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潤釗
2020年11月09日09:54 來源:《工人日報》
閱讀提示
今年是勞模林玉登當模具工的第26個年頭。一方不足4平方米的工作台、9把游標卡尺、50多本筆記、1萬多張模具設計圖紙伴隨他走過歲月,也見証了他從“工”到“匠”的成長軌跡。對老手藝的“念舊”是他創新的動力。
首次接觸模具時,如今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上潤精密儀器有限公司工模中心高級技師林玉登還不到14歲。
26年前,他聽村裡的同鄉說“當鉗工有前途”,就擠上了開往省城的班車,去堂弟當學徒的工廠參觀,車間裡的老師傅現場給他車了一枚戒指。“那枚戒指漂亮極了。”從那時起,林玉登下定決心要學好這門手藝。
從在技工學校加工巴掌大小的模具,到跟著公司師傅學習制作尺寸不到5厘米的時鐘機芯部件,直至今日,他所制作的部件精度已經達到微米級,還不到一根發絲直徑的1/10。
不斷研發新技術、挑戰新精度的林玉登對老手藝很“念舊”,他常常想起當年那枚戒指,“透過那枚戒指,我看到了機床背后有著熱騰騰的生命力。”
心懷舊物
在車間裡,林玉登身邊一定會有一把游標卡尺。
卡尺單獨裝在專用工具盒內,使用前他會將尺面和量爪上的灰塵、油污擦拭干淨,仔細檢查卡尺零點位置和游標零刻度線是否對准。移動游標時,他總是輕柔緩慢,以減少磨損。這些習慣是他從技校老師和車間師傅身上習得的,這麼做都是為了確保測量精度。
游標卡尺所能達到的精度極限是0.02毫米,這和車間裡進口的電子千分尺、模具投影儀動輒0.001毫米的測量精度相比,差距不小。但這並不影響林玉登對游標卡尺近乎固執的鐘愛。
26年來,他在車間裡總會時不時拿起模具,用卡尺測量模具不同位置的數據,一天下來他測量的數據最多超過300個。因頻繁使用帶來的磨損和老化,他手中的游標卡尺平均3年就要換一把。
與游標卡尺“搭檔”的,是林玉登手裡的一張張圖紙。
在他的電腦裡存著當工人以來經手的所有模具圖紙,數量有1萬多張。每天隻要一有時間,他就會在車間找一個安靜的角落,對著這些圖紙出神。
這些圖紙裡,有車間裡正在制造的新型模具的生產圖紙,也有17年前他開發的P68A型手表機芯的結構圖,甚至還有當年他跟著車間老師傅手繪的模具圖樣。“透過這些圖紙上的線條,能看到不同模具內部的結構之美。對比不同時期的圖紙,還能看到模具工藝的演變歷程,反思早期工藝設計的不足。”他說。
指尖上的儀式感
林玉登回憶說,曾經的車間“很熱鬧”,有2000多名工人,不過,與機器為伴,在設備旁一站就是8小時的工作強度,讓不少工人選擇了轉行。現在,隻有300多人的廠房在林玉登眼中多少顯得有些冷清。
為了補上工人的缺口,上潤公司進行了升級改造,車間裡多出了幾條由林玉登和工友們自主設計、研發的自動化生產線。在這些生產線和先進機器的幫助下,車間工人能夠完成比以往更加精密的制造加工。
雖然有了新裝備和新生產線,但在車間裡,還是可以看到不少仍在使用的老機器。裝配車間裡的3台普通銑床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如今,公司包括智慧水務水表在內的不少拳頭產品的大尺寸部件,仍然需要在這些老機器上進行加工。
車間角落裡的氣動打磨機是林玉登的“心頭好”。
打開台燈、戴上放大眼鏡,坐在操作台前,打開機器,將打磨槍上高速旋轉的磨頭輕輕放在自己拇指的指甲蓋上摩擦,對林玉登來說是一種工作儀式,也是他提高打磨精度的秘訣。
“摩擦給指尖帶來的震動感,能讓我精神高度集中,也能幫助我更准確地調整操作的力度和角度,為后續的打磨帶來更高的精度。”雖然這台氣動打磨機已經有10多年的“工齡”,仍然需要工人進行手工操作,但它所能達到的打磨精度卻能達到微米級,比車間裡的自動化打磨機器精度更高。
當初車間搬遷時,這些“過時”的老機器險些就被留在了廢棄車間裡,是林玉登的堅持,讓這些“老家伙”住進了新廠房。
“無論老機器還是新機器,對模具制造工人而言,要做出好產品,都需要沉下心來一點點打磨、調整。”林玉登說,“無論時代怎麼變遷,設備如何升級換代,工人都不能丟了老手藝,現代化車間裡也要有歲月的‘慣性’。”
守“舊”是為了創“新”
2019年4月10日,對於全世界的太空迷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日子。當天,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發布,這張圖片的誕生離不開一個重要設備——“中國天眼”射電天文望遠鏡。而這個望遠鏡上安裝的500米天線桁架結構軸,就出自林玉登帶領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團隊之手。
天線桁架由1.9萬多個結構軸組成,每個結構軸的尺寸要求都不相同,精度還要達到0.01毫米。最初,林玉登和團隊成員按照設計圖做了多次試驗,結果做出來卻都是廢品,這讓他們備受打擊。有人甚至說:“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為了達到標准,林玉登和團隊成員花了整整兩年時間對工藝進行調整。在工作室成員王茂鬆看來,在這個過程裡他們並沒有什麼秘訣和捷徑,“沒別的辦法,就是像以前的老師傅一樣慢慢地調整,一絲一毫地微調。”
林玉登告訴記者,一個產品要經歷產品設計、模具設計、圖紙審核、工藝編排、加工等多個環節,而加工則分為鉗工、數控、車床、火花機、精密慢走絲線切割、檢測、拋光、裝配8大工藝。
雖然生產的模具部件、使用的工具機械每年都在迭代升級,但模具制造的工藝流程卻一如他最初在技校教材上看到的樣子,沒有改變。在他看來,每一個微米精度提升的背后都是一道道工序工藝的積累。
看到如今技校學生們從自動化到工業機器人等五花八門的課本,他感嘆:“技術創新不能空談,老手藝是技術創新的動力,也是挑戰新精度的‘地基’。”
今年,林玉登被推薦為全國勞動模范人選。“念舊”的他繼續走在創新的路上。
攝影:李潤釗 制圖:陳子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