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幫扶快遞

走出家門,端上了“薪”飯碗

記者 吳鐸思 通訊員 牛斌

2021年03月05日14:43  來源:《工人日報》

“在工廠上班,不僅能掙錢養家,最重要的是讓我找回了自信。”在新疆和田霸麗穆商貿有限責任公司位於墨玉縣扎瓦鎮蘭干村的扶貧車間裡,阿依謝姆·烏布力卡斯穿著工裝,踩著縫紉機,熟練地制作著手中的校服。

阿依謝姆是墨玉縣扎瓦鎮蘭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019年2月主動報名去扶貧車間當員工。如今,阿依謝姆已成長為扶貧車間裡的業務骨干。

聚力就業扶貧,農民端上了“薪”飯碗。近年來,新疆和田地區把城鄉勞動力轉移就業作為“一把手”工程和民心工程,不斷拓寬就業渠道,完善就業保障,打造務工品牌。

走出家門進廠門

屯妮薩汗古麗·尼亞孜是和田地區策勒縣策勒鎮亞博依村衛星工廠逸維服裝廠的工人。在工廠工作一年多,因為她勤奮好學,工作認真負責,已經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車間的管理者。

和田地區著力構架“縣有龍頭企業、鄉有規模企業、村有衛星工廠、戶有小作坊”的四級就業布局,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發展產業的主路徑,以進駐大中型規模企業為載體,支持有資源和人力承載能力的鄉村建立衛星工廠,大力發展企業“總部+村辦企業”的扶貧模式,讓農村富余勞動力到村辦企業上班,實現了務工和照顧家庭兩不誤。

與屯妮薩汗古麗同村的阿卜杜艾則孜·阿卜杜喀迪爾在參加了電工技能培訓后,很快就成了和田市工業園區上樂電氣成套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人。

據了解,和田地區依托產業促就業,筑巢引鳳吸引內地企業落戶投產,紡織服裝、玩具制作等一大批勞動密集型企業紛紛落地。截至目前,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1900多家,村辦企業發展到近900個,農民合作組織逾1100個。越來越多的農民正在“轉身”成為產業工人。

季節性轉移就業,搭上致富快車

在墨玉縣英也爾鄉庫木亞依拉格村村民鐵木爾尼亞孜·吾吉艾合麥提看來,現在的村子和以前相比大不一樣了。

2017年,鐵木爾尼亞孜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和妻子一起赴阿克蘇拾棉花,第一年就掙了1萬多元。回村后他一次又一次號召、動員身邊的年輕人一同出去務工。2020年9月他又帶領36人外出拾棉花,村民收入在1萬元至1.4萬元不等。部分農民在他的帶領下還清了銀行的貸款,他也成為小有名氣的農村“勞務經紀人”。

季節性外出務工具有時間短、見效快、收益高的優勢,和田地區積極組織引導農民錯開自家農忙日子,按照季節參加拾棉花、摘辣椒等短期務工外,還通過“引、幫、促、扶”等舉措組織農村富余勞動力到其他地州和兵團農場季節性承包土地,讓季節性外出務工成為一列農牧民增收的“快車”。

2020年,和田地區積極與巴州、兵團等植棉縣市、團場對接,開發採摘棉花等季節性就業崗位,有序轉移輸出務工人員,全年輸送10.2萬人從事季節性勞務創收。

轉移穩定就業,打開增收“薪”模式

今年是洛浦縣納瓦鄉納瓦村女孩阿依努爾·亞熱克在江西南昌工作的第四個年頭了。

臨近年關,她為自己買了一台筆記本電腦作為新年禮物。為了更好地適應工作要求,新的一年她要學習計算機辦公基礎知識。“如果當初沒有政府鼓勵讓我大膽地走出來,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這麼精彩。”

近年來,和田地區按照“干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在充分利用農牧民技工學校和企業崗前培訓大力開展技能培訓的同時,在援疆省市、疆內跨區域和就地就近大力開發就業崗位,嚴格落實精准服務保障措施,就業總量實現新突破、群眾就業觀念呈現較大轉變、就業崗位精准度得到提升。

2020年,和田地區通過專列和圖定列車向烏魯木齊市、昌吉州等10個地州累計輸送務工人員3.08萬人。同時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點對點”實現疆內外跨區域有組織轉移就業5.12萬。

(責編:王小林、黃瑾)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