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勞動觀察

來自工會系統的代表委員為城市困難職工解困脫困建言獻策

“全面小康路上,一個職工也不能少”

記者 陳曉燕 王維硯

2020年05月27日08:22  來源:《工人日報》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國人大代表馮鴻昌對政府工作報告裡的這句話“看了又看”,認為它“十分提振信心”。

這位長年奮戰在困難職工幫扶一線的企業工會主席,在動身到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前一天,還在為所在企業裡的11名罹患重疾的職工操心。“這11名職工剛被認定為企業愛心基金的補助對象,工會按制度規定對他們給予補助。”

推動城市困難職工解困脫困,是脫貧攻堅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今年疫情的特殊背景下,如何打贏城市困難職工解困脫困攻堅戰?怎樣建立困難職工解困脫困長效機制?來自工會系統的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他們呼吁:全面小康路上,一個職工也不能少。

精准施策成績顯著,同時發現新問題

“截至2019年底,全國城市低保人口有860.5萬人。同時,還有一定數量的未納入低保的困難職工家庭,患重病和意外事故的支出型貧困家庭。”

來自全國總工會調查的這組數據,讓身為職工“娘家人”的工會系統代表委員們心裡沉甸甸的。

推動城市困難職工解困脫困,各級黨委、政府和工會一直在努力。據統計,有26個省(區、市)出台城市困難職工解困脫困實施意見或將這項工作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考核項目。從2016年開始,全國總工會部署開展城市困難職工解困脫困工作,明確了2020年困難職工同步邁入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各級工會組織積極行動,精准施策,幫助一大批城市困難職工家庭實現解困脫困。2019年,工會建檔困難職工由年初的93.27萬戶下降到年底的44.35萬戶。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代表委員也發現了一些新問題。來自全國總工會的調查顯示,城市低保戶雖然有社會救助措施保障基本生活,但缺乏像農村扶貧那樣的綜合性扶貧措施和長效機制來解決根本脫貧問題。同時,基於戶籍基礎建立的政府救助體系,難以解決城市中流動貧困人口的生活保障。一些夫妻雙方分屬於城市和農村戶籍的“半邊戶”沒有納入同城救助體系,他們在遭遇困難時,城鄉社會救助“兩不搭”。一些資源枯竭型城市、關閉停產的工礦區、三線建設軍工企業的老職工,曾經在歷史上作出重要貢獻,但由於企業等原因,現在生活十分困難。

“困難職工群體一般收入水平低、住房條件差、自我脫困能力弱,同時面臨醫療、教育、養老等生活困難。”多位代表委員表示。

建立支出型困難家庭的救助體系

一邊是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一邊是一些幫扶政策還存在薄弱環節。在採訪中,怎麼解決“因病因意外傷害致困”是代表委員們探討較多的問題。

馮鴻昌代表所在的廈門港務控股集團公司,職工如果因罹患重病或遭遇意外導致生活困難,可以根據困難程度獲得來自市總工會、企業工會和行政多個層次的保障和救助。但即便如此,這些措施還不足以解決職工大病的困難。

“如果職工患病或因意外傷害致殘,不僅面臨高額治療費的壓力,還有可能喪失勞動能力,不得不病休在家,收入大幅減少,其配偶也可能需要照顧他而無法工作。如此一來,微薄的收入根本無力支撐就醫、子女教育、養老等開銷。”馮鴻昌代表希望有關部門能進一步加大對這部分職工的幫扶力度。

不僅如此,他還認為,有的救助政策的門檻偏高,把一些實際上生活困難的職工攔在門外。一方面是救助認定的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准偏低,另一方面,在考慮收入和家庭支出后,把機動車輛考慮進來一刀切,不太科學。“比如,有的職工收入雖然高過救助線,但其家庭負擔重,必要的支出高,生活仍然困難。”

“近年來,安徽省委省政府將困難職工解困脫困納入民生工程,取得了很好成效。但是,當前‘因病致困’是導致職工家庭困難的首要因素。”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總工會一級巡視員李素萍出示了安徽省總調研的一份數據:據統計,2020年3月安徽省工會在檔困難職工中,因病致困的職工佔比超過一半,以遠超第二名的比例居致困因素首位。為此,她建議,深化和完善醫改政策,提高職工醫保報銷比例,同時建立完善職工醫療保障制度,通過進一步加強對困難職工的醫療救助和醫療保障,切實解決困難職工因病致困的問題。

曾從事工會工作多年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董事長焦開河特別關注因重大疾病、子女就學、意外風險等致困的職工。他認為,有必要推動政府建立支出型困難家庭的救助體系。“推動將因病致困的職工納入大病保險和醫療互助保險,建立完善重大疾病保險救助體系和支出型貧困家庭的救助體系,有助於從源頭幫扶困難職工脫困解困。”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總工會經費審查委員會原主任李守鎮則建議,健全分層分類的城鄉一體化社會救助制度體系,將城市低收入群體特別是重病重殘家庭納入社會救助保障范圍,完善城市低收入群體家庭專項救助制度。

李守鎮委員同時注意到新冠肺炎疫情給城市低收入群體就業、收入、生活造成的影響,為此呼吁加強疫情應對臨時救助措施。“比如,財政部門在資金上支持對突發困難和臨近貧困邊緣的低收入職工開展臨時幫扶和送溫暖,增加向困難職工和低收入職工一次性救助,鼓勵和支持工會開展在政府救助覆蓋前的前置幫扶工作。”

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緩解相對貧困長效機制

“城鄉相對貧困現象將在今后一段時間長期存在,扶貧工作重心將轉向解決相對貧困,亟須研究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全國政協常委,全國總工會原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陳榮書說。

他建議,在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中,要通盤考慮農村和城鎮的相對貧困問題,研究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緩解相對貧困長效機制,明確政府牽頭和責任部門,制定具體的目標及政策舉措等﹔研究並實施城市扶貧戰略,特別是整體解決區域性、行業性的集中連片困難職工方案﹔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體系,著力解決現有社會救助“碎片化、斷崖式和低保捆綁式”問題。

陳榮書委員還建議健全城市貧困預防措施。切實推進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勞動報酬份額佔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例。加大教育投入,增加基礎教育投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實現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包括“研究適應新的就業狀態的社會保障模式,預先排除‘三新’就業群體未來退休時社會保險缺失可能的社會風險隱患”。

此外,實施以就業創業為核心的開發性扶貧脫困措施。加大結構調整和化解產能過剩企業及其富余人員就業扶持政策落實力度,對資源枯竭城市(或礦區、林區等)實施特殊的就業扶持政策。健全失業監測統計制度,增強失業保險促進就業功能。

焦開河委員則著眼於鞏固城市困難職工解困脫困成果,防止返貧返困。“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調整優化現有工會幫扶政策,推動政策、責任、幫扶等統籌接續,構建長效解困脫困機制。”

(責編:宋美琪、艾雯)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