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勞動觀察

給“毛細血管”輸送實實在在的營養

杜鑫

2020年01月07日09:16  來源:《工人日報》

據近日媒體報道,對經濟環境十分敏感的小微企業,時下正在面臨不少成長痛點和難點。打通政策營養在運輸到小微企業這些國家經濟體系“毛細血管”過程中所遭遇的不暢,需要各方從何處著手?一些地方的做法給了我們有益啟示。

小微企業是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和容納就業的生力軍。數據顯示,小微企業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和80%以上的勞動力就業。保護小微企業,就是穩增長、保就業。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接連出台支持民營經濟、促進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小微企業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截至去年10月末,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3.3%。同樣截至去年10月末,小微企業減稅1860.89億元。

但現實中,諸多政策紅利並沒有惠及每一根毛細血管,營養在運輸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堵點。

能否找到資本的支撐,是很多小微企業存活與發展的關鍵。以小微企業普遍存在的融資難問題為例,銀保監會去年6月份提供的數據顯示,有貸款的小微企業是660萬戶,約佔正常經營小微企業總戶數的25%。這個比例顯然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問題出在哪兒?不得不承認,在經濟下行壓力下,銀行是否願意且能夠承受小微企業較高的不良貸款率,是值得重視的問題。如何促進大中小銀行形成服務小微企業的合理分工機制,也是相關政策要研究的問題。還有,一些中介機構幫助小微企業更便捷地到銀行貸款,卻收取較高的服務費,導致一些小微企業融資成本並未降低等等,都需要相關政策做出有針對性的調整。

更重要的是,每個企業所處行業不同、所處成長階段不同,自身需求也會不同,最大限度地一企一策,才能做到雪中送炭。比如,一些銀行針對初創期企業提供快捷的結算服務以及投融資服務,針對成長期企業提供便捷的財富管理和融資服務,針對成熟期企業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務。這種全生命周期的分段服務,有效緩解了小微企業不同階段的燃眉之急。

此外,創新扶持方式,借助科技力量,能更加有效地幫助政策落地。比如,一些銀行不僅給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支持,還與媒體機構合作推出線上課堂,既“扶貧”又“扶智”。課程做好了,可以吸引更多小微企業客戶﹔小微企業經營改善了,壞賬率也會下降。

還有一些金融科技公司通過大數據技術,挖掘分析企業的訂單、貨運、納稅等時效性更強、質量和敏感度更高的交易數據,較好地解決了財務報表數據不真實、披露信息不充分的問題,解決了銀行很難透過小微企業現有財務數據來准確判斷其還款履約能力的問題。

類似的經驗和做法都值得相關地方認真研究和借鑒。

改革開放以來四次創業潮的經驗表明,政策利好是小微企業蓬勃發展的催化劑。同時,那些真正能勇立潮頭、發展壯大的企業,都要具備在逆境中奔跑、適應形勢的能力。“毛細血管”最終成長為“主動脈”,關鍵還要靠小微企業自己“擼起袖子加油干”。

(責編:田少星、艾雯)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