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兩會聚焦 建功“十四五” 奮進新征程】在新時代的舞台上,每一位勞動者都是主角

陳俊宇 李丹青 甘皙 蘭德華

2021年03月10日08:18  來源:《工人日報》

“正是有了國家的強大,才有了今天的我,讓我從一名普通技術工人成長為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獲得者。”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紅旗工廠技術處外網維修工人齊嵩宇有33項發明專利,獲得了28項國家科技創新獎。

在新時代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廣闊舞台上,每一位勞動者都是主角。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實施知識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動,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

代表委員們表示,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要繼續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匯聚起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磅礡力量。

“把職業當成事業,將使命融入生命”

中國科學院院士、航空工業集團副總經理楊偉是殲20戰斗機的總設計師。航空工業凌峰軍品分廠加工中心班長劉忠是航空工業特級技能專家。兩人是同事,也是同在四川代表團的全國人大代表。

在兩會期間的一個傍晚,劉忠代表詢問楊偉代表要不要一同散步,楊偉代表說,還有工作要做。

“平時交流中,代表團裡的幾位院士都有一個共同品質,那就是對事業追求極致的精神,對時間極為珍惜,正因如此,他們創造了那麼多的不平凡。這種愛崗敬業、甘於奉獻的精神,確實讓人很敬佩。”劉忠代表感慨。

“把職業當成事業,將使命融入生命。”建功新時代,全國人大代表、航天科工三院二三九廠數控銑工首席技師戴天方信心滿滿,“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奮斗無止境。”

回憶起30年前剛入行時的情景,戴天方代表說:“那年19歲,站在一台進口的數控機床前,我當即傻了眼、慌了神,哪個按鈕是開關?什麼叫‘編程’?滿是英文的操作說明書簡直像‘天書’。”

那個當年“慌了神”的青工,如今已成長為技能大師、全國勞模。近30年間,靠著立足崗位、勇於創新的勁頭,戴天方代表不斷改進工藝方法。

在齊嵩宇代表的心中,一線工人就應該是抗起企業發展使命、在困難面前甘於奉獻的最美勞動者。“在新時代的征程中,我們就是要發揚勞模精神,把細節做到極致,為中國智造保駕護航。”

“讓自己的本領跟得上這個時代”

劉忠代表所在的企業曾引進了一條智能生產線。但生產線建成后,效率一般,依然延續傳統的加工手段,只是工藝上有少量革新。

“公司董事長來到車間,注意到很多人在生產線上。他說,‘這是一條智能生產線,無人化操作,這麼多人在這裡干什麼?’”

讓生產線智能起來、把人減下來,就需要更新工藝。智能化生產對精度要求極高,一個小的鐵屑都有可能影響加工質量。於是,劉忠代表和他領頭的技能大師工作室成員,一同協助解決智能化生產所需要的特殊刀具等材料。

問題迎刃而解,自動化生產順利開展,不少同行過來“打卡”學習。在劉忠代表看來,推動智能化、數字化的,依然是人,是掌握高技能、具有創造性的工人,在任何時候,都需要弘揚勞動精神。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化茂名分公司首席技師張恆珍是同行公認的大工匠,堅守生產一線多年,上萬次的操作保持著零差錯的紀錄。

“信息化和智能化時代,人的作用是否降低了呢?”張恆珍委員認為,信息化、智能化往往意味著生產效率的提高,也意味著對職工的工作能力、學習能力要求更高了,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更重要了。這正如政府工作報告所說,“弘揚工匠精神,以精工細作提升中國制造品質”。

“新技術、新工藝,減輕了體力勞動,讓技術工人能把更多精力用在創造性的工作上。”在生產一線多年,戴天方代表深知,“嚴謹、認真、執著、精益求精的精神永遠是必需品。而工匠精神不變的內核,就是保持奮斗,不斷學習,更新知識,讓自己的本領永遠跟得上時代的要求。”

“我對中國制造越來越有信心”

“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深入實施質量提升行動,推動制造業產品“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全國人大代表、一汽解放大連柴油機有限公司高級技師鹿新弟認為,堅持不放過每一件小事、每一個細節,我國的制造業一定能上一個大台階。

鹿新弟代表給記者講述了一件工作中的“小事”——

“公司第一批電控車發動機出廠測試時,我發現發動機下排氣大,不符合出廠標准。”面對當天必須交貨的壓力,他堅持道:“不合格的產品決不能從我的眼皮底下溜出去。”

眼見雙方僵持不下,鹿新弟提議再檢驗一台機器,結果發動機也出現了同樣的問題。最終,公司第二天請來專家團隊鑒定,結果印証了鹿新弟的判斷——缸套扁了0.01毫米。

鹿新弟敢下判斷,得益於工作30多年來總結出的快速排除柴油機故障的五步維修法——“看、聽、摸、聞、問”。這也使他成為名副其實的“發動機醫生”。

全國人大代表、鬆下家電(中國)有限公司制造部系長劉廷也有一個“堅持”的故事。

他所在的企業從事智能馬桶蓋生產已經多年。車間投產一個新產品,可扶手縫隙始終比預定的0.5毫米多0.1毫米。有工友勸他,差一點沒關系。

“既然我們制定了標准,就要做到。”劉廷為此堅持。經過反復查找原因,最終“消滅”了這0.1毫米。

“我對中國制造越來越有信心!”劉廷代表說,“隻要我們每個人都做到極致,就一定會擁有越來越多的大國工匠,擁有越來越多的高品質產品。”(本報北京3月9日電)

(責編:張克非、黃瑾)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