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這裡為我提供機會,我為這裡創造價值

五名農民工的就業之變

本報記者 李國

2020年09月25日09:10  

閱讀提示

有人在東南沿海工廠打工,遭遇企業產品滯銷﹔有人為了生計東奔西走,沒有穩定收入﹔有人工資雖高,卻遠離家人無法照料……農民工外出務工遭遇的這些難處,在家鄉提供的機會下迎刃而解。創辦農民工返鄉創業園,解決啟動資金和土地難題,在創業就業的不同階段給予補貼,這些措施激發出農民工為家鄉創造價值的內生動力。

重慶城口縣廟壩鎮香溪村村民牟桃春,家裡有兩個老人,帶著兩個孩子讀書。夫妻倆外出打工,為兩個孩子賺取生活費和學費。但是這幾年打工不景氣,去年牟桃春在福建電子廠做了3個多月,結果工廠因為產品滯銷發不出工資。

去年暑期,牟桃春回鄉搶收庄稼,參與返鄉創業園組織的就業招聘,成功地在創業園中的天寶藥業找到一份藥材研磨工作。目前,牟桃春平時在天寶藥業賺錢,周末帶孩子。

這個重慶最偏遠的區縣,目前已經累計吸引2000多名外出務工人員帶著項目、資金、技術返鄉創業就業,成立具有一定經營規模、一定帶動能力的市場主體50多家,帶領全縣1.6萬余農戶,通過基地種養殖業,招錄企業就業、自主創業就業等渠道,實現穩定增收致富。

這些農民工是如何實現從外出務工到家門口創業就業的轉變?近日,記者採訪了幾名農民工。

返鄉創業園筑巢引鳳

“感謝鎮裡創辦的農民工返鄉創業園,把我回鄉掙錢的願望實現了。”牟桃春高興地對記者說。

據廟壩鎮返鄉創業園工作人員介紹,農民工返鄉創業園,計劃總投資300萬元,自開園以來已投資80萬元。租用場地面積6000平方米,能同時容納60戶企業入駐。現已入駐企業33戶,可直接帶動就業500人,入駐企業總投入達1500萬元,注冊資本總額達5568萬元。

創業園企業為返鄉農民工帶來了工作崗位,返鄉農民工同樣為創業園企業創造了價值。

廟壩鎮羅江村尖角梁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何澤有,過去為了生計到處打工,食品加工廠干過,鋼鐵冶煉廠干過,也到福建出海打漁。

2018年,何澤有聽說老家廟壩鎮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毅然回鄉加入創業大軍,在政府農業部門的幫助下開辦了尖角梁生豬養殖合作社,通過兩年多的養殖技術升級,雇佣了3名返鄉農民工和貧困戶人員,合作社年出欄生豬300頭,年產值70萬元。

朵朵香菇如花綻放

“40歲以前在外面打工,干過很多活,后來我想,打工就算工資高一點也是幫別人賺錢。2010年,村裡有村民開始種香菇,我發現村裡土地平坦、水源充足、交通方便,而且全縣菜市場的香菇都是靠外地運輸,政府又大力支持,於是萌生了返鄉創業的念頭。”胡傳平說,種香菇雖然辛苦了一點,但賺的錢都是自己的,種得好的話比打工賺錢,且不用東奔西跑。

“這裡很適合種香菇,我租了近30畝地,現有香菇近5萬棒,收入不錯。”在城口縣高觀鎮施禮村,惠康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法人胡傳平說起自己的香菇事業,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胡傳平說,此前村裡的一些家庭小規模生產香菇,但前景不怎麼好,主要原因是經營相對分散,沒有形成具有規模的集中銷售模式,很難形成穩定的市場供應量﹔沒有掌握科學的種植技術,生產管理水平比較低,出菇率和香菇的質量都不高。

去年2月,胡傳平拿出在外打工的20多萬元積蓄,在高觀鎮施禮村承包近30畝土地,聘來6名員工,建成生產香菇大棚12個。隨即,挂牌成立城口縣惠康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我種的香菇,從來不施化肥,用有機肥料。”胡傳平說,正是因為不用化肥、農藥,所以香菇賣相好,營養價值高,吃著放心。去年,平均每個菌棒的產量是3斤鮮菇,5萬個菌棒至少能出產15萬斤。按照4元每斤的市場批發價格,毛收入近60萬元,除去每個菌棒成本1.5元左右,全年純收入可達50多萬元。

“政府幫我解決啟動資金和土地,還主動聯系鎮屬學校食堂等銷路。”胡傳平介紹,香菇基地的鮮菇產量較大,多數鮮菇是往縣城蔬菜市場批發。由於鮮菇的保質期比較短,鮮菇的市場需求飽和時,他就購置烘焙設備、引進加工技術,對鮮菇進行加工烘焙,加工成干菇,裝袋銷往外地。

談到未來,胡傳平表示,他一方面將擴大香菇的生產基地,一方面將建成香菇生態觀光園,讓游客親臨現場,體驗種菇、採菇的樂趣。其次,通過基地的作用,全面帶動鄉親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增加平菇、金針菇等珍稀菇種的生產,讓更多的群眾發財致富。

歸雁經濟呈泉涌之勢

集“老、邊、山、窮”於一體的城口縣,75%左右的耕地為傾斜25度以上的坡地,且多為“巴掌田”“雞窩地”,該縣通過抓好回引、留住、發展、帶動四個關鍵環節,巧用大巴山“山、水、谷、林”等鄉村元素,大力發展歸雁經濟,產業發展已呈泉涌之勢。

“走南闖北在外打工多年,如今回家開辦起了釀酒廠。”在城口縣蓼子鄉當陽村,聽著王守毅娓娓敘述,他返鄉創業不僅實現了農產品就地加工,還利用“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幫助本地貧困戶發展中藥材,收購玉米,形成了一條以酒產品為主導的產業鏈,帶動當地群眾致富增收。

而在該縣廟壩鎮排山村150畝的雙金山地雞養殖基地,記者看到這裡紅冠黑羽的山地雞數隻一群,或在山林間跑動,或在路邊、樹上歇息。指著成群的山地雞,基地經理、返鄉創業的周其雙說,正是靠著這些山地雞,他才有了一份穩定發展的事業。

如今,周其雙的基地裡每年可出欄1.2萬隻山地雞,加上從附近農戶收購來的,基地裡每年可賣出3萬隻山地雞。按照每隻4斤、每斤25元計算,每隻山地雞至少可賣100元。“供不應求,不少都銷往陝西、四川等地”,僅去年一年,他的純收入就達到了18萬元。

“為鼓勵農戶擴大養殖規模,政府在養殖的不同階段都給予了補貼。”城口縣扶貧辦副主任冉孟貴介紹,基礎設施建設階段,農戶修建雞舍政府給予每平方米40元的補貼﹔每建一個育雛室補貼1000元﹔購買孵化機等設施再補貼50%。

目前,排山村3963戶農戶中,有1462戶養殖山地雞,年均出欄達20萬隻,戶均增收1000元以上。

來源:工人日報

(責編:孫爽、程宏毅)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