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匠心筑夢新時代 建設亮麗內蒙古——內蒙古自治區“北疆工匠”風採錄

2019年11月15日09:28  來源:《工人日報》

彭文明: 20年致力於教學實踐的烹飪大師

彭文明是內蒙古師范大學旅游學院綜合辦公室主任、高級技師。榮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第五屆全區技師高級技師突出貢獻獎、全國餐飲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全國餐飲職業教育優秀教師等多項榮譽﹔主持完成國家級課題1項,自治區級課題2項,出版著作3部,發表論文5篇﹔2017年入選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第七批草原英才高技能人才,2018年獲批國家級烹飪大師工作室(負責人),2019年獲批內蒙古第九批草原英才項目草原旅游發展研究團隊(負責人)﹔從事烹飪實踐與教學工作20多年,培養餐飲行業人員5000余人(本科生400余人),多次指導學生在國際、國家和自治區級技能大賽中獲獎。

吳險峰:扎根一線的創新創效達人

吳險峰是國家能源投資集團神華寶日希勒能源有限公司設備維修中心吳險峰勞模創新工作室主任、高級工程師。他同時也是呼倫貝爾市總工會兼職副主席、呼倫貝爾市勞模創新協會副主席。多年來,他始終堅持“干一項工程,樹一座豐碑”的工作理念和刻苦鑽研、勇於創新的工匠精神,從一名中專生成長為公司技術創新的帶頭人。他獨立和主持完成技術創新和改造項目50余項,獲得專利11項,創造直接經濟效益2億元以上。他研制的全自動平車降高系統獲得全國煤礦職工技術創新成果一等獎,大型多功能四柱臥式壓力機獲得國能集團科技創新項目二等獎,液壓拆線機獲得內蒙古職工技術創新成果二等獎。

李鬆: 用精益求精詮釋工匠精神

李鬆是中國兵器內蒙古北方重工集團有限公司防務事業部電工高級技師、工程師,中國兵器北方重工集團關鍵技能帶頭人,包頭市數控裝調維修工作室負責人。在我軍新型裝甲車炮和艦炮研制的漫漫征程中,李鬆在一系列主戰裝備型號項目工程的生產設備、改造、維護保障中作出了突出貢獻,他先后攻克2萬安電解螺旋拉床的設計、調試、工藝實驗和數控車床小件連續加工系統的設計、調試等多個精密加工設備技術工藝難點,完成技術攻關70 余項,他帶領所在大師工作室成員完成技術革新、合理化建議百余項,獲得國家專利3項,形成論文7篇,創造經濟效益3500 余萬元,他尤其在某型大口徑火炮的關重工藝設備的自行設計調試中提出多項先進方法和工藝並展現出獨樹一幟的技術絕技。

秦建忠:匠心筑夢鈾化工

秦建忠是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壓水堆元件廠擴建車間干法二氧化鈾粉末制備組組長、高級技師。他負責的《高通量實驗堆元件制造返料回收工藝及其應用》等科研項目分別榮獲工業與信息化部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中核集團公司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他刻苦鑽研技術理論和專業操作技能,通過改進冷捕集工藝,提高30B容器內低濃鈾回收利用率,每年可節約原材料費用近400萬元﹔自主調試先進干法工藝,代替傳統濕法工藝制備二氧化鈾粉末,節省生產周期,減少人員配置及成本投入。解決某軍用產品雜質超標難題,提高工藝生產效率40%,節約成本近200萬元,增收近4000萬元。

姚樹華: 用匠心精神為電網穩定運行保駕護航

姚樹華是內蒙古電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電力科學研究院分公司副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工作30余年來,他一直致力於內蒙古電網的發展,在無數次電力故障搶修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經他分析處理的大型變壓器缺陷就有400余台。他帶領團隊在全國首次實現了變壓器現場真空——短路熱油循環干燥處理,為公司節省檢修時間2個半月、檢修資金200余萬元﹔引進新理念開展全網設備的狀態檢修,每年減少檢修費用5000萬元﹔與清華大學、湖南大學等單位合作,運用超算重點研究SF6氣體極低溫液化對絕緣的影響。他用精湛的技術,精細務實的匠心精神,為內蒙古電網安全穩定運行保駕護航。

陳九連: 用執著攻克一道道研發難關

陳九連是金宇保靈生物藥品有限公司研發經理、高級獸醫師。他主要負責開展的口蹄疫O型、亞洲1型二價滅活疫苗研制項目於2010年分別榮獲呼和浩特市、內蒙古自治區兩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011年開發出達到國內領先、國際一流品質的口蹄疫滅活疫苗﹔2014年到2016年兼任公司生產部經理,取得疫苗穩定生產與順利擴產雙豐收,使公司口蹄疫滅活疫苗抗原產能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他開發研制的高品質口蹄疫疫苗以切實、有效的免疫防控效果贏得廣大養殖戶的青睞與好評,其銷量在國內遙遙領先。公司2014年到2018年累計銷售額達近50億元,為公司帶來了豐碩的經濟效益。新產品及新工藝也為養殖業發展、疫病防控及生態保護等創造了巨大的社會效益。

烏力吉:30年一見鐘“琴”

烏力吉是內蒙古呼魯格民族樂器有限公司馬頭琴制作師、高級技師。從1985年獨立制作完成了第一把馬頭琴,從此走上了職業馬頭琴制作之路。2004年他成為內蒙古首位使用“齊·寶力高牌”商標的樂器制作師。2005年他開始擔任制作世界馬頭琴大師齊·寶力高個人專用馬頭琴和齊·寶力高野馬馬頭琴樂團的專用馬頭琴﹔2008年他制作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演奏專用馬頭琴﹔2013年他成為內蒙古民族歌舞劇院民樂團專用樂器制作師、特邀技術顧問及維修專家﹔2017年至今,他成功復原了35種蒙古族樂器。2018年他成為自治區級馬頭琴制作技藝傳承人和全區技術能手。他從1997年開始收徒至今,已經培養出了58位學徒。這些學徒主要活躍在北京市和內蒙古自治區,為馬頭琴設計制作、弘揚蒙古族文化發揮了積極作用。

趙志崗: 投身發電事業 助推節能減排

趙志崗是內蒙古能源發電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金山熱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級工程師。他主持的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的試驗研究項目獲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他解決了多台機組振動大、軸瓦溫度高、斷葉片等技術難題。他研發的牽引式擋煤板、絞龍輸煤裝置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授權。他組織技術攻關,將模型預測控制算法應用於協調控制系統,解決了常規策略調節速度慢和穩定性差的問題,改造后獲得獎勵電量6751萬千瓦時,為公司增收1909萬元,該項目獲自治區電力職工技術成果二等獎。他實施了余熱利用改造項目,改造后全年減少燃料成本2400萬元,同時增加400萬平米供熱能力。這個項目對呼和浩特地區替代小鍋爐供熱,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具有積極意義。

李冬涼: 用創新精神填補行業空白

李冬涼是內蒙古自治區民航機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地面服務分公司高級技師。他從1993年進入民航系統到現在,已經從事特種車輛工作26年,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自治區勞動模范、首都機場集團最美國門人等多項榮譽稱號。2015年李冬涼創新工作室成立以來,他帶領工作室成員取得了模擬航空器、輪胎安裝壓力機、環保智能移動衛生間等多項研究成果,獲得了4項實用新型專利。其中,模擬航空器專利填補了行業空白。李冬涼牽頭編寫了特種車輛圖文結合作業指導書和視頻教材,解決了特種車培訓難的問題,培養了多名技術能手。他帶領工作室成員通過自修、改造、培訓,為公司節省了250多萬元的成本費用,提高了安全質量,節約了人力物力,提升了運行效率。

徐宏偉: 給河套灌區現代化管理插上科技翅膀

徐宏偉是內蒙古河套灌區管理總局科技文化處副處長、高級電子工程師。他自行設計開發的量測設備與系統解決方案,在河套灌區的灌溉、水資源監測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應用微功耗、無線傳感等技術,建成水位、流量、氣象、視頻等1000余節點的在線採集系統和由39處無線基站、290處工作站組成的水利專網,覆蓋全灌區東西300公裡范圍。他在國內大型灌區中,首批開發應用“灌溉水量調度系統”,結束了完全依賴人工處理水情的歷史。他設計並建成的河套灌區雲計算中心、調度中心大廳等,整合灌區實時數據,首次實現聯合、實時監測調度,加快了水利管理的現代化進程。

韓吉雨:優質奶源“及時雨”

韓吉雨是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液態奶事業部奶牛科學院營養中心副主任、畜牧師。他參與的國家科技部“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農牧交錯區奶牛養殖技術規范建立與高產核心牛群構建”課題研究,通過國家科技部驗收並獲得專家組一致好評。“農牧交錯區奶業現代化生產技術集成與產業化示范”項目獲內蒙古科技廳科學進步獎一等獎。“農牧交錯區奶牛養殖技術規范建立與高產核心牛群構建”項目獲得中國工商聯科技進步一等獎。“奶牛營養評估體系的建立和推廣”項目獲得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2018年1月擔任自治區政協委員以來,他提出了“服務協作型”幫助農牧民脫貧致富的“四個聯結”模式,為農牧民提高收入、實現企業與農牧民共贏作出了貢獻。

李曄: 用實際行動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李曄是內蒙古大興安嶺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監測科主任、高級營林工程師。2001年調入汗馬自然保護區從事生態建設工作,把常年深入原始森林野外調查、科研監測作為工作常態。18年來,汗馬保護區從一、二、三期基礎設施建設的全面完成,到成為中國和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再到加入國際重要濕地和《汗馬自然保護區條例》的正式施行,都留下了他辛勤工作的汗水。他組織完成資源本底調查和國家林業局珍稀瀕危物種調查監管項目等多項科研課題,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主編出版了《內蒙古大興安嶺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昆虫圖譜》《汗馬自然保護區駝鹿》等科普讀物。他用自己的智慧、青春和汗水譜寫了動人的綠色華章,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內蒙古自治區《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和《關於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傳承、培育和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2019年內蒙古自治區總工會、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內蒙古廣播電視台在全區聯合開展了“北疆工匠”選樹宣傳活動。旨在通過推薦、選樹、宣傳活動,打造工匠品牌,厚植工匠文化,拓展技術工人成長成才通道,發揮優秀技能人才的示范引領作用,促進自治區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工匠精神,時代氣質,已成為社會共識。

建設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培育新時期工匠精神,一批批北疆工匠脫穎而出,“工匠精神”如同一股清流在企業、車間、工地激蕩。

選樹范圍面向內蒙古各行各業從事生產服務、技術研發等基層一線崗位的職工,不受學歷、年齡、性別所限,重點聚焦能源、化工、冶金、農畜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大數據雲計算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優勢傳統民族產業、生態文明建設領域。

最終,通過各盟市、產業工會、有關行業協會及個人自薦,共有80多人申報。經過自下而上的推薦申報、審核、答辯、公眾投票、終選、社會公示等程序,12名“北疆工匠”正式誕生。此次選樹的12名“北疆工匠”均為基層一線職工,他們來自不同行業和崗位,他們孜孜以求、銳意創新,推動行業進步,成為各行各業產業工人學習的標杆。

他們的模范行為必將帶動內蒙古各族職工在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的偉大實踐中創先爭優、建功立業。

(徐騰飛)

(內蒙古自治區總工會供圖)

(責編:程宏毅、艾雯)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