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勞模故事②】默默奉獻中綻放

2020年12月07日09:54  來源:《工人日報》

美術:陳子蘊 肖婕妤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加速前行的時代,人們總是腳步匆忙,而在擁擠和喧囂之中,有一群勞動者堅持著內心的價值追求,踐行著自己的職業初心。他們淡泊名利、甘於奉獻,堅守在一線崗位。他們耐得住孤獨、守得住寂寞,內心從容自若,於無聲處凝聚起堅韌的力量,綻放青春光華。他們數年如一日地追求職業技能的精湛,憑借專注和熱愛,攀上新的高峰。他們的成長故事不僅賦予了勞模精神新的時代內涵,也化作一道光亮,燭照你我前行的路。

——編者

閃閃“發光”的秘訣

本報記者 錢培堅

柴閃閃,一個響亮的名字。16年前,柴閃閃從老家湖北老河口農村來到上海打工,進入上海郵政郵區中心局擔任接發員。

因為技能過硬、工作出色,他先后被評為2018年全國郵政系統先進職工,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並在今年獲評全國勞模。

此前,柴閃閃放棄了好幾次晉升的機會,迄今,他仍然只是中心局信息大組的副組長。選擇扎根一線,他有自己的理由:我是以上海市農民工身份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不能脫離了代表的群體,待在工友們中間心裡踏實。

原本,柴閃閃的工作地點在機房,並不需要參加信件揀配,但隻要一有空他就會到揀配間和工友們一起干。他不僅是為了幫大家干活,還想聽大家說說心裡話,以便更好地履行農民工代表的職責。

接發員的工作是充當郵件轉運人員的調度者,一線轉運人員需要根據接發員提供的信息工作。因此,柴閃閃從不允許自己遲到。每天,他總是提前半小時到單位,充分做好各項准備工作。

遇到“雙十一”“雙十二”購物節這樣的快遞高峰時段,或者有大型會議在上海舉行,郵件需要安檢等特殊情況,柴閃閃和同事們就會拿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的干勁兒,夜以繼日地連軸轉。

繁忙的工作之余,柴閃閃一直沒有放棄學習。這些年來,他以團支部書記的身份,組織分中心轉運崗位的青年員工利用業余時間進行自我提升,並且第一個獲得了本科文憑。在他的帶動下,幾十名職工提升了學歷,20多名職工晉升了高級工、中級工技術等級。

如今,作為郵件接發的專業技術人才,柴閃閃依然忙碌在郵政一線。“走得再遠,也不能忘了來時的路。”他說。

守護逝者生命的尊嚴

本報記者 叢民 本報通訊員 李興正

辛沙沙被人們稱作“生命擺渡人”,30歲的她已經在濟南殯儀館當了8年入殮師。

辛沙沙的老家在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的農村,2010年,她在填報高考志願時主動選擇了“現代殯葬技術與管理專業”,背負著一眾親友的反對和不理解,她來到北京開始了專業學習。

“學校的這個專業當時一個級部才80多名學生。很多男生畢業后都改了行。干了這份工作后,我在租房時好幾次都被房東婉拒了。”辛沙沙回憶說。

“嬰兒來到世界上,護士會給他洗干淨,讓他開始新生活。我們也希望逝者能以最自然、最安詳的狀態離開,給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辛沙沙說,自己第一次單獨為死者“善后”,是處理一位與她年紀相仿、罹難於車禍的姑娘的遺體。當她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努力,把宛如生前的遺體交給逝者家屬時,“他們當時那種難以言說的感激、發自內心深處的感恩,到現在我還記得清清楚楚。”

“那一刻,我清晰地感到這份職業、這種勞動,不僅受到人們尊重,而且很有意義。”深刻感受到了自己的價值和勞動的光榮,辛沙沙更加堅定了從事這份職業的決心。

“入殮師努力將逝者的面容畫得安詳,讓逝者可以更優雅和有尊嚴地離去。對生者來說,那一面,也是逝者留在生者心中最后的樣子,是告別,更是努力接受和放下的開始。”辛沙沙這樣理解自己的職業。

在過去的8年間,辛沙沙每天至少會為6位逝者整容修復。截至目前,經她手整容的遺體已達1萬多具。

時至今日,盡管還是要面對外界或多或少的不理解,但辛沙沙不后悔當初的選擇。

今年當選全國先進工作者后,辛沙沙倍受鼓舞。“用自己的微光,凝聚正能量,點亮生命之路。”辛沙沙說,這就是她的畢生所願。

給乘客“穩穩的幸福”

本報記者 朱欣

最近,全國勞模陳燕常被問到一個問題:工作以來遇到過哪些困難?這讓她有些為難。“即使有過一些委屈,但轉眼就忘了。”性格樂觀開朗的陳燕說,更多時候,她記住的是這份工作帶來的愉悅:有位大爺一上車就給她敬禮,好幾位大姨常給她遞瓜果梨棗,疫情期間和乘客們互贈口罩……

陳燕是安徽省阜陽市公共交通總公司的一名駕駛員,從業已有17年。

1999年,18歲的陳燕面臨兩個選擇:進紡織廠當工人,還是上技校學開公交車。父母覺得開車太苦,希望陳燕進工廠,但她堅持選擇了后者。當時的陳燕覺得,“能開公交那麼大的車,很酷。”於是,她背著書包進了技校。2003年,經過兩年的文化課學習、一年的駕駛培訓后,陳燕走上了公交駕駛員的崗位,那年她23歲。

初上崗時,盡管已有充分的實習經驗,但陳燕還是覺得在學校裡學的東西不夠用。作為一名公交車駕駛員,不僅要會開車,還要開得好,“同樣的距離,別人用200公升油,我多用一公升,就說明技術不過關。”

在陳燕看來,車開得好還不夠,車子出了毛病還要會修。練車技、學修車,就這麼慢慢磨了一年多,才算和公交車打好了交道。

陳燕需要打好交道的還有乘客。剛入行時,車上有售票員,陳燕和乘客打照面的機會不多。隨著無人售票車的推廣,整個車廂就剩陳燕和乘客了,這讓陳燕常常覺得背后“壓力山大”。不過最終,陳燕把這些“背后的壓力”都變成了自己的朋友。

工作10多年來,陳燕的公交一直保持零投訴。她的秘訣很簡單:對乘客多一點微笑、多一點問候、多一點細心、多一點愛心、多一點奉獻。

9路公交車是陳燕主要負責的線路,在這條線上來來回回十幾年,陳燕從未發生過事故。她一直努力給乘客送上“穩穩的幸福”:為給乘客提供整潔舒適的乘車環境,陳燕每天5點准時起床,提前到崗打掃車內衛生﹔給暈車乘客准備糖果、橘子﹔為行動不便的乘客找座位﹔過節時還給小學生准備禮物……

談及未來的打算,陳燕想培養更多對公交事業真正有感情的人,“有感情才會願意付出。”不過,眼下她有個更近的目標:平平安安過個冬。陳燕說,冬天是交通事故多發的季節,沒有什麼比乘客安全更重要。

銷售冠軍的“服務經”

本報記者 關晨迪

8000多個日夜、十幾萬字工作日記、疫情期間籌集資金購買近6萬元的防護用品……這是全國勞模、南京新街口百貨商店股份有限公司電子商務部負責人呂雪瑾對奉獻精神的生動詮釋。

自費到廠家當學徒,隻為盡快掌握鞋類商品特性﹔每日往返於倉庫與櫃台間的累計路程多達萬米,隻為幫顧客挑選到心儀的鞋子﹔平時加班加點、節假日放棄休息,隻為把日常的工作做好。這些常人眼裡難以做到的事情,在呂雪瑾看來,都是小事。

“因為熱愛,所以可以不計報酬和付出”,在她眼中,奉獻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當你全身心投入,就會有滿滿的獲得感和成就感”。

近年來,傳統實體商業受到電商模式強烈沖擊,舉步維艱。當時在客服中心任職的呂雪瑾看在眼裡、急在心中,她反復摸索實體與電商的優缺點,苦尋良策,最終開發出“老字號商業信譽+勞模品牌資源+場景化休閑購物體驗”與線上營銷有機融合的新型服務模式。

眼看著新百商店的效益一天天好起來,呂雪瑾懸著的心終於落地了。從最初的“為每一雙腳找到合適的鞋”,到如今帶領“呂雪瑾勞模創新工作室”為新百商店帶來上千萬元的經濟效益,無論是作為營業員,還是擔任新百電子商務部的負責人,呂雪瑾總能把自己的工作當成事業去熱愛,不計得失。

工作之余,呂雪瑾發揮勞模傳幫帶的優良傳統,悉心總結營銷經驗,陸續編寫了《面料知識》《顧客心理學》等20多門專業培訓課件。同時,牽頭各類職業培訓數萬人次,幫帶新員工500多人次。

疫情期間,呂雪瑾以個人名義向南京市慈善總會防疫捐款5000元。當得知南京市中醫院組織醫療救援隊馳援武漢后,她立即帶領勞模工作室籌集資金購買了價值5.88萬元的防護用品,無償捐贈給南京市中醫院赴武漢醫療隊。

“奉獻很有獲得感。當我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得到顧客的贊許和肯定,我也從中收獲了信心和動力,也更加明白做這份工作的意義。”呂雪瑾笑言。

一師一校34年

本報記者 陳昌雲

雲南省廣南縣蓮城鎮落鬆地小學教師農加貴很愛他的學生,盡管目前隻有6名。

“從1986年9月,我獨自創辦這所小學以來,不算目前在校的6個孩子,我總共教了11個班,有110個學生畢業,平均一個班有10個學生。這些學生分布在全國各地,有公務員、有打工的、有在事業單位的,分布在各行各業。看到他們走出落鬆地,找到自己的幸福歸宿,我很高興。”農加貴欣慰道。

農加貴今年54歲,他從20歲開始,就把自己的人生和命運交給了當時被稱為“麻風小學”的落鬆地小學。當時,這個1957年設立的集中收容麻風病人的新建村有村民280多人,症狀明顯的病人還有幾十位。

34年間,農加貴甘於清貧、執著堅守,一個人撐起了一座學校,照亮了110個孩子走出大山的路。

2017年以來,農加貴的故事被媒體廣泛報道,他的名字和落鬆地小學的知名度越來越高。農加貴屢屢被“請出來”參加各種活動、做報告、講演,落鬆地小學也因為各種前來參觀的人變得熱鬧起來,“以前一年到頭,極少有人會來學校。”

成為“名人”的好處是,農加貴覺得增加了見識,提升了素質,擴大了學校的影響力。“今年9月前夕,上級投資200多萬元重新建了教學樓,有四層,很漂亮。”他說。

“還有一個最大的變化是,學生、學校和我,都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尊重,以前連我到中心校開會,都會受到歧視,學生們就更不用說了。”在農加貴看來,尊重的儀式感還體現在州縣不少單位把落鬆地小學當作學習典范,“廣南縣好多單位到我們學校搞‘初心課堂’,學校被定為‘廣南縣理想信念教育基地’‘文山州民族團結示范教育基地’”。

34年前,農加貴接下這份當時每月隻有19元工資的“高危”工作時,沒有想到自己和學校的故事會有這麼好的結局,更沒想到自己臨近退休還有機會獲評全國勞模。“我還是廣南縣總工會的兼職副主席,這個以前做夢都沒想到過。”農加貴說。

“狀元排工”的山水之樂

本報記者 李潤釗

“山裡的歌兒,實在多喲。山裡的歌兒,實在美呀。山裡的歌兒,真好聽咯。山裡的人兒,喜歡贊勞模喲。”一曲改編版的泰寧山歌在福建省三明市上清溪山谷間回蕩。

唱歌的人是全國勞模、泰寧旅游有限公司職業排工黃盛騰。戴著獎章、揮舞著手中的竹篙,站在自己堅守了27年的竹排上,他口中唱著悅耳的山歌穿行於峽谷之間,向往來游客傳遞著勞動的自豪和驕傲。

從小就在上清溪邊長大的他,臉部黝黑、手臂健碩。一掄起竹篙,就精神抖擻。撐著兩米寬的竹排穩穩穿行於狹窄的岩壁縫中,黃盛騰一招一式如行雲流水,竹排絕不會“碰壁”,崖壁上滿是他和艄公們用竹竿打下的孔。

20年來,他撐排近8000趟,每年出排量都要高於普通排工20%以上。他不僅從未被游客投訴,還得到了無數游客的好評。

“我們前方的山岩像大象的鼻子,這個景點叫作‘象鼻吸水’,用我們‘泰寧式英語’來說就是elephant nose sucking water!”近兩小時的漂流,黃盛騰不僅要保証行排安全,帶著游客們暢游峽谷,還會時常以幽默風趣的講解,為游客帶去歡樂。他用這口通過看電視自學的“泰寧式英語”,在泰寧申報世界地質公園、世界自然遺產時為考察專家組進行講解,被稱為“狀元排工”。

近年來,泰寧縣旅游業持續走旺,上清溪景區客流量不斷增多,排工的工作量加大。每天辛勞,黃盛騰卻樂在其中:“撐排能和不同的游客交流,每次在游客臉上看到笑容,我就很快樂。”

“年輕時,打開家門就是山,山外面還是山。老人們都說要走出去,走到山外去,我卻舍不得離開這片山。”黃盛騰告訴記者,現在山裡通了公路,旅游業發展起來了,村民也富起來了。他可以每天駕著竹排載著游客在山裡穿梭,守著家門口這一座座層層疊疊、郁郁蔥蔥的山成了他最大的快樂。

(責編:孫爽、程宏毅)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