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平凡英雄書寫非凡人生

——2020年全國“最美職工”群像

2020年11月25日13:38  來源:《工人日報》

帕夏古麗·克熱木

趙新錄

潘從明

熊桂林(右)

胡洪煒

孫澤洲

白玉晶

劉麗

王曙群

劉雙燕(左)

更多精彩內容請掃描二維碼

英雄出自平凡,平凡創造偉大。

他們,不過是我們身邊一群最平凡的勞動者,有科研人員、石油工人、公安民警、電力工人,也有郵遞員、污水清掏工、扶貧干部。

他們,也是我們心中的無名英雄,憑借著創新與執著、敬業與擔當、堅守與奉獻的精神,他們在探究星辰大海、守護人民安全、帶領群眾脫貧攻堅的道路上,書寫出不平凡的人生。

日前,中共中央宣傳部、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發布了10位2020年“最美職工”。同時,他們也全部是今年新當選的全國勞動模范和全國先進工作者。是的,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正是對這些平凡英雄最好的注解。

逐夢太空——

他們大膽創新、敢為人先

因為先后擔任嫦娥一號衛星副總設計師、嫦娥三號、嫦娥四號探測器總設計師,北京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部型號總設計師孫澤洲被稱為“離‘嫦娥’最近的人” 。

作為我國月球和深空探測航天器設計領域的專家和學術帶頭人,孫澤洲帶領團隊在我國月球和深空探測領域實現了多個“首次”——圓滿完成我國首次繞月探測任務、首次月面軟著陸及巡視探測任務,以及國際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及巡視探測任務等。

在一連串“首次”背后,意味著敢為人先、創新突破。

“一般衛星的新研產品和新技術隻有20%∼30%,而嫦娥三號新研產品和新技術卻佔到80%,特別是12分鐘軟著陸過程完全是靠探測器自主完成的。”為此,孫澤洲帶領團隊開展技術上的原始創新,進行了上萬次數學仿真、成百上千次桌面聯試以及多次大型地面試驗,才最終突破月球軟著陸和月面巡視核心關鍵技術。

2016年,嫦娥四號任務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正式立項,孫澤洲作為兩個探測器的雙料總設計師,開始了一面飛“月背”、一面奔“火星”的“超常”職業生涯。基於自身測控通信專業特長,他創新提出的中繼通信總體方案為嫦娥四號飛“月背”成功搭建起“鵲橋”﹔帶領團隊遠赴新疆戈壁、內蒙古草原進行大量的外場試驗,建造火星環境模擬試驗設施,完成多項關鍵技術攻關,為火星探測任務奠定堅實的基礎……“我希望在通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中留下更多中國人的足跡。”孫澤洲說。

逐夢太空需要孫澤洲這樣的設計師,同樣離不開王曙群這樣的大工匠。

作為上海航天設備制造總廠有限公司對接機構組班組長,王曙群從事航天一線裝配工作30多年,曾先后參與“神舟”“天宮”“天舟”“嫦娥”等型號科研生產和發射任務。

2011年,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上演了一場完美的“太空之吻”,使我國成為繼俄羅斯之后第二個掌握對接機構裝調技術的國家。為了這完美對接的5分鐘,王曙群和團隊足足奮斗了16年。

“航天工作不允許任何一個失誤。設計與實際生產難免會有一些偏差,技術工人的完善創新至關重要。”16年裡,他夜以繼日加班攻關、苦練技能,攻克了多項關鍵技術瓶頸,牽頭研發了50多台套專用裝備,獲得5項國家發明專利。

從神舟八號至神舟十一號,再到天宮、天舟,王曙群和團隊總裝的對接機構經歷了7次飛行試驗,圓滿完成了13次交會對接任務。對此,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給出了“能夠讓航天員放心地去執行任務”的高度評價。不僅如此,他還帶領團隊完成了月面巡視器的總裝工作,交付的產品實現了我國第一次地外天體軟著陸,在月球表面深深地印出一道中國制造的痕跡。

“腳踏實地、仰望星空”,這是王曙群工作室牆上的座右銘,更是他作為一名航天一線工人的錚錚誓言。

掘金鑽地——

他們執著專注、敬業精業

向著心中的目標,追夢人都在努力奔跑。當一群人在逐夢太空的時候,另一群人正在掘金鑽地。

從事一線冶煉工作24年,金川集團銅業有限公司貴金屬冶煉分廠提純班班長潘從明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能在渾濁的液體中,甄別和捕捉到那些若隱若現的稀有貴金屬分子,創造出“滴水掘金”的工業傳奇。

“貴金屬是精密電子、航空發動機等國家戰略高科技產業的關鍵基礎材料。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祖國百廢待興,在糧食極度緊缺的情況下,仍不得不用73噸小麥、15噸對蝦從國外換取500克鉑族貴金屬,主要原因就是我們的提取技術不夠先進,資源利用率不高,導致礦產資源貴金屬提取率極低。” 這段從參加工作起就刻在心上的歷史,讓潘從明下定決心,要把現有資源中的貴金屬“吃干榨淨”,擁有我們自己的領先技術。

20多年來,他“啃”下120多本專業書籍,反復思索、持續實驗800多個貴金屬冶煉工藝化學方程式,一步步從小學徒成長為貴金屬冶煉領域專家。

“火眼金睛”的背后是精益求精。99.99%是貴金屬產品的出廠標准,提純1克貴金屬,需要用60多種化學試劑,在至少5噸的鎳礦廢渣中反復萃取,直至剩余萬分之一的雜質。

“在操作過程中,別說一根細小的頭發絲,就是一粒更小的塵埃都能影響貴金屬的純度。”為此,他將質量管理拓展到生產流程的各個環節,使金川貴金屬產品創造了連續32年保持99.99%純度的質量奇跡。憑借“鎳陽極泥中鉑鈀銠銥綠色高效提取技術”這一項目,潘從明還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成為西北地區首位獲此殊榮的一線產業工人。

與潘從明一樣,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二採油廠第六作業區採油48隊採油工劉麗也在想方設法向地球要產量、要效益。扎根採油一線27年,苦干實干、拼搏奮斗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已潛移默化融入到她的血液中。

“要想當好採油工,光靠力氣不行,提升技術水平是關鍵。”為了提高技術,她每天懷揣一本技術書,白天上井對照實物琢磨,晚上回家整理筆記。洗井工、維修工、集輸工,採油隊裡幾乎所有崗位她都干過,成為一專多能的“崗崗通”。

在劉麗眼中,每一點影響到“為祖國多獻石油”的因素都不能放過。為了解決抽油機光杆易腐蝕導致盤根漏油嚴重的問題,她每天上井去觀察、記錄,查找資料、設計圖紙、反復琢磨。為尋找合適的密封圈,她幾乎跑遍大慶市所有的五金商店,才終於找到了一種尼龍棒,經過自己切割、扣形之后,制作出了合適的密封圈,最終研制出“上下可調式盤根盒”。

十幾年間,她對盤根盒完成了5次改進,讓採油工戶外作業時間從40多分鐘縮短為10分鐘,盤根使用壽命也從1個月增加到6個月,目前已在油田范圍內推廣600余套。如今,以她名字命名的“劉麗工作室”已經成為公司的“革新夢工廠”,吸納了包含採油、集輸、注入、作業等11個工種的531名技術人才,每年創新創效成果達300多項。

抗疫一線——

他們挺身而出、勇於擔當

2020年初,“新冠”疫情肆虐。當城市突然按下“暫停鍵”,身處武漢的電力工人胡洪煒和鄉郵員熊桂林奔跑的腳步卻比往日愈發匆匆。

2月17日,連接雷神山、火神山醫院的一條高壓線路出現危急隱患,若不及時檢修隨時可能造成大面積停電。國網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檢修公司輸電檢修中心帶電二班班長胡洪煒主動寫下上“前線”的“請戰書”。

經過5個多小時的“急行軍”,胡洪煒帶領隊員們抵達搶修點。顧不上喘口氣,就往40多米高的鐵塔上爬,爭分奪秒排除故障,等到從鐵塔上下來時,他雙腿一軟,一屁股坐在地上。當時氣溫接近零攝氏度,可他全身的衣服卻被汗水濕透了。

疫情期間,胡洪煒始終奮戰在防疫保電的最前線。1800余小時超、特高壓等電位作業時間,1200多公裡高空走線,地面巡視1·2萬多公裡……

不僅如此,他還是世界上首位勇闖特高壓帶電作業領域的“禁區勇士”。2009 年 6 月 10 日,世界上首次±800千伏特高壓輸電線路帶電作業正式開始。在北京特高壓直流試驗基地內,胡洪煒身穿宇航服般的金屬屏蔽服,一步一步登上高聳的特高壓鐵塔。在從未有人類進入的強電場中,他如同外科手術般連續精准操作1個多小時,順利完成了多項操作項目,試驗圓滿成功。

在他看來,“真正的禁區不在於距離,而在於每個人的內心,選擇一個方向,努力工作,堅持不懈。隻要堅持,每個人都是英雄。”

“熊崽,你把東西送來嘍,太好了!”疫情期間,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武漢市江夏區舒安支局投遞員熊桂林堅持奔波在鄉郵路上,克服物資短缺、交通封閉等困難,全力為鄉親們筑起“愛心防線”。

舒安是武漢城區最偏遠、經濟欠發達的鄉鎮之一,留守老人多達300余人。熊桂林服務的投遞片區就在舒安街道最遠、最大的段道,投遞線路最長、任務最重,每天往返近60公裡。每天晚上,熊桂林都要做一次統計,村民們會打電話告訴他第二天所需的生活用品。他每天不到6點就起床,趕到集市採購村民所需。

舒安街地處偏僻,沒有可以購買口罩等防護物資的商店,雖有防疫點,但口罩、酒精等防疫物資也是捉襟見肘。村裡留守老人和兒童都是高度易感人群,熊桂林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他想方設法通過各種渠道為老人們購買防疫物資,幫助農戶噴洒消毒液,並和志願者們一起到21個村、300多名留守老人兒童的家裡走訪幫扶,用實際行動守護家鄉、守護村民。

30年來,熊桂林騎壞了5輛自行車和5台摩托車,累計行程58.5萬公裡,投遞郵件總重355噸,無一差錯,無一投訴,將一條鄉郵路變成了鄉親們眼中的“愛心路”和“致富路”。

脫貧攻堅——

他們矢志不移、初心不改

“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在全國各條扶貧戰線上,扶貧干部們把習近平總書記最為深情的牽挂牢記心間。國家稅務總局亳州市稅務局干部劉雙燕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安徽省第五、六、七批選派幫扶干部,劉雙燕先后在利辛縣劉家集鎮陸小營村、朱集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成為當地脫貧致富道路上的“領頭羊”,也從最初群眾口中的“劉干部”變成了“好閨女”。

9年時間,她始終與貧困群眾在一起。她深入貧困村民家中拉家常、問冷暖,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困難,讓陸小營村這個村民曾因貧窮被迫賣血求生而不幸染病的“艾滋病村”,終於修通了水泥路,跑上了載貨卡車,也在村民心中播下了脫貧致富的種子。

轉任朱集村第一書記后,在她和其他扶貧干部們的共同努力下,該村於2016年脫貧出列,從昔日有名的貧困村成為如今的省級美麗鄉村示范點。一心扑在扶貧事業上的劉雙燕沒有滿足。在她看來,村裡的貧困群眾這些年的生活確實有了很大改善,但還有很多工作需要跟進。

劉雙燕說,“現在是戰疫脫貧關鍵時刻,作為基層的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我要做扛旗沖鋒的戰士。”

與出身城市的劉雙燕相比,來自祖國邊陲——新疆烏恰縣膘爾托闊依鄉阿合奇村的帕夏古麗·克熱木對貧窮有著更加切身的感受,也對脫貧有著更為迫切的渴望。

14年前,烏恰縣組織人員前往廣東省務工,家境貧困的帕夏古麗第一時間報名參加,半年后她第一次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獲得1.5萬元收入,並用這一筆“不菲”的收入幫助媽媽撐起一個家,幫助家裡實現了脫貧致富。如今,她已成為廣東東莞綠洲鞋業有限公司鞋面布針車10組小組長,更是鄉裡勞務輸出的帶頭人。

從2006年開始,每年她都利用返鄉探親的機會,向身邊的姐妹們宣傳勞務輸出的好處。在她的影響和帶動下,越來越多的貧困家庭富余勞動力放下羊鞭、走出大山。

看到剛進廠的姐妹們技術水平偏低,隻能拿到每月2600元的基本工資,她主動利用閑暇時間教姐妹們學知識、學技能,幫助她們盡早適應環境、提升技能、增加收入,實現“勞務輸出一人、帶動一家”的脫貧目標。

14年來,她先后無償組織1306人前往廣東省務工,其中貧困戶家庭人員521人,累計幫助27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持續增收、實現脫貧。

看到家鄉翻天覆地的變化,帕夏古麗和姐妹們由衷地感嘆道,“幸福是奮斗出來的”。

堅守崗位——

他們甘於寂寞、無私奉獻

360行,每一行都要有人去做,無論艱苦、孤獨,或是危險、寂寞。

從花季少女到年逾不惑,遼源市水務集團公司排水維護隊隊長白玉晶每天同淤泥、污水、糞便、穢物打交道,面對別人的不解甚至鄙視,她卻坦然面對,甘當為城市診病除疾的“城市醫生”。

初入職場,每當她從排水井內把沉澱物打撈上來的時候,每當看到路人不屑甚至鄙視的目光的時候,她也曾暗自流淚,好在她碰到了當時的老班長——原遼源市水務集團排水維護隊“三八排水班”班長、全國勞動模范楊麗杰。

老班長用身體力行和不厭其煩的說教解開了她的心結。慢慢地,她的心中多了一分自信,一種從未有過的崗位自信:“我的老班長能夠憑一把勺子、一把鏟子自信滿滿地走進人民大會堂,我也能!”憋著心裡的這股勁,她一步步走到今天。

過往的7000多個日子裡,她幾乎每天都機械地重復著同樣的工作,全市200多公裡排水管線、1萬多座排水井、500條米明溝、暗渠、12座沙倉等就是她的戰場。

辛苦自不必說。直到現在,最讓她頭疼的工作還是清掏管路。排水管路內高1.2米,兩個檢查井間距30米,穿著厚重的清掏服在堆滿沉澱物的管路裡爬行30米都異常艱難,何況還要來回推動盛滿沉澱物、100多斤重的土籃子呢!一段管路清掏完畢,終於從一股股酸、腐、腥、臭味中解脫出來,才仿佛“重回人間”。

她說,“寧可一人臟,換來萬人潔”的時傳祥精神,仍然是新時代排水工人的精神旗幟。

同樣的23年,白玉晶用青春年華守護著城市的清潔,森林公安趙新錄則用生命守護著可可西裡無人區的寧靜。

1997年,趙新錄從部隊退伍后主動申請加入到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巡山隊員的行列,在海拔近5000米的基層一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肩負起保護藏羚羊、保護中華水塔的神聖使命。

抗高寒缺氧、斗“盜採盜獵”分子……23年來,他行程80余萬公裡,巡山500多次,參與破獲盜獵、非法捕捉、倒賣和運輸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動物及其產品的案件107起,收繳槍支21枝,子彈3萬多發,藏羚羊皮3909張。他和戰友們克服著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用生命呵護著生命、用生命踐行著使命。

曾經一天裡,他和戰友們連續抓捕了兩撥盜獵分子。在海拔近5000米的高原,每跑一步都是對體力的巨大消耗,何況還要隨時准備面對盜獵者黑洞洞的槍口。最終將盜獵分子全部抓獲的時候,他們也累得癱倒在地上。

如今,年過不惑的趙新錄擔任著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可可西裡管理處索南達杰保護站站長。堅守在這座千裡無人煙的“孤島”上,他和戰友們救助過受傷和失去母親的藏羚羊羔、救助過一個又一個在青藏公路上出車禍的輕重傷員、幫助過一批又一批受困的自駕游客、騎行客……在他們的守護下,可可西裡已經連續13年沒有響起過盜獵的槍聲。

沒有豪言壯語、驚天動地。在許許多多平凡的崗位上,這些新時代的奮斗者用汗水和實干留下最美的身影,點亮最美的星空。

(題圖 本報記者 吳凡 攝)

(責編:孫爽、程宏毅)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