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培訓就業

男護工稀缺,職業細分呼喚觀念升級

吳迪

2020年01月02日08:40  來源:《工人日報》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不少行業似乎天生是女性的專利:育兒催乳、老人陪護、保姆保潔、醫院護理……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男性服務人員逐漸出現在家政護工行業中,他們的登場拓展了服務的邊界。然而記者發現,由於可供男性工種選擇的范圍有限,加之一些傳統觀念影響,男性護工成了家政市場的稀缺資源。(見2019年12月26日《工人日報》)

在家政市場,男護工稀缺成為越來越突出的用工難題。有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全國注冊護士總數僅約400萬,經過護理及相關專業系統訓練的護理員不超過30%,而取得養老護理員資格証書的不足三分之一,護理領域勞動力供應呈現人才整體缺口大、專業護理人才短缺、男性護理員尤其短缺等特點。

男護工稀缺,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收入不高,以北京某家政公司平台數據為例,該平台現有男護工年齡在45歲到55歲之間,薪資平均每天200元。這意味著,即便工作一整月不休息收入也不過6000元左右。二是社會認同不足,在很多人看來,護工與保姆沒太大差別,“我花錢你出力,天經地義”。

總體看,社會分工中,不少行業從業者的構成長期存在著性別差異,甚至很多職業隻適合某單一性別的工作者承擔。比如,催乳師絕大多數為女性、門衛保安多為男性。這些職業分工因隱私、體力等客觀因素呈現出性別分布的不同,實屬正常。

但也要看到,有些行業從業者的性別不平衡,並非必須如此。比如,男教師、男護士、男保育員等。正如一位從男幼教崗位上辭職的教師所言,“最不喜歡‘男阿姨’這個稱呼,從這一稱呼就能看出男老師很難找到歸屬感。”

某種角度上說,男護工成稀缺資源,凸顯職業細分的當下,需要更包容、寬和的勞動環境。未來,社會分工會越來越精細,工種也會越來越多元,不同人群對服務也會有更多差異化的需求。包括男護工在內的很多工種是社會發展的剛需。提升社會認同,提高人們對職業劃分的認識,少一些偏見,多一些市場眼光,是努力的方向。為此,有的地方已經行動起來,在地方性法規中明確規定,增加幼兒園男性教師的數量和比例。

促進、推動一些行業從業者性別比例、年齡結構越來越合理、均衡,不僅關乎每個人購買服務的需求能否實現,也關乎整個社會的就業形勢和勞動力市場的繁榮、發展。

(責編:田少星、艾雯)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