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勞模風採

不一樣的抗疫故事 同樣的感人力量

——三位醫衛行業代表委員的抗疫心路

記著 王群 羅筱曉 王維硯

2020年05月25日09:45  來源:《工人日報》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派出醫務人員奔赴武漢支援(2月7日攝)。新華社發

今年的全國兩會,有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是全國人大代表或全國政協委員,也是疫情中逆向而行的抗疫斗士。本次兩會期間,他們根據自身的抗疫經歷,圍繞疫情防控與救治、公共衛生安全等話題,提出來自抗疫一線的真知灼見,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代表委員的責任和擔當。

他們崗位不同,卻有著相同的使命﹔他們書寫了不一樣的抗疫故事,卻有著同樣的感人力量。

確保一線醫務人員“零感染”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院長張國剛委員帶來了包括“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保障一線醫務人員身心健康”在內的多項與疫情防控、醫療救治相關的提案建議,而這正源自他數月來親歷抗疫一線的思索和總結。

2月8日,元宵節,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133名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登上去武漢的高鐵,接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重症病房。

“133人,回來一個都不能少。”臨行前,張國剛對醫療隊員反復叮囑。早在2月1日,在醫院接到支援湖北通知后,張國剛便迅速組建由自己帶隊的醫療隊。

數月來,張國剛委員全身心地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中,每天工作至凌晨是家常便飯。

最終,讓張國剛委員感到欣慰的是,133名隊員圓滿完成救治任務,全部平安凱旋,留守在本地抗疫的醫護人員同樣“零感染”。

“保護關愛醫務人員是有效防控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重要保障。”本次兩會中,張國剛委員呼吁,要保障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一線醫務人員身心健康,完善醫務人員身心健康服務體系和社會支持系統。同時,他建議從人才培養源頭出發,重視高等醫學教育的整體性,優化公衛人才和臨床醫學人才的培養。

完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

“這次疫情暴露出了我國現有體系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短板。”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院長李為民代表建議完善防、控、治一體的高效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

疫情發生后,李為民擔任四川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一直工作在疫情防控一線。據他介紹,除華西醫院本院作為定點醫院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外,該院還全面接管成都公共衛生臨床治療中心,分5批次派出175名醫務人員支援湖北,並派出醫療專家赴意大利和非洲多個國家指導新冠肺炎救治工作。

疫情期間,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嵌合式醫聯體發揮了重大作用。地處川西高原的甘孜州醫療衛生條件相對落后,但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有78人。此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醫療管理團隊通過在線和共享方式,對當地醫療團隊進行了培訓。最終,甘孜州實現了新冠肺炎零死亡病例。

李為民代表認為,經歷疫情大考之后,更重要的是放眼長遠,總結抗疫經驗,提升應急能力。

“比如綜合性醫院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反應能力有待提高。”李為民代表說,疫情發生初期,華西醫院的一些醫生與護士也不清楚如何預防感染,都要進行緊急培訓。

此外,各地醫療物資保障能力、傳染病醫院的重症救治能力和科技支撐能力等都暴露出了不同程度的缺陷。李為民代表呼吁,在公共衛生領域,一定要將防和治整合為一體,建立一體化的服務體系,從而達到最佳應急效果。同時,他還希望完善防、控、治一體的科技創新機制,“從病原發現,傳播路徑的阻斷,再到新藥的治療方案,形成一條龍的研究創新體系”。

基層醫療組織當好百姓健康“守門人”

進入全國兩會時間,北京市豐台區方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吳浩委員的電話一直很“熱”,他被採訪的問題總是離不開在武漢抗疫的經歷。

2月6日,吳浩委員作為中央指導組防控組社區防控專家組組長登上列車奔赴武漢。17年前,吳浩委員曾在第一批奔赴抗擊非典一線,在發熱門診和隔離病房奮戰。這次啟程,他一去就是51天。

來到武漢的第二天,吳浩委員就和社區防控專家組成小組奔赴當地13個區,實地調研街道、小區、隔離點等的情況。

“我們就像是中央指導組分布在各區的‘眼睛’,不僅要發現問題,還要解決問題,擰緊社區防控的‘水龍頭’。”吳浩委員這樣形容在武漢的工作。他們走遍了武漢的377個街道、500余個小區和16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共梳理出了1275條問題,並針對每一個問題提出了具有可實施性的建議。

“要充分重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哨點’和‘探頭’功能,加大對基層醫務人員相關知識的培訓。”吳浩委員這次帶來了關於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下社區治理的相關提案,他期待今后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繼續發揮基層醫療、全科醫生和家庭醫生的健康“守門人”作用,為老百姓提供防治結合的健康管理和基本醫療服務。

(責編:郝萍、艾雯)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