創立於1981年的京都動畫,以真實描寫年輕人的日常生活以及寫實唯美的背景畫面為特色,如《涼宮春日的憂郁》《輕音少女》等,而《蠟筆小新》則是其協作作品。

那個心智早熟,有點調皮,卻富有幻想的5歲男孩小新,曾伴隨著中國一代少年的成長。不獨如此,有學者稱在分垃圾這件事上,蠟筆小新比上海阿姨更專業。1992年的《蠟筆小新》近日被重新翻揀出來頂上熱搜,隻因為其中一集小新一家也被垃圾分類困擾。“以后就是垃圾分類的時代了,我會不斷地練習來習慣怎麼做垃圾分類”——小新用軟萌的語氣念叨著的這一幕,至今令人難忘。

《蠟筆小新》制作於1990年代,可以說經歷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長和成熟。為了打造全球領先的垃圾分類回收體系,德國用了100多年,日本用了40多年,瑞典也花了一代人的時間。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長年累月的教育啟蒙,日積月累的行為習慣,垃圾分類已在這些國家融入公眾生活的細碎日常。

中國正進入垃圾分類全民總動員、立法強制的時代。對此,無論怎樣高估,都難以彰顯其應有的價值和意義。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實現分類處理,變廢為寶,不僅可節約資源,更重要的是可減少污染,化害為利,實乃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的題中應有之意。但要讓全民養成良好的垃圾分類習慣,同樣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甚至需要一代人的努力和堅持。

為此,理當從娃娃教起。比如要讓垃圾分類進課堂,根據不同的年齡段,編寫形式新穎,充滿知識趣味的讀本、教材,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垃圾就是資源”的科學認知。同時,讓孩子們親自動手參與家庭和校園垃圾分類,包括走進垃圾處理場所,經歷垃圾變廢為寶的變化。

但從娃娃抓起,應當尊重孩子們的成長規律,注重科學方法和途徑,找到更多適宜的方式進行啟蒙、普及和教育。比如,比利時的幼兒園課程常以童話故事為線索教習分類﹔英國小朋友流行看動畫片學習垃圾分類﹔美、澳小朋友入幼兒園第一天就會去垃圾回收站參觀﹔德國小朋友要寫日記記錄和父母的環保日常﹔瑞典小朋友需要完成和父母一起垃圾分類的家庭任務。

為了適應幼兒的身心發育特點,咱們的垃圾分類教育亦當從童話故事、兒歌、動畫及游戲抓起。自然,就期待有更多富有中國特色的《蠟筆小新》脫穎而出,期待有更多的兒童作家和文藝工作者參與此類文化產品的創作,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從小就學會垃圾分類,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

(責編:田少星、艾雯)
分享到: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