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當工人回到農村,當農民成為工人……返鄉創業路上也有“家溫暖”

泉州工會助力小鎮青年返鄉淘金

本報記者 李潤釗 本報通訊員 李亮

2020年09月18日09:12  

“叮咚”“叮咚”……回到老家后,每天從福建泉州市泉港區界山鎮悠然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柯國鋒的手機裡傳來的消息提示音,比他以前在城裡一家報社當記者時還要多。

回復、下單、配送……在朋友圈裡上架的葡萄、蜂蜜、西瓜、土雞、土鴨等泉港特色土特產吸引了不少粉絲。“現在葡萄一天平均配送500~600斤,高峰期一天可達2000~3000斤。”他告訴記者,“創業初期沒人理解,也沒人支持,連家裡人都覺得我的大學白上了。資金和信心,是工會送給我的最大禮物。”

在當地工會的扶持下,柯國鋒在果園裡建起了合作社,搞起了新零售,成功帶動周邊農戶開發果樹種植、果園觀光、農技旅游體驗等項目,現在每年果園裡的游客可以達到5000多人次,創造長期就業崗位30個,創造效益近千萬元。他感嘆:“過去創業投奔北上廣,現在小鎮青年逆行返鄉,在田埂上創業收入也不錯!”

近年來,像柯國鋒一樣返鄉淘金的小鎮青年並不少,在泉州的各個山區縣都能看到創業青年的身影。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王茂泉告訴記者,自2015年起,市總工會便牽頭聯合相關部門組織實施農民工創業扶持工作,培育農民工創業示范基地。市、縣工會除了在資金、技術、政策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支持外,還通過創業培訓、就業指導、組建聯盟等形式,推動創業項目抱團發展。

今年,在縣級工會推薦申報的基礎上,市總工會通過實地走訪、調研,詳細了解小鎮青年創業項目的生產銷售、發展建設、農民工入會、工會組建等工作情況。經過綜合評定,有53個項目被納入市級示范基地培育范圍,覆蓋生態觀光農業、果蔬專業合作社、本地非遺技藝傳承、傳統手工業等多個產業領域,現已吸納工會會員1845名,創造產值2.03億元。

隨著這些農民工創業基地的培育壯大,在農村的田間地頭、手工作坊裡也能看到工會“職工之家”的招牌。在安溪縣禾康好農果蔬專業合作社,工會干部們把培訓課堂搬進了當地貧困戶的家裡,為貧困農戶統一提供土雞苗、黑豬仔,並通過培訓傳授科學飼養的新辦法﹔在墨匠文化創業有限公司,當年以加工琺琅茶具為主的小作坊變成了以生產人文景觀流水茶桌為主的現代廠房,工廠裡的近100名員工可以享受工會醫療互助帶來的保障。

“一直以來,我們的工會工作主要面向以工業制造為主的第二產業和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具有企業性質、存在勞動用工行為的農業農村創業主體的工會組建工作比較薄弱,甚至是空白。”在王茂泉看來,伴隨著鄉村振興、下沉市場的開發,社會數字轉型加速,小縣城裡就業的機會越來越多,農民工創業扶持工作既可以延伸工會工作觸角,填補工會工作“空白”,也可以讓農村就業創業群體能夠和城市裡的工人一樣,共同分享“家溫暖”。

來源:工人日報

(責編:孫爽、程宏毅)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