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勞模風採

滴水掘金 匠心淬煉——

記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潘從明

康勁

2020年01月13日08:20  來源:《工人日報》

閱讀提示

要熟練掌握鉑族金屬的提煉技術非一日之功。那幾年,潘從明“啃”下了120多本專業書籍,學習筆記寫了幾十本,800多個貴金屬冶煉工藝化學方程式被他反復思索、不斷推敲、持續實驗……人們驚異地發現,潘從明漸漸有了一雙“異於”常人的雙眼,能在渾濁的液體中,甄別和捕捉著那些若隱若現的稀有貴金屬分子。

1月11日中午時分,從北京到金昌的飛機仍在空中盤旋,透過舷窗,俯視蒼茫浩瀚的西北大地,載譽歸來的潘從明想起了首次聽到鉑族貴金屬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那是在1996年,當時的金昌剛剛被稱為“中國鎳都”,是甘肅河西走廊東段、祁連山北麓、阿拉善南緣的一個偏遠小城,還沒有種下漫山遍野的紫金花海和薰衣草,如今綠樹蔥蘢的金川國家礦山公園在那時還是堆滿礦渣的一座座“廢山”。

彼時,從技校畢業的潘從明剛剛進入金川公司當學徒,他眼前的貴金屬生產車間神秘而庄嚴。閃爍銀光的鉑、鈀、銠、鋨、銥、釕等六種鉑族金屬,正日益成為現代航空航天、軍工電子、醫療化工、精密電子、燃料電池、光纖制造等行業重要的“工業維生素”。但遺憾的是,鉑族金屬極為稀少,而中國的儲量佔全球的儲量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其中大部分就“埋”在金川公司的鎳銅礦石中,以及冶煉后的電解鎳渣、陽極泥等礦渣廢料中。

24年彈指一揮間,潘從明從一名“小學徒”成長為“大國工匠”,由他主創的“鎳陽極泥中鉑鈀銠銥綠色高效提取技術”項目,憑借鉑鈀富集分離、鉑鈀簡短清潔精煉、銠銥資源化利用等一系列技術突破,問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800多個化學方程式

“如果沒有一套世界領先的提純技術,冶煉后的電解鎳渣、陽極泥、二次含貴金屬物料等,隻能作為工業廢料被拋棄。”剛來到車間上崗,老師傅們的一席話,就深深地扎在潘從明的心尖上。

鉑族金屬的提煉,需要五六十種化學試劑,涉及到的方程式有800多個,更為棘手的是,其中七成以上在教科書中根本找不到,科學家們探索出的新技術、新方案也亟待著到工業化大生產中“落地”“驗証”……

每一種貴金屬提取,要經過20多道工序,有200多個技術控制指標,稍有0.01%的偏差,都會前功盡棄。對於從技校鑄造專業畢業的潘從明來說,要熟練掌握鉑族金屬提煉技術非一日之功。

那幾年,潘從明“啃”下了120多本專業書籍,學習筆記寫了幾十本,800多個貴金屬冶煉工藝化學方程式被他反復思索、不斷推敲、持續實驗……

“深紅——紫紅——血紅——黃紅……”幾年后人們驚訝地發現,潘從明漸漸有了一雙“異於”常人的雙眼,能在渾濁的液體中,觀察其中極其微妙的色彩變化,甄別和捕捉著那些若隱若現的貴金屬分子,普通的液體也被他描述得斑斕萬千、浩瀚無垠。

“溶液中帶有藍色,說明含有銅雜質﹔偏紅色則是有鐵雜質……”把曾經廢棄的礦渣變成顏色不同的液體,再從液體中准確掌控每個微妙變化,最終成功提取出幾克、幾微克的貴金屬——從此,潘從明沿著他所創造的“顏色判斷法”的“絕技、絕活”越走越遠,先后承擔國家和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9項,金川集團重點科研項目36項,完成各類創新項目215項,擁有受理授權國家專利56項,在核心期刊上發表科技論文18篇,攻克了“鎳陽極泥中鉑鈀銠銥綠色高效提取技術、復雜原料中銅貴金屬協同高效提煉技術、貴金屬廢氣淨化與回收”等三大世界性技術難題,徹底改變了我國貴金屬冶煉長期依賴國外技術的局面,成為業內首屈一指的鉑族金屬精煉大師。

99.99%的“極限追求”

“必須4個9,達到99.99%!”能夠從銅鎳冶煉“廢渣”中同時提取稀有貴金屬,靠得就是這種萬分之一的精准度。在金川,提純1克鉑族貴金屬,至少需要數噸的鎳礦廢渣反復萃取,才能生產出純度99.99%的、合格的稀有貴金屬產品。

潘從明的工作,就是將堆積如山的廢渣變成渾濁的液體,再讓藏身在色彩斑斕的水滴中的鉑族貴金屬,乖乖地“列隊”流淌進成品槽中。

“在操作工程中,別說一根細小的頭發絲,就是一粒更小的塵埃都能影響純度,甚至用手摸一下金屬器皿,都可能讓價值數千萬元的產品返工。” 在潘從明看來,這種對產品的“極限追求”正是從技校生成長為“大工匠”的必由之路。

正是對貴金屬生產線工藝系統的精確把握、對關鍵工藝技術參數的持續優化改進、對貴金屬產品質量的精細控制,潘從明和同事使得金川貴金屬冶煉生產技術一步步跨入國際領先水平。金川的貴金屬單位加工成本降低了60%以上,勞動生產率提高了70%以上,同時還實現了貴金屬濕法精煉的清潔生產。

《工人日報》記者在金川公司貴金屬冶煉廠採訪時,臨走前鞋底的幾滴水珠,被潘從明用試紙反反復復“粘”了幾次,這是他們多年的精細與執著所養成的習慣!

這是一個對礦山資源“吃干榨盡”的綠色工業樣板,也是一個“滴水掘金”的現代工業傳奇。

工業“硬”,中國強

“大家認為,73噸小麥、15噸對蝦,能交換些什麼呢?”2018年11月29日,作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的潘從明受邀在人民大會堂作“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宣講報告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他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百廢待興的中國在糧食極度緊缺的情況下,不得不用73噸小麥、15噸對蝦從國外換取500克鉑族貴金屬。天宮升空,蛟龍下海,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這一個個大國重器,一旦缺少了貴金屬,都將無從談起……”

在金川,這個缺鎳少鈷沒有貴金屬的簡單“故事”,被天天講、人人說,講了60年。其中所浸透的是每一位金川人立志資源報國、產業報國的初心。

從1958年開始,經過幾代金川人的努力,徹底改變了中國鎳、鈷及鉑族貴金屬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助力中國鋼鐵“硬”起來。

1月10日上午,潘從明捧回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獲獎証書,他說:“感謝國家給我們一線工人搭建了這麼好的一個平台,獎牌証書名字雖然是我一個人,這個榮譽是幾代金川人共同奮斗出來的。未來,我會和廣大一線職工共同努力,不懈堅持,立足新起點,多出成果,以更好的成績報效祖國,回報公司。”

照片:本報記者 王偉 康勁 攝

圖片設計:張菁

(責編:田少星、艾雯)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