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勞動觀察

以公共利益為底色,人臉識別技術請慢些走

吳迪

2020年01月09日10:26  來源:《工人日報》

最大程度降低公眾為新技術的漏洞埋單、付出不必要代價的可能性,比研發推廣新技術本身,更具有挑戰性和考驗力。

據近日央視報道,當前,網絡上存在著利用人臉識別技術漏洞牟利的灰色產業。一套人臉和身份証照片打包價2.5元,還有人在線傳授照片刷臉技巧,經過操作,可以騙過部分手機App的活體認証環節,相關人臉認証涉及58同城、陌陌、世紀佳緣等多個應用。

人臉識別技術應用“飛入尋常百姓家”,為生活帶來了不少便利,比如身份驗証、掃臉支付等。此外,在失蹤搜救、安保、偵破、反恐等領域也發揮了積極作用。如張學友的演唱會成了逃犯的夢魘、北大弒母案嫌犯在重慶江北機場被抓以及最新的勞榮枝案等,這其中都有人臉識別技術的功勞。

作為人工智能的重要應用,人臉識別目前在世界范圍處於推廣、普及階段,是全球性的技術發展趨勢。未來,應用場景會更廣泛、層次更加深入,將深刻改變和影響我們的生活。有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計算機視覺人臉識別市場規模為151.7億元,預計2021年將達530億元,市場規模增長迅速。

與此同時,公眾對人臉識別侵犯隱私、泄露個人信息,甚至威脅資金安全等表示擔憂。一項研究發現,超七成民眾對網絡運營者的安全保障能力存有疑問,擔心人臉信息遭泄露。

會不會有公司收集的人臉識別數據庫存在信息泄露?會不會危及用戶財產安全?個人信息安全與資金安全是公眾最擔心的兩個問題。其原因,一是相關立法、規范性政策等明顯滯后於技術發展,沒有缰繩自然勒不住狂奔的野馬。二是收集和使用人臉信息的必要性、邊界等問題尚無“標准答案”。比如,當人們在用一款軟件玩換臉游戲時,其實暴露出去的人物畫像已經變得更加豐滿——人臉識別能與多方信息關聯,計算得出更多深層信息,如身份証號碼、購物習慣、金融貸款、家庭住址、甚至性取向……

顯然,人臉識別是一把雙刃劍。充分利用好這一技術,創造出更多積極效應,是人們所期望的。同時,如何最大程度保証其不闖禍、不添亂,也非常值得關注。就此而言,要通過制定法律法規和國家標准,明確企業的從業資質與行為規范﹔制定更加完善的准入機制,最大程度地防范人臉識別技術被濫用。核心一點,要平衡好創新與風險、技術進步與個人權益保護的關系。

從共享經濟井噴時代的單車押金難退,到二維碼面世初期的資金被盜,再到如今的人臉識別喜憂參半,很多新技術的快速發展超出我們的意料,而其中尤其讓人擔心的是,普通百姓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之付出一定代價。

發展新技術不能因噎廢食,但必須在安全可控的范圍之內。某種程度上講,最大程度降低公眾為新技術的漏洞埋單、付出不必要代價的可能性,比研發推廣新技術本身,更具有挑戰性和考驗力。

發展新技術,當以公共利益為底色。人臉識別技術,請慢些走。

(責編:田少星、艾雯)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