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成果轉化“費力不討好”,導致不少職工的科創成果只是挂在牆上的一紙專利認証書——

沒有“通行証”,一些創新成果遇梗阻

李國

2020年08月19日09:03  來源:《工人日報》

閱讀提示

由於成果轉化“費力不討好”,導致大量的職工科技創新成果只是挂在牆上的一紙專利認証書。

如何破解職工科技創新“腸梗阻”?職工期待創新成果孵化轉化服務更給力,用市場化的手段幫助職工技術創新成果找“婆家”,實現資源充分有效配置。在助推企業創優創效、升級轉型的同時,也讓職工發明家“有名又有利”。

陳學皋是重慶能源集團石壕煤礦的一名職工,他已經申請並獲得四項國家專利,比較成熟的兩項創新成果是陳氏全自動阻車裝置和無鑰匙新型門鎖,並得到了相關專業人士認可,但始終沒有投入生產。

陳學皋遇到的情況並非個例。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不少員工有創新的智慧和精神,但僅靠個人的力量,勢單力薄。因為一個創新成果,從試驗到成功,再到投入使用,需要技術成熟、管理認可、安全保証、資金支持等等,最終才能真正體現出新成果的價值。否則,創新成果有可能變成辛苦的無效勞動。

如何破解職工科技創新“腸梗阻”?連日來,記者帶著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採訪。

“這麼好的東西隻能放在這裡”,可惜了

陳學皋本是一名鉗工,對小刀、門鎖之類特別感興趣,他將門鎖進行了改進,研制出了無鑰匙開啟門鎖,密碼還需要刻度深度到達預定位置才能打開。

“相比普通密碼鎖,我這不需要鑰匙,節輪沒有規律性,技術很成熟,到處找人投資來生產推廣。”陳學皋對記者講道,“還真有人願意出資,但最后因為這個門鎖永久不壞、隻需要簡單維護,出資人感覺賺錢的空間小,最后夭折了。”

后來,陳學皋經過觀察和實踐,研制出吊繩式防跑車裝置,投入使用后效果較好。該裝置被工友們命名為“陳氏擋車門”,並通過了重慶煤炭協會專家鑒定。

“得到煤炭協會專家的認可,當時非常高興,想到設備成本不高,而實用價值高,全國煤礦都可以推廣投入使用。”陳學皋說,“當時,覺得自己辛苦了多年的成果終於要投入使用,夢想就要實現了,高興得睡不著覺。”

就在陳學皋做著美夢的時候,有專家告訴他,“煤礦新設備投入使用,必須要申請國家煤礦安全標志,不然誰也不敢用。”的確,周邊幾家煤礦負責人參觀了陳學皋的創新成果后,都連連稱贊,但誰也不敢用,理由也一樣:沒有國家安全標志,出了安全事故誰負責呢?陳學皋和鬆藻煤電公司達成初步協議,該公司幫助他申請安標。

然而,正在一切都順利進行時,安標申請又被停止了。申請安標程序復雜,不僅需要提供圖紙、新設備樣品等,還需要組織專家組會診審查,保守估計各項費用加起來要30多萬元。

“目前公司經營困難,申請安標隻有等過段時間再說。”該公司相關人員表示。

“這麼好的東西隻能放在這裡,可惜了啊!”老陳說,經過長時間的風吹日晒,阻車裝置已經出現了一些鏽跡。

和陳學皋有類似經歷的職工不在少數。不少企業科創人員向記者反映,“有些科技成果還鎖在文件櫃裡,很難走出去。”

重慶一家能源公司的機電運輸科科長劉海(化名)告訴記者說:“公司有職工發明‘氣壓注漿器’,用壓風做動力注漿封孔,試驗效果非常好,但卻無法投入生產使用,因為申請國家安全標志需要費力費錢,企業對此缺乏熱情。”

科創成果市場化轉化,梗阻何處

“職工技術創新涉獵范圍廣泛,一些甚至是重要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但由於缺少推廣轉化的渠道,作用往往得不到充分發揮。”8月15日,重慶職工技協常務副會長羅澤光對記者說,在優化結構、產業升級過程中,企業對技術創新的需求日增,但“大海撈針”或花大力氣自主研發,成本高、周期長。職工期待技術創新成果孵化轉化服務更給力,實現資源充分有效配置,助推企業創優創效、升級轉型。

“缺乏一套公平、客觀的成果評價體系,是成果轉化最大的‘腸梗阻’。”在重慶理工大學科研處處長米林看來,把理論成果轉化為產品,通常有一段更長的路要走。由於創新成果轉化“費力不討好”,導致大量的職工科技創新成果只是挂在牆上的一紙專利認証書。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職工科創等專利技術成果其價值由市場機制決定,波動較大,確定其市場價值非常困難。

在一些國企裡,發明人員和管理人員即便了解市場行情,也害怕承擔“國有資產流失”的責任,面對轉移轉讓定價時,常常難以適從。“定高了,轉化不出去,有壓力,拖一段時間,類似成果出來,價格還會降﹔定低了,會受到賤賣的指責,也有壓力。誰都不敢輕易拍板簽字。”劉海講道。

如何幫職工創新成果找到“婆家”

近日,新修訂的《重慶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正式施行,賦予了科技成果完成人更多職務科技成果權屬。

“《條例》提高了科技成果完成人享受獎勵比例,可以不低於轉讓、許可淨收入的70%,不低於作價投資形成股份或出資比例的70%。”該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稱,將職務科技成果“先轉化”改變為“先確權”。同時,把職務科技成果的權屬由國有變為單位和個人共同所有,激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解決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先一公裡”問題。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的實施,為一線職工技能應用型創新成果的轉化,提供了借鑒。

“企業是創新成果的應用端,企業應用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關鍵環節。”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史浩飛說,要鼓勵企業消化、吸收創新成果,進一步完善產學研一體的創新應用體系。

近年來,讓職工發明家“有名又有利”的呼聲不斷,各地工會也在不懈努力。重慶市總工會打造的“渝工娘家人”APP,其“渝工創新”板塊也在對接企業和職工供需、實現智力分享和成果轉化方面做出嘗試。但是,職工技術創新“出力與獲利不對等”狀況依然較普遍存在。

羅澤光認為,當前,應著力完善“職工技術創新成果孵化轉化服務中心”網上平台,有助於用市場化的手段幫助職工技術創新成果找“婆家”,助推技術工人創新成果按要素參與分配制度的建立完善,實現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

(責編:程宏毅、宋美琪)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