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福建一家混改企業成為行業網紅

不問“出身”,用創新贏得“高光”

李潤釗

2021年03月30日09:59  來源:《工人日報》

從全球首創的大口徑大視場透射式光學系統設計與加工技術,到全國首創的4K、8K、10K超高清鏡頭,作為全球光學鏡頭重要制造商,一向“低調”的福光股份有限公司近來成了全國知名的網紅企業。

“在這裡,創新不問‘出身’!”全國勞模、福光股份總工程師肖維軍認為,“讓福光登上熱搜的是‘創新’,讓企業成為科技‘小巨人’贏得‘高光’的也是創新。”

創新面前,人人平等

3月25日,記者走進位於福州馬尾的福光股份,在寬敞整潔的現代化車間裡,全球第一條全自動化光學鏡頭裝配生產線正開足馬力,一片片光學鏡片被仔細打磨、檢測后,將被送往客戶手中。

鏡頭組裝流程看似簡單,但對工人的操作工藝要求極為嚴苛。工人需要實現千分之二毫米精度控制,任何的傾斜、應力變形、鬆動、間隙不達標,都會導致光學系統參數與理論值出現偏差,形成場曲,導致成像模糊。

以前,車間工人鏡頭裝配的成功率不足50%,如今這個數字達到了95%以上。這一改變得益於車間工人自主研發的工藝創新項目。

在不少企業,創新是研發團隊的“專利”,一線工人靠創新“出頭”的機會並不多。讓車間工人擺脫“身份焦慮”的,是福光的創新制度——“創新面前,人人平等,工藝創新和研發創新一視同仁給予獎勵”。

“這樣的評價體系,讓工藝線上的工人和研發中心的員工站上了同一條起跑線,人人都有了奔頭。”車間裡的工人告訴《工人日報》記者,“創新不以崗位為界,創新者都能贏得尊重。”

創新是企業的生命力

隨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及應用,光學系統及鏡頭作為新一代信息系統最前端的光電感知核心器件,已成為信息化世界的“眼睛”,也是智能制造裝備、航天航空裝備、先進醫療設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支撐。

“特別是光學鏡頭產品的研發和設計,涉及幾何光學、薄膜光學、色度學、精密機械、光源技術等多學科高度集成,需要大量方案和模板的積累,還需要有熟練人才設計的靈感和反復的摸索試驗,才能帶來技術的不斷突破。”說起公司近幾年的發展,精密加工與檢測實驗室負責人唐秀娥頗為自豪。

福光股份成立於2004年2月,並於2006年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成為福建省國企混改成功的典范。國企長期積累的系統化、規范化運營傳統,遇上了民營機制的靈活性、高效率,為曾經面臨困境的福光帶來了“新生”。

在2019年7月福光股份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科創板上市的公告書中,近百名員工的名字出現在了員工持股平台有限合伙人的名單之中。他們既是公司的員工,也是公司的股東。

“創新是企業的生命力。”肖維軍認為,企業改革本身便是一次系統性的創新。因為改革,職工創新的能動性被充分激發,福光從改制前無任何專利,到目前擁有授權專利546件、發明專利234件,產品在國內率先實現了進口替代。

多年來,福光一心扑在了“追光”的道路上,創建勞模工作室、組織師帶徒、開展創新大賽、推動職工“五小創新”。在職工的共同努力下,500隻同步對焦監控鏡頭,在國際光學鏡頭領域高端產品方面打破了某國外企業的壟斷,保障了國內安防產品的自主及可控﹔在國內率先研制推出500萬像素和1000萬像素的高清監控鏡頭、紅外夜視鏡頭、長焦透霧鏡頭,產品運用於國慶閱兵、G20峰會、金磚國家峰會等重大活動場合。

在肖維軍看來,英雄不問出處,創新不分國企、民企,是所有市場主體的共同責任。“創新不問企業‘出身’,要鼓勵更多企業用創新贏得‘高光’。”

(責編:劉瓊、黃瑾)

全總簡介