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生祥
2019年11月07日09:07 來源:《工人日報》
11月4日,當記者來到遠離城市喧囂的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河東村時,農民工馬國財正坐在爐子前,聚精會神地打磨一個弓箭坯子。
善騎能射是高原民族的一大特點,至今在青海河湟地區仍保留著最原始的民族民間射箭體育運動和傳統射箭文化。牛角弓是中國古代弓箭的巔峰之作,青海傳統牛角弓運用和制作歷史悠久,一度因純手工制作、用料嚴謹、工藝繁雜、工序細膩、生產周期長等諸多因素,瀕臨失傳。
農民出身的馬國財傳承制作牛角弓這門獨門絕技,在青藏高原“弓”匠界獨樹一幟,成為一名嗜弓如命、技藝精湛的高原“弓”匠。
沉在心底的弓箭情結
走進馬國財的“工作室”,不大的屋子內幾乎滿眼都是弓和原材料。“20多種原材料,近300道工序,歷時七八個月,和100多年前的弓箭制作一樣,一套弓箭‘出爐’要耗費不小的人力物力。”馬國財介紹說,爺爺和父親在弓箭制作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並將牛角弓制作的獨門絕技發揚光大。
“父親常給我講,在家裡光靠幾畝薄田和外出打工是不夠的,還要掌握牛角弓制作的獨門絕技,靠傳統手藝安身立命。”在祖輩們教導下,馬國財12歲就開始學習如何制作牛角弓,20歲就已經能獨立完成傳統牛角弓的制作。
弓箭匠人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恩賜決定了一把弓箭的成與敗。弓箭的核心部件——牛角,就是一種不可預知的未來。“一頭牛就兩個角,牛角在生長過程中沒有傷痕或裂紋,才是弓箭可用之物。”馬國財說,而弓箭另一必需之物——牛筋,也隻能取牛背上的那一綹。
“在整個牛角弓制作過程中,光是‘鋪筋’這一項工藝就要花費80天的時間,首先要把牛筋晾干,再經過砸平、分開、用水泡軟,鋪到弓箭坯子上,鋪8層,每一層要晾10天左右。”馬國財詳細介紹說。
對馬國財而言,一張好的弓太難得。而工匠的智慧,就在於如何將這些天賜機緣完美地呈現在一把弓箭上。“在弓箭多道工序的制作過程中,我們會對弓箭懷有一種敬畏之心。”馬國財說。
牛角弓的“華麗”蘇醒
近年來,隨著青海民間射箭活動、國際民間射箭邀請賽等國內外賽事的開展,傳統牛角弓生產產業也開始發展。從2006年起,青海成功舉辦了多屆國際民間射箭邀請賽,還單獨設立傳統牛角弓比賽項目。馬國財制作的牛角弓受到廣大射箭愛好者的贊譽和青睞,許多來自新疆、甘肅、陝西和青海黃南州、海南州等地區的射箭愛好者登門拜訪,隻為求得馬國財的一張牛角弓。而他的牛角弓價格也由原來的一張200多元飆升到近萬元。
馬國財制作的牛角弓,在選材用料和藝術加工上嚴格按照傳統的方法,在制作過程中還糅合現代元素,在每一種選材、每一道工序上精研細磨、創新工藝,弓箭不僅力度大,精准度高,而且經久耐用,可長期保存。馬國財還創新在弓面上繪畫出獨具特色的圖案,深受射箭愛好者的追捧。
技藝傳承后繼有人
在青藏高原,如今制作牛角弓的工匠寥寥無幾。“沒幾個年輕人願意學,這項技藝還是個長久的活,很少有人能耐心地學下去……”作為家族中牛角弓制作的第四代傳承人,為了把這門技藝傳承下去,馬國財這幾年先后招收過6名學生。
馬國財的二女兒馬明蘇從小受父輩影響,對牛角弓的制作頗感興趣。前些年,她隨村裡其他年輕人一同出去打工,后來發現,打工賺錢不是長久的辦法,於是她毅然回到家中,跟著父親開始學習制作牛角弓工藝。
“剛開始學習是出於好奇,后來感覺這項技藝要傳承下去,不能在我這裡斷了。”馬明蘇說,學做牛角弓,必須師傅手把手地教,每道環節都是手工勞動,所用的樺樹皮、牛筋、牛角等20多種天然材料如今也都是難找難買的。
牛角弓的選材全靠藝人用眼看、用手摸,制作過程既要會木工、漆工,還要懂畫工、皮具制造甚至針線活兒,樣樣講究。別小看一張弓,全部完成要歷時好幾個月。
“學習弓箭制作后,一定要把家族這門手藝傳承下去。”嘗足了其中滋味的馬明蘇說,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牛角弓,讓她更加堅定做好牛角弓的事業,傳承這一古老又充滿魅力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