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福建晉工機械公司工會發動職工力量建設智能化生產線,提高了勞動效率,產值和職工收入實現同步增長——

兩份職工提案,讓工人與機器“和諧共處”

2020年10月22日09:07  來源:《工人日報》

閱讀提示

兩份聚焦“技改”的職工提案,改變了車間原有的生產方式。曾經擔心會被機器取代的工人,如今自信地工作在生產線上。等待他們的是更高的效率和更加有序的勞作。

嶄新的待裝部件整齊排列,裝配工人在各自工位上忙碌著,流水線上時不時傳來帶著金屬質感的撞擊聲……10月13日下午,福建晉工機械有限公司3萬多平方米的聯合二車間裡,生產井然有序。

“以往忙碌的時候,車間裡亂成一團,可現在不一樣了。”公司工會主席鄭前遠介紹,去年11月,兩份職工提案在職工代表大會上審議通過,企業工會與多個技術部門成立了技改小組,推動車間智能混裝生產線項目在疫情期間落地。新生產線投入使用后,產能提高了50%,新增就業崗位70多個,機械產值和職工收入實現了同步增長。

兩份提案讓智能生產線落地

“以前單線裝配,生產環節繁瑣,工人工作量大,現在新生產線實行智能化裝配!”談起這條智能混裝生產線,福建省勞模、晉工機械生產總監熊小平向記者展示了他1年多前寫下的職工代表提案。提案裡,熊小平的初衷很簡單——“通過技改提高生產效率”。

為滿足市場細分領域的多樣需求,近年來晉工機械公司實施差異化生產戰略,裝載機、挖掘機、叉裝機……上線生產的產品規格多達上百種。幾百款不同規格的產品擠在一條生產線上,車間裡的“動脈”就這樣被堵死了。為此,公司工會面向所有職工開展提案征集,希望大家為疏通“動脈”開出藥方。

根據不同設備的生產需求,為原有獨立運轉的生產“主線”配上多條智能化生產“支線”,就是熊小平在第一份職工代表提案中給出的解決方案。

但對於熊小平的提案,一些工人心存疑慮。“我們能適應智能化嗎?會被機器取代嗎?”和熊小平口中的“效率”相比,在廠裡工作了18年的老工人劉臣,更擔心自己和工友是否會被這條飛速運轉的智能化流水線淘汰。

為了打消職工的疑慮,鄭前遠聯合多名工會委員提出了第二份職工提案,並獲得職代會通過。提案提議將勞模、工匠、技能大師的工作室搬進生產車間,現場破解包括智能混裝生產線設計、研發、落地在內的各類技術難題。同時讓更多一線工人參與到圖紙設計、技術創新、工藝改造的全過程,讓智能混裝生產線吸收更多工人的智慧,在職工“眼皮子”底下落地。

工人有了專屬工位

新的生產線投產后,主線支線相互配合,將產品下線的耗時由原有的60分鐘壓縮到20分鐘以內。提高生產效率的目標實現了。

前車架裝配線、后車架裝配線、變速箱發動機連接裝配線,新能源裝配線……新的生產線分工更加細化,裝配工藝的工位數不降反增,由原有的10個增加到14個。劉臣和工友不僅沒被機械取代,還在生產線上有了自己的專屬工位,大家之前的顧慮也打消了。

在新的智能混裝生產線上,不同的零部件被印上二維碼,工人用手機APP掃碼就能看到部件的信息和裝配工藝要求。每名工人要裝配的零件數量也由最初的20個減少到10個,工作強度大大降低、工作精度隨之提升。

“工人不用再四處尋找搬運部件,通過數據採集技術,每一個產品部件的質量都實現可追溯,以往部件漏裝、錯裝、漏鎖的人為失誤被最大限度排除在流水線之外。”鄭前遠感嘆道。

據該公司總經理柯金鐤介紹,這個由勞模領銜設計、職工參與監工的智能化流水線項目,實現了工人與機器的“和諧共處”,被列入省、市重點技改建設項目。

“1+1+1”培育模式提升工人技能

熊小平和機械工程師張文中注視著生產線上的工人,他們和工作室成員要結合新產品單件小批試制的研發數據,通過收集工人們的意見,為車間接下來的智能化改造項目准備新的提案,讓機械更加適應工人的需求。

為幫助工人應對智慧工廠建設帶來的變化,晉工機械公司修訂完善了《職工合理化建議活動實施辦法》,鼓勵職工參與工藝革新、技術改進,提出優化建議。此外,公司工會還構建了“職業院校+培訓中心+在崗實訓”的“1+1+1”培育模式,通過勞模工匠傳幫帶、組織職工參加當地產業工人“二元制”技能培訓等方式,幫助工人提升技能水平、更熟練地使用機器。

在“1+1+1”培育模式的助推下,今年,晉工機械公司新增泉州高層次人才3名、高級職稱5人、中級職稱8人,新申報發明專利4件、實用新型專利12件,獎勵參與技術創新活動的職工80多人次,發放獎勵金額近10萬元。

(責編:孫爽、徐玉涵)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