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於佳 王海琳
2020年09月09日09:02
閱讀提示
離開熟悉的環境對王剛和牟海平來說,改變的不只是從“白領”到“藍領”的身份,還有每天“朝九晚五”“兩點一線”的習慣。從機關到一線,這背后釋放出一個信號:員工正在向價值創造最多的崗位流動。
到一線去,還是留在機關?36歲這年,王剛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有過猶豫,也有過迷茫,但在經歷了艱難的轉崗過程后,他發現,走出舒適區后的生活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艱難。擺在他面前的,是一片全新的天地。
拒絕的邀請
一年前,勝利油田渤海鑽井總公司50778鑽井隊員工王剛,接到一個突如其來的“邀請”。
“邀請”來自距離鑽井隊所在地重慶市近2000公裡外的山東東營。電話說公司機關宣傳崗位缺人,目前正在面向全公司招聘,問他願不願意再回去干宣傳工作。
王剛曾在公司黨委宣傳科干過六七年宣傳干事,2018年8月份,他從機關來到現在的鑽井隊工作,當上了一名鑽井工人,還聘上隊裡的電器工程師,負責隊上各種電器設備的日常維護與保養工作。
與剛來時陌生的一切相比,現在的他顯然已經適應了這裡的工作和環境,工作也變得越來越得心應手。
面對這次“邀請”,王剛沒有絲毫猶豫就婉言拒絕了。他覺得現在的工作更吸引他,因為這裡不僅能學到很多技能,還有每個月更可觀的收入。
8月30日,在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的一個井場上,井下作業公司試油項目部試油27隊員工牟海平已經大汗淋漓地忙碌了半天。
和王剛幾乎是同一時間,44歲的他離開了多年熟悉的崗位,從勝利井下作業公司施工准備隊后勤來到這裡。
他所在的隊負責高青、臨盤等東營周邊的油井施工任務。因為要忙於施工前后的各種准備和搬遷,經常一站就是一天,有時腳上會磨掉好幾層皮。
來到這裡不到一年,牟海平的腳上已經磨出四個肉刺,每當久站或走路時間一長,腳就會感到生疼。但是想想每月高出過去好幾倍的收入,他覺得再累也值。
離開熟悉的環境對王剛和牟海平來說,改變的不只是從“白領”到“藍領”的身份,還有每天“朝九晚五”“兩點一線”的習慣。
失衡的用工比例
一成不變的生活曾讓王剛厭倦過機關工作,也產生過去一線的念想,只是沒想到,這一天真的來了。
兩年前,他所在的渤海鑽井總公司動員機關后勤人員去一線。那段時間,無論是開會還是嘮家常,這個話題都彌漫了整個空間。
一場關於員工轉崗一線事跡報告會也來到牟海平當時所在的隊上。在這場報告會上,他認識了80后先進典型胡尊敬,被他從機關到一線的轉崗事跡深深打動。
隨著油價逐漸回升,勝利石油工程公司主營業務開始復蘇。可隨之而來的工作量帶來一個問題,活來了,沒人干。以渤海鑽井總公司為例,一線人員最高峰曾達到600余人,最少的時候隻剩140人。
勝利石油工程公司人力資源部副總經濟師、組織編制科科長侯哲介紹,這個現象一方面與勞動力自然減退有關,更主要的是此前的低油價導致很多隊伍和人員離開一線崗位。
一時間,一線人員短缺給工程公司下屬的16家單位帶來不同程度的用工缺口。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另一邊龐大臃腫的機關后勤。據了解,工程公司現有人員總數2萬余人,機關后勤加上輔助業務人數,在最高峰時曾佔到用工總量的五成以上。
面對兩邊人員比例的嚴重失衡,更讓侯哲感到頭疼的,是公司每年還要支付大量的外雇成本。在他看來,一線是公司發展的效益之源,隊伍人數應該保持在一定規模才行。而當前出現的“一線車頭輕,機關后勤重”的現象不利於公司發展,必須盤活內部資源、發揮人的潛力才行。
勝利石油工程公司在內部面向機關后勤、輔助業務以及在外勞務輸出的隊伍招募一線人員。和很多不認識的人一起,王剛和牟海平離開熟悉的崗位,報名去了一線。
從“沒人去”到“香餑餑”
“體力上能適應嗎?”“會不會很危險?”“去一線會不會低人一等?”……即使在心裡設想過無數遍,真正要選擇的時候,王剛還是糾結了很久。
特別是剛到重慶的頭一兩個月,他覺得自己與隊上的氛圍格格不入。看著這個從機關來的“另類”,隊上的同事也曾疑惑地說,估計是來體驗生活的,過幾天就回去了。
牟海平的情緒則表現得更為明顯。陌生的環境、繁重的工作量加上對妻兒的思念,讓他變得暴躁。起初的一個月,他還與人發生過爭吵。
不過,這些焦慮與不安在第一個月工資發下來之后就不見了,因為他們發現,自己的收入比過去高出兩到四倍。更讓王剛沒想到的是,不到一年時間,他就聘上隊裡的電器工程師。他這才意識到,一線不是隻有傳說中的苦,這裡還給他的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讓他在一線找到施展拳腳的舞台。
勝利石油工程公司還從員工需求出發,幫助員工在一線找到與個人能力相匹配的崗位,幫助大家更好地融入一線。在黃河南岸工作的黃河鑽井總公司員工邊立鵬,就在離開機關后又一次找到價值,他利用自身所學幫助隊上把黨建、宣傳以及形勢任務教育等方面工作開展得井井有條。
在侯哲看來,一線和機關后勤人數之所以相差懸殊,關鍵問題在於沒有人願意走出舒適區。 “隻有讓員工充分感受到一線工作的價值以及個人成長,才能真正把人吸引過來並且留住。”他說。
侯哲說,鼓勵員工去一線,並不是說機關后勤不重要,而是任何崗位都需要科學優化達到均衡,人數過多或過少都不利於企業發展。
隨著人員逐漸向一線流動,機關后勤也悄然發生著變化。雖然人少了活多了,但是工作效率提高了。
正是人力資源優化,讓越來越多像王剛和牟海平一樣的員工在一線崗位找到價值。2018年至今,勝利石油工程公司累計優化盤活用工2830人,減少勞務型外委費用1.07億元。
侯哲說,相比工程公司用工總量來說,這個數字並不算多,但是這背后卻釋放出一個信號:員工正在向價值創造最多的崗位流動。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