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友婷
2019年10月29日09:24 來源:《工人日報》
趙春青 繪圖
“一線施工干的是臟活累活,總要有人干。如果要干,就得干好。”這是方瑞青經常鼓勵身邊人的一句話。
方瑞青是中建三局二公司一名長期攻堅在一線的建設者。1996年,23歲的他在參加工作的第1年,便被安排在專業對口的一線質量崗位,被派往與安徽老家遠隔千裡的深圳。“一年回家的次數一個巴掌都數得過來,回去也隻能住上兩天,就像住賓館一樣。”方瑞青回憶道。
剛上班時,方瑞青身上僅有15元積蓄,月收入不足600元,還要往家裡寄生活費。“每花1毛錢都得瞻前顧后,生活相當拮據。”每日,他奔波於工地,嚴格把關各道施工環節,忙時甚至顧不上吃飯。在施工高峰時期,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干脆將“窩”搬到了現場,與工人同吃同住。
“過去的工地生活物質匱乏,條件十分艱苦。”方瑞青告訴記者,員工宿舍是用石棉瓦搭起的循環工棚,屋內隻有用鋼管和模板拼裝的床鋪。南方潮濕多蚊,常受叮咬之擾﹔風大雨大時,棚子受到撞擊砰砰作響,屋內常漏水受潮。
“他就是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艱苦,就往哪裡搬。”同事閆兵這樣評價方瑞青。2004年,深圳聖·莫麗斯花園項目開工,在無水無電的情況下,方瑞青作為生產經理入駐現場,30多天帶著工人將長達1公裡的10座山頭由99米的高度削減至77.7米,順利完成了公司在深承接的首個36棟別墅工程的土方開挖工作。
2017年,中建三局二公司開拓海南市場,在用人之際,方瑞青響應邊遠地區人才流入的號召,去往三亞海棠灣醫院項目,為新開辟地區的首個自營工程打下頭陣。
2018年,深圳華潤前海金融中心項目主體結構封頂,正緊張進入裝飾階段,在關鍵時刻,方瑞青迎難而上,轉戰深圳接盤工程。
23年來,方瑞青連續轉戰華南各地,任務一次比一次艱難,卻從未有過怨言。然而,他不僅對自我管理嚴格要求,在育才工作中更是高標准培養新人。他領路入門的徒弟各有成績,有的成為分公司負責人,有的成為項目經理……談及秘訣,方瑞青說:“培養要用心。徒弟在設立成長目標時,師傅一定要提出更高的要求,手把手帶。”
“沒有瑣碎之談,隻有精細之分”,是徒弟申偉的感悟。原來,在“傳幫帶”過程中,方瑞青將培養工作落細落實,時常與徒弟深入現場實地學習,小至鋼筋綁扎,細至混凝土過磅,每一項技術、每一道工序都要入眼、入腦、入心。
扎根基層23載,方瑞青遠征異鄉,投入建設12項工程,與團隊創下“國家優質工程獎”“廣東省優良樣板工程”等近20項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