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星
2019年09月26日08:36 來源:《工人日報》
“有些工地上的超齡農民工估計得佔到一半以上。現在到哪找年輕工人?工地上也不想使用這麼多的‘老人’,是沒有辦法。”9月22日,對於工地上存在不少超齡農民工(超過退休年齡)的現象,長年在建筑業做工程承包商的鄒奎(化名)感嘆說。
近年來,不僅是建筑行業,在環衛、保安、家政等勞動密集型行業,都存在不少超齡農民工。
這些超齡農民工面臨哪些困境?在老齡化社會到來及勞動力短缺等背景下,如何保障用工單位和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工人日報》記者近日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採訪調查。
農民工超齡化日益凸顯
“他年過70,滿口不剩幾顆牙,也不安裝假牙,吃頓飯得半天時間,頭發也沒多少了。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省出來的錢都給家裡。”這是鄒奎所在項目工地上的農民工王大全的一個寫照。
王大全來自河南省信陽市的農村,他的兒子與兒媳離婚后,把3個孩子“扔”給老兩口照看。“老王的兒子沒有固定工作,還經常泡在麻將桌上,自己都養活不了自己。現在,這幾個孩子基本上靠老王來撫養,你說他不出來打工能行嗎?”
鄒奎長年與天南地北的農民工打交道,見識了很多超齡農民工的無奈與不堪。他告訴記者,“招用‘老人’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不得已的選擇。年輕勞動力越來越不好找,目前工地上70后農民工比較多,80后就比較少了,90后更別提了。”
據了解,一些超齡農民工外出務工,不是源於一些人所說的“閑不住”,而是因為“不能閑”,除了攢養老錢的需要,主要還是迫於養家的壓力,一些人不僅要操心自己的養老問題,還要幫子女“養小”。此外,兒子結婚的彩禮錢、房貸、車貸等等,都驅使著這些本該頤養天年之人,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雜活。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8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農民工的總量為2.8836億人,比上年增加184萬人,增長0.6%﹔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為40.2歲,比上年提高0.5歲。從年齡結構看,40歲及以下農民工所佔比重為52.1%,比上年下降0.3個百分點﹔50歲以上農民工所佔比重為22.4%,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近5年呈現出逐年提高的趨勢。
提出了新課題
一邊是一些用工單位面臨的“用工荒”,尤其是年輕勞動力短缺等問題,一邊是超齡農民工較為旺盛的就業需求,不管是對用工單位還是農民工來說,這都是一種考驗,同時也給現行的工傷、養老保險等制度提出新課題。
“探討超齡農民工問題應該跳出這個問題來看問題,要抓住牛鼻子。”北京華標律師事務所律師劉學永指出,現在很多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超齡人員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和勝任工作的身體條件,但用人單位對他們又存在諸多顧慮,比如這些人是否該享有年假、加班費、工傷保險等,最擔心的是他們在工作中發生傷亡、疾病等情況帶來的法律風險。
據了解,現行法律規定,對於已達法定退休年齡且已享有養老保險待遇的超齡人員,即使退休后再次就業與用人單位形成的是勞務(雇佣)關系,不再是勞動關系,他們發生疾病可享有醫保待遇,若在提供勞務過程中受傷可主張雇主承擔雇主賠償責任。然而,對於眾多的包括超齡農民工在內的雖已達法定退休年齡但因各種原因仍無法辦理退休享有養老保險待遇的人員來說,現實就比較尷尬。
劉學永告訴記者,產生這個問題的一大根源在於,目前《勞動合同法》規定的“勞動者開始依法享有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勞動合同終止”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事實條例》規定的“勞動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關系終止”,二者明顯規定不一致。人社部在《對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4419號建議的回復》也認為,隻要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即使再繼續工作也不再形成勞動關系。在司法實踐中,各地對於這個關鍵問題的認識不一樣,最高法出台的相關司法解釋僅是規定用人單位與其招用的已依法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或領取退休金的人員發生用工爭議,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按勞務關系處理,但很多地方的司法實踐出台的相關文件或指導意見是隻要達到法定退休年齡而不管是否享有養老保險待遇或已領取退休金,一律按勞務關系處理。這就使一些勞動者面臨工傷維權、養老等難題。
“超齡農民工給用工方和政府都出了難題。”劉學永說,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國家層面出台統一的認定標准,兼顧用人單位與超齡人員的利益,通過制度層面的設計保障超齡人員依法享有勞動的權利,打消用人單位的顧慮,使超齡人員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余熱。此外,商業保險機構也可以針對這個群體制訂適合的險種。
亟須建立更高水平社保體系
多年來,不少農民工普遍處於一種“閑時務工、忙時務農,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靈活就業狀態。看似靈活的背后,實則是一種現實的無奈。
對此,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博士后黃斌歡指出,超齡農民工已不太可能僅靠回家種地來解決自己的養老和醫療等問題,他們必須通過其他辦法養家糊口。
當前,超齡農民工大多從事勞動條件艱苦、勞動強度較高的第二產業或低端服務業,而這些工作正是新生代農民工不願意從事的工作。結構性的“用工荒”給超齡農民工留出了進城務工的機會和不具有競爭性的工資待遇,強度大、收入低,風險高、保障少,是他們的共同處境。
對於大多數超齡農民工或第一代農民工來說,土地是其最后的依靠,而對於70后農民工群體來說,“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故鄉”是很多人正要面對的現實,不會也無心種地的他們,將不可避免地活在“夾縫”中。
“一定意義上,一些農民工沒有‘年齡’的概念,因為他們從未享受過退休金,所以也不會去思考年齡大了、不能工作了怎麼辦。他們隻要能干得動,就得繼續干下去。”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高永安指出,農民工超齡化與近年來日漸突出的農民養老問題一脈相連,它們需要國家從源頭上來推動解決。
目前一些地方正積極引導農民工“返鄉”“家門口就業”,一些地區通過脫貧攻堅行動,在縣、鄉鎮、村設立一些服務性、公益性崗位並向一些年齡較大的農民工傾斜,讓他們在建設家鄉中發揮余熱,而不再是背井離鄉、四處謀生。
一些學者表示,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速,超齡農民工人數在未來10年內還會持續增長,這就需要各級政府審時度勢、未雨綢繆,多措並舉幫助農民工擺脫養老等困境,加快養老金全國統籌步伐,建立更高水平的社會保障體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